○顧 農 陳學勇
學勇兄足下:
上次你在電話里說看到我在《博覽群書》以及南北幾家報紙副刊上發(fā)表的學術隨筆,謬加贊許,鼓勵多寫,這后一點甚合我意。致力于此,慢慢爭取形成規(guī)模,乃是我退休后的野心之一;可惜不容易寫得自己滿意,總有些學院派的流毒沒有徹底肅清——腰肢尚板,面肌仍硬,許多就題發(fā)揮的話沒有說透,總之,猶抱琵琶。什么時候能把身段徹底改造過來,勝利完成老派書畫家之所謂“衰年變法”,那就好了。
還有一個野心是大寫輕性論文,也爭取慢慢形成規(guī)模。近年來在《文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魯迅研究月刊》、《新文學史料》等處發(fā)表的一些長長短短的零星文章屬于此類。我看你不少關于現代女作家的考辨論述且已成書數種者,也屬于此類。篇幅不甚長,不安排什么參考文獻和邊注,單刀直入地來講自己的研究心得,文字也比較自由——但不能自由到隨筆的份兒上,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輕性論文。
區(qū)分學術隨筆與輕性論文,是根據魯迅的意見。現在人們往往將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和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以外的文章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雜文”。其實這個辦法未必妥當,可惜積非成是,恐怕已經不容易改變了。魯迅本人曾經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使用過“雜文”一詞。從廣義來說,“雜文”是編年體文集中的各種文章,不管其文體如何,夾雜地編在一起。在這樣的意義上,“雜文”是一個集合的概念,而非文體的一種,也不能用來指某一篇具體的作品。二是文體意義上的“雜文”,其中又可以細分為雜感、隨筆和輕性論文三種小的類別。由于這三者之中雜感最為多見,有時也就直接稱之為“雜文”——這是狹義的“雜文”。
在文體的意義上,現在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是魯迅的隨筆(其中自然包括學術隨筆)和輕性論文。魯迅在提到《墳》這本集子的時候,自稱其中是“論文和隨筆”(《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他又說《二心集》中也有論文——這些就是所謂“輕性論文”,亦即比較靈動、可讀性比較好、有別于學院派(或稱學報體)的那種論文;而《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已集》、《三閑集》等,他自稱為雜感集?!度e集·序言》寫道:“我的第四本雜感《而已集》的出版,算起來已在四年之前了。去年春天,就有朋友催促我編此后的雜感?!边@種提法,就是把《墳》那種納收輕性論文和隨筆的集子排除在外的。
所謂“輕性論文”正是魯迅自己的說法,他在1933年11月12日致杜衡的信中說:“輕性的論文實在比做引經據典的論文難,我于評論素無修養(yǎng),又因病而被醫(yī)生禁多看書者已半年,實在怕敢動筆?!睂W院派論文是非要引經據典不可的,有些甚至全靠各路引文支撐著,從中可以見學問,卻未必就有思想,也未必有意思。從當下的風氣看去,此種不大有個性的論文如想抄襲,比較容易,如果懂得上網下載,更是只要費一點吹灰之力即可。學術界反抄襲如果沒有體育界反興奮劑那樣的力度,“文章一大抄”的歪風只怕要愈刮愈烈。
現在不少高校專以此種學院派論文來考核教師,凡此種成果以外的東西,一概不予承認,更厲害的則凡不在所謂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一概不予承認。在這種嚴厲的二不主義籠罩下,路子愈走愈窄,而真正高明的學院派論文卻不甚多見,不少高校學報里垃圾成堆。
真正的學院派論文當然是重要的,學者也應當寫這樣的論文。魯迅就寫過《〈嵇康集〉考》等正兒八經的論文。你我先前亦多年干這種活兒,不免厭倦,所以現在多來點輕性論文正合適。
輕性論文不大引經據典,引文雖然免不了也得要有一點,但很有控制。所謂“輕性”,實為舉重若輕,寫此種文章必須胸有成竹,對所論的問題有深刻的觀察和透徹的把握,思維活躍,發(fā)表有意思的分析和評論,而且還要講究一點文采和意趣。
寫輕性論文同樣要有學問,要多看書,但絕不僅以材料取勝,倒是義理、考據、辭章全要在行,其中一、三兩條尤為重要,而考證也不能是迂夫子式的純述證,而往往多作點到即止的辯證,容易引人入勝。魯迅寫過不少輕性論文,如論社會問題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論“他媽的”》,論思想問題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從“別字”說開去》,論文學問題的《“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論諷刺》,論文學史問題的《破〈唐人說薈〉》、《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如此等等。與雜感、隨筆相比,輕性論文總是要略為長一點。
