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筱箐
在紐約市市級職位競選中,一度在主計長(相當于財務總監(jiān))一職候選人中遙遙領先的劉醇逸出了一條負面新聞。
幼年隨父母從臺灣移民到美國的劉醇逸頂著紐約市首位亞裔市議員的光環(huán),一直是紐約華人的驕傲。這次他競選更高的職位,多次提及自己當年在新移民家庭中成長的艱辛。他對選民說自己七歲就在母親打工的制衣廠里幫工,為家里減輕經(jīng)濟負擔,希望以此來說明他深知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
但劉醇逸講的故事卻被一家英文報紙的記者發(fā)現(xiàn)與事實不符。劉媽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其實沒有在制衣廠里打過工,只不過是把活兒領回家里來做。劉爸爸也對記者說,兒子的“幫工”其實也不是為了貼補家用,而是為了給自己多賺點零花錢。記者還發(fā)現(xiàn),劉的父親是一家銀行的高級職員,劉家來到紐約后很快就在富裕的貝賽地區(qū)買了一處大房子。這家報紙還特意為此發(fā)表了社論,說劉醇逸從一個新移民成長為紐約市的市議員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美國夢,沒必要再為此刻意粉飾自己的經(jīng)歷。
這場口水官司中雙方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下,最終也沒有分出誰是誰非。不過有趣的是,這件事發(fā)生的同時正是中國新學期的開始,“富二代”和“貧二代”再次成為從大學校園到報紙、網(wǎng)絡的熱門話題。按照中國的標準,劉醇逸即使算不上“富二代”,應該也算出自小康之家,如果他真的是故意把自己說成個苦孩子,這本身就已經(jīng)令人費解,而報紙還把這叫做“粉飾”,就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中國,“炫富”比“炫貧”似乎更常見也更符合邏輯?!案欢憋@然是校園中活躍的一群,他們出手闊綽、財大聲高,他們喜歡和別人談論自己的出身,喜歡在看似不經(jīng)意中暗示自己的不俗身家。而“貧二代”就顯得沉默寡言,他們沒有引人注目的行頭,也沒有令人艷羨的談資,很多人甚至刻意避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因為不想招來憐憫或嘲笑。其實在美國,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人也一樣可能占到先天優(yōu)勢的便宜,從政界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到商界的特朗普、默多克家族,“富二代”們在父輩的提攜下,輕松地跳上了別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到達的臺階。
但不同的是,美國普遍的社會價值觀并沒有給“富二代”營造出被人羨慕和崇拜的氛圍,他們得到更多的是鞭撻和苛責。希爾頓家族貌美如花的長女帕麗斯·希爾頓因為一事無成被媒體窮追不舍地譏諷,小布什任總統(tǒng)時也有反對者天天在白宮門口敲著手鼓、打著拍子大喊:“你怎么找到工作的?你老爸,你老爸。”
在美國,“富二代”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證明自己可以青出于藍。我曾經(jīng)采訪過未來主義畫派大師伯柳克的曾孫——紐約藝術(shù)家大衛(wèi)·伯柳克,他說,出生于伯柳克家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成績不可能超過曾祖父。
也許,當年美國人的先輩乘著五月花號漂洋過海,抵達北美大陸,就已經(jīng)注定了白手起家將成為美國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而美國文化中對獨立個體的強調(diào)也讓人們更容易把焦點集中在個人成就而不是家庭背景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出身起點越低越能顯出個人奮斗的價值,所以對于第二代們,“炫貧”反而比“炫富”更普及。
對于中國的獨生子女,“父母的就是我的”這種觀念也許很難改變,或者本來就是事實。但問題可能出在“富二代”和“貧二代”這兩個詞本身,人們按先天不同被貼上了標簽以后就不容易看清楚一些內(nèi)在的東西。其實可以靠繼承得來的不只是一個光榮的姓氏,更有父輩走過荊棘之路的堅韌和勇氣,這一點對窮人和富人家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任英摘自21世紀網(wǎng),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