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武揮
微博是2009年到2010年中國互聯(lián)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這讓筆者又想起了2004年到2005年各大門戶網站紛紛上馬博客的情景。和博客之爭類似的是,新浪微博又一次贏得了先手。雖然2010年的全國“兩會”沒有用“官方指定微博”或者“授權贊助商”的名義,但事實上,“兩會”已經幫助新浪微博實現(xiàn)了再一次普及,利用名人、明星、委員們的效應,新浪微博成為了國內頭號微博網站。
從現(xiàn)在來看,新浪微博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名人“話嘮”聚集地,平心而論,再造一個這樣的微博,一來沒有必要,二來絕無可能。新浪微博已經打造出兩種很符合名人現(xiàn)象的理念。其一是對follower來說的一種虛幻的認識名人的感覺,其二是對名人而言有了一種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感覺。
其實,新浪微博建立起來的是一個比較虛幻的名利場,在信息的有效流動上,新浪微博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這才是后進入的微博網站的機會。
長久以來,筆者在微博上最困惑的事就是不知道應該follow(微博的一個操作,對某個人進行關注——編者注)誰。筆者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傾向性,也知道如果按著這個傾向性去follow某個人,筆者會看到一個很不真實的環(huán)境,這叫做small group thinking(小團隊思考),容易產生偏激的原教旨主義情緒。所以筆者在微博上關注的人很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認識的,和他們互動交流不一定非得使用微博。
筆者曾經在新浪微博上給自己添加了類似“新媒體”、“互聯(lián)網”的標簽,于是新浪微博提醒我可以關注“老沉”(新浪總編輯陳彤),但我實在沒有興趣關注他,因為我知道他在微博上不會談任何類似《新浪之道》這本書里的東西。我也知道新浪微博上有個人是北大的胡泳,我關注了他一下,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成天在談他的雙胞胎,這也不是我想要了解的內容。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信息的流動在微博里出現(xiàn)了問題。筆者很想看點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但在微博里這似乎變得很困難。浸淫微博的時間越長就越會發(fā)現(xiàn),轉來轉去都是small group thinking。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是“連接”一下那么簡單,而是建立在信息流動之上的。當信息流動出現(xiàn)問題后,人和人的關系是建立不起來的。
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是一個過程,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人,其次與對方進行互動,然后再根據信息流動來確定自己與這個人的關系要不要繼續(xù)下去,所以信息流動能夠讓關系長久,但基礎在于先找對人。
對于一個新的微博賬號來說,應該能夠讓用戶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喜歡的人。去名人堂找人是個方法,但新浪玩過了,而且?guī)缀鯖]有誰能再玩出一個更強悍、覆蓋面更廣的名人堂。面對這種局面,競爭者們該怎么辦?
要讓新用戶對網站的依賴度提高,就必須關注用戶的興趣,這其實就是信息流動更好的發(fā)展方向。當然,一開始的匹配總是會出錯的,但是隨著用戶在某一個微博網站的活動頻率加劇,隨著用戶的行為做法越來越多,網站匹配也會越準確。說到底,用戶在使用微博后產生了少許厭倦感,似乎是合理的,但如果厭倦感很嚴重、甚至排斥就不太合理了。如果使用次數越多、使用時間越長就越覺得厭倦,那么這個產品的設計就是失敗的。
事實上,下一個微博并不是沒有機會的,換句話說,基于微博的架構,網站還可以做很多吸引用戶的工作,包括基于良好分詞體驗和結果排序的搜索、基于用戶標簽配備以及語義深度挖掘的話題推薦、相同地域的用戶推薦以及隨機提供的話題等等。這些工作在目前的微博網站中都不多見,但對于用戶來說,這可以讓微博的價值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