雜感一般來說都相當短,所以魯迅又稱為“短評”。除了《熱風》等五本以外,《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也都是雜感集短評集。在這些書中,也可能有少數例外,如《三閑集》中有兩篇“夜記”——《怎么寫》和《在鐘樓上》,應當算是隨筆。魯迅在《三閑集·序言》中說:從寫作時間上來說,兩篇“夜記”本應收入《而已集》,但當時想“另成一書”,所以沒有編入,而后來那樣的隨筆未及多寫,現在就將它們收在這里了??梢婔斞冈诰幖拥臅r候,很有些文體方面的考慮,只是因為形勢不容許他太多地顧及文體,只好采用編年的方法,“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起”(《且介亭雜文·序言》),所以此后的《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和晚年的三本且介亭集,全都是這樣編成的,其中包含了若干雜感或曰短評,也有不少隨筆。我將來如果編新的集子,擬只取學術隨筆和輕性論文。
雜感自然是魯迅雜文的主要構件,瞿秋白編選魯迅雜文,書名就叫做《魯迅雜感選集》。近人對魯迅雜文進行藝術上的分析,也往往多以雜感作為討論的對象。學魯迅的路子寫文章的人,也多半寫雜感,亦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某種藝術性的短篇評論。而隨筆和輕性論文,則大抵被忽略了。
隨筆在《墳》、《三閑集》、《二心集》中已有若干,到《南腔北調集》和三本且介亭集里,就更多一些。所謂隨筆,一方面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筆記,另一方面更多受英國的Essay的影響,寫法極其自由,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敘事,可以議論,可以抒情,篇幅長短不拘,當然一般來說要比短評長一點,結構松散一點也無妨,大可隨便談談,慢慢道來。魯迅的隨筆大抵以議論為多,富有學術內涵,寫法雍容,在侃侃而談中讓讀者增長知識,提高認識,得到啟發(fā)、教益和愉悅。《拿來主義》是魯迅隨筆的代表作之一,幾篇“夜記”和“題未定草”寫法更是典型,文章平易生動,聯(lián)想豐富,比喻雜出,而且像不少外國隨筆那樣,在從容議論之中,“往往夾雜些閑話或笑話,使文章增添活氣,讀者感到格外的興趣,不容易疲倦”(《華蓋集·忽然想到(二)》)。魯迅晚年尤喜作讀史隨筆,對史事作意味深長的分析和評議,行文委婉老辣,無學究氣,亦無火氣,談言微中,令人想起眼前的現實,像《且介亭雜文》中的《儒術》、《隔膜》、《買〈小學大全〉記》等篇都是。我最想學習的正是這一路隨筆,可惜學不到手。當然我們也可以我用我法,不必完全像魯迅。
隨筆包括學術隨筆在魯迅晚年所作雜文中比重增加,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新動向,這應當是表明他晚年與時俱進,為文之道更上層樓?!肚医橥るs文》中的《看圖識字》、《阿金》、《病后雜談》諸篇是魯迅本人明確指為隨筆的,準此以推,他的《拿來主義》、《說面子》、《臉譜臆測》以及上面提到的評史諸文也應當算隨筆。同魯迅的輕性論文一樣,他的學術隨筆如今似乎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繼承。你我當就這一方面多做點事情。
明天是勞動節(jié),最近搞什么勞動?匆匆,再談。
頌安!
弟 顧農再拜
2010年4月30日
顧農兄:
來示誦悉。平時我們電話里斷斷續(xù)續(xù)交談的話題,經兄一寫,顯豁得多了。
兄依據魯迅提出輕性論文概念,呼吁多寫輕性論文、學術隨筆,甚好。不過,寫這類文字并不容易。文化環(huán)境是個大掣肘,學術評價機制掌握在不懂學術或不懂文科學術特點的官員手里,這個環(huán)境不作大改變的話,庶幾乎難矣。即使有開明的領導,他也無奈當下鋼鐵般的評價機制。好幾年前我們領導讀到我在《文匯讀書周報》“專稿”版一篇長文,他是懂行的,看出文章的學術性??墒堑K于政策明文規(guī)定,凡不在指定的幾種大報上發(fā)表一律不得以學術成果上報。他覺得可惜,建議再到哪個學報登一次。我心領了好意,卻不想粘“兩投”的腥氣。現在更要求所謂的“核心期刊”,真是形而上學到家了,也正是官員們鄭人買履式的偷懶。核心刊物的文字,未必篇篇都有多強的學術性,非核心刊物有時也能讀到很具學術見識的文章。本來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他們偏偏不看文章,只問標簽。記得有一陣我常常將研究中的邊角料寫成普及性文章登在南京的《民國春秋》雜志,這是一種很普及的刊物。然而不知怎么的,它竟然歸屬核心期刊。同事們奇怪我,從來不作成果上報它們。按標簽似乎名正言順,可哪里好意思冒充羊肉。你我不必再為職稱為項目為其他什么去寫那類學報論文了,而需要炮制它的同行們比比皆是,他們難以超脫的,不必苛責。
我說難矣,作者自身素養(yǎng)也是重要的原因。作輕性論文或學術隨筆,義理之外尚需辭章。聽一位雜志編輯嘆苦,辦刊既要保持學術品位,又要贏得眾多讀者,談何容易!稀缺的是作者。別看到處有教授,他們干癟的八股文章令讀者敬而遠之;文字漂亮的中青年作者也算濟濟,而且不乏快手,可是學術含量就很有限了,多的是二傳手。兄說到魯迅兼擅論文和隨筆,我想,其緣由乃集作家、學者于一身。何止魯迅呢,沈從文的《新詩的舊賬》《性與政治》也是此類的漂亮文章;還可以舉出朱自清的《新詩雜話》,談詩的感覺,詩的哲理,詩的幽默,詩的朗讀,十多篇成一系列。郁達夫、聞一多、梁實秋、施蟄存、朱光潛、李健吾,無不有漂亮的輕性論文、學術隨筆。舉不勝舉,一個時代形成的風尚。到80年代,健在的老作家筆下仍余韻悠悠,施蟄存《丁玲的“傲氣”》就是。我在學生時代讀過一本劉大杰關于《紅樓夢》的小冊子(書名忘記了),雖不能識得其學術價值,但十分喜愛它的文采,閱讀的喜悅美好的回憶至今猶在。這些作家,也都在大學里教書或教過書。王蒙針對作家的學養(yǎng)欠缺曾經提出過作家學者化的命題,那么針對今日的文學研究人員,是否也可以希望他們作家化?當然,難處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不算成果,他們豈敢分散精力??己酥形南到處熍懦馕膶W作品,是由來已久卻不大高明的規(guī)則。
文學評論文章正襟危坐起來,好像起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一切學習前蘇聯(lián)老大哥,文學更得努力地學。日丹諾夫們的觀點、思維,乃至文風一股腦兒影響我們的作者,文章里性情沒有了,特色沒有了,仿佛一個模子鑄的標準件。再加上火藥味兒,便造就了批評家姚文元這個樣板,面目可憎。初寫文學評論的青年不辨良莠,多爭相仿效姚的路子,一代文風大變。其實前蘇聯(lián)除正統(tǒng)的日丹諾夫,另外還有不像他們那么寫的人,例如帕烏斯托夫斯基。其《金薔薇》翻譯到中國很受文學青年歡迎,也是我學生時代喜愛過的一本書。前些年重新出版了這本書,聽說依舊很受歡迎。80年代一批新銳引進西方概念,其中還夾雜了自然科學的概念、術語。運用于文學評論,它的貢獻這里不論,那種詰屈聱牙的文字竟也贏得追趕時髦的青年學者熱衷,很有幾位新秀以文字生澀著稱。然而終究太為過頭,不能在學界生根,只作今日談資罷了。
文學評論,尤其是作家、作品的評論,應該寫得漂亮,“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它終究不是思想評論、社會評論、經濟評論。誠然,探討學理的文章,講究全面、周密、深邃,就不宜苛求它文字的可讀與否。有的論題,必須繁復論證才行,不然殊難闡釋透徹,不足以說服人,亦難見其“重”。例外也是有的,記得蔣和森的《紅樓夢論稿》,厚厚一大本,印象里文采斐然,讀得不累。兄是治漢魏晉那段文學的,《文賦》《文心雕龍》皆杰出的例子。“神思”、“風骨”、“情采”諸篇,所涉都是不易說清楚的文學道理,而劉勰條分縷析,詞采飛揚。以形在江海心存魏闕的比喻解釋“神思”題目,已經成了經典。古代文論里不少名篇,曹丕的《典論·論文》,韓愈的《答李翊書》,即輕性論文或隨筆。有的短小文字集腋成裘,成為傳世名著,如謝榛的《四溟詩話》、王夫之的齋詩話》。說到詩話,宋以降蔚然成風,它和后起的詞話,釀成頗具中國特色的批評文體。這兩年舉國上下大講“國學”,講得內涵和外延越來越叫人糊涂了。古代文論的傳統(tǒng)是否包含其內呢?即使不用國學的旗號,我們也應該發(fā)揚詩話、詞話的這個傳統(tǒng),它們雖短小,卻膾炙人口,且多雋永語句。
從輕性論文、學術隨筆寫作本身,兄說了與正格論文的差異,這差異還取決于讀者對象不同。同行專家,自可拿高頭講章,慢慢與之窮究其理。若一般文學愛好者,對正格論文是沒有興趣和耐心的。學問不應該總關在學院里,研究的提升、發(fā)展,少不得專家做些普及文字,水漲才能船高。但是這文字要做得一般讀者喜愛看,專家讀來也不無啟迪,所謂雅俗共賞,實非常不易的事,學養(yǎng)和才氣缺一不可。兄宜擔此重任,弟翹首以待。
打住了。正如我們時常感嘆的,有些本來是基礎常識的東西,如今還得費舌去絮叨??磥恚僭趺葱踹端?,效果如何是不太敢樂觀的,就像天天指斥學術腐敗,它照樣地腐敗,并無收斂之勢。文風尚不至于如此吧。
犬子回來看望病中母親,我豈能不圍著她母子勞動?為此信遲復了幾日,見諒。謹頌
衰年變法成功!
弟學勇
2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