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剛, 許云華,周志斌,楊 蓉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2.西安理工大學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于各類便攜式電子產(chǎn)品(移動電話、PDA、筆記本電腦、ipod等)中,并將在混合動力汽車和純動力汽車中擁有廣闊市場,已經(jīng)成為最有競爭力和最具發(fā)展?jié)摿Φ亩坞姵?。正極材料是決定鋰離子電池性能的關鍵材料之一。目前商用的正極材料以LiCoO2為主,然而LiCoO2中鈷金屬資源短缺,價格昂貴,具有毒性,對環(huán)境還有一定污染,因此不能適應大型動力電池的要求[1]。LiMn2O4雖然成本低廉,但循環(huán)性能差,安全性也較差。1997年,Goodenough研究小組[2]首次報道了一類新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MPO4(M=Fe,Mn,Co,Ni)。該類材料具有成本低廉、無毒性等特點,尤其LiFePO4被認為是一類非常有前途的正極材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LiFePO4材料理論容量較低,并且電子電導率與振實密度很難同時提高,難以滿足新一代大容量動力鋰離子電池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具有廉價和安全特點的Li2MnSiO4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于Li2MnSiO4在每一電化學循環(huán)過程中可以提供2個鋰離子,因此具有333 mAh/g的高理論容量。鑒于Li2MnSiO4材料的這一特點,被認為是非常有前途的鋰離子電池正極候選材料。2006年,R.Dominko等[3-5]采用改進溶膠凝膠法首次合成了Li2MnSiO4正極材料,并研究了該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廈門大學楊勇教授課題組[6-8]采用液相法合成了Li2MnxFe1-xSiO4材料,在x=0.5時得到了最佳的電化學性能。本課題組[9]曾采用高溫固相合成法制備Li2MnSiO4/C復合材料,得到了良好的電化學性能。
本文采用傳統(tǒng)高溫固相法合成Li2MnSiO4正極材料,研究了合成條件對Li2MnSiO4正極材料相結構、組織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為固相法合成Li2MnSiO4正極材料的后續(xù)深入研究提供依據(jù)。
按照Li2MnSiO4的化學計量式稱取一定量的Li2SiO3和Mn(CH3COO)2·4 H2O,以丙酮為介質機械球磨24 h混勻,將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內(nèi)60℃干燥24 h。然后,以10 MPa的壓力壓片,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分別于800、850℃焙燒15 h,于900 ℃焙燒 10、15、20 h得到 Li2MnSiO4樣品。
用日本Rigaku公司D/MAX-2400型X射線衍射儀進行物相和結構分析,其中Cu Kα靶為輻射源,電壓為46 kV,電流為100 mA,步長為0.02°,掃描速度為10(°)/min,掃描范圍(2θ)為3°~90°。利用JSM-6700F型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日本電子公司)研究合成正極材料的組織形貌。
將Li2MnSiO4試樣粉末、導電炭黑和PVDF(聚偏二氟乙烯)按質量比70∶20∶10的比例混合,加入適量有機溶劑NMP(N-甲基吡咯烷酮),充分攪拌成均勻糊狀物后涂于鋁箔上,在真空干燥箱中120℃干燥12 h。取直徑為16 mm的小片為正極,金屬鋰片為負極,Celgard2400微孔聚丙烯膜為隔膜,以溶于體積比為1∶1的EC(碳酸乙烯酯)/DMC(1,2-二甲基碳酸酯)的1 mol/LLiPF6為電解液,在充滿氬氣的手套箱中裝配成CR2032型扣式電池。將扣式電池置于CT 2001 A型電池測試系統(tǒng)上測試其室溫充放電性能及電化學循環(huán)性能,充放電電壓為1.5~4.8 V,倍率為0.1 C。
不同溫度下煅燒15 h得到的Li2MnSiO4合成粉末的XRD曲線如圖1所示,三種樣品都具有尖銳的衍射峰,表明其結晶良好??梢钥闯?,合成的Li2MnSiO4樣品的主峰均對應于正交結構的Li2MnSiO4相,空間群為Pmn21,5個主要的衍射峰分別對應于(010),(011),(111),(210)和(002)晶面。樣品中不同程度的含有少量的雜質相,主要是Li2SiO3。隨著合成溫度的升高,雜質的含量逐漸降低,900℃合成的樣品具有最低的雜質含量。
從圖2可知,在900℃的合成溫度下,保溫不同時間合成的Li2MnSiO4樣品,物相分析結果表明主峰均歸屬于正交結構的Li2MnSiO4相。保溫時間越長,特征峰越尖銳,半高寬越小,粒徑越大,說明延長合成時間有利于晶胞的發(fā)育和長大。另外,隨煅燒時間的增加,合成樣品的相純度也有所提高。
圖3給出在不同溫度下煅燒15 h得到的Li2MnSiO4樣品的顯微組織照片,容易看出,在三種溫度下合成的產(chǎn)物均具有亞微米級的顆粒尺寸,團聚較嚴重,顆粒形狀為近球形。隨著煅燒溫度的升高,合成樣品顆粒尺寸略有長大,這說明提高合成溫度有利于Li2MnSiO4晶體的生長和發(fā)育。
圖4示出在900℃煅燒10、15 h和20 h得到的Li2Mn-SiO4樣品的顯微組織照片,從圖4中可以看出,不同保溫時間合成的Li2MnSiO4產(chǎn)物均具有亞微米級的顆粒尺寸,顆粒形狀均為近球形。隨著保溫時間的延長,合成Li2MnSiO4樣品顆粒的尺寸略有增大,表明延長保溫時間有利于提高合成產(chǎn)物Li2MnSiO4的純度以及促進晶體的生長和發(fā)育。
不同合成溫度制備的Li2MnSiO4樣品的充放電曲線如圖5所示,在800、850℃和900℃煅燒15 h合成的Li2MnSiO4樣品的首次循環(huán)放電比容量分別為88.9、94.4 mAh/g和100.6 mAh/g。圖6則給出保溫時間對合成樣品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在900℃煅燒10、15 h和20 h合成的Li2MnSiO4樣品的首次循環(huán)放電比容量分別為91.8、100.6 mAh/g和117.9 mAh/g。由此可知,合成溫度的升高或保溫時間的延長都會使合成材料的可逆容量提高。這主要是由于合成溫度的提高和保溫時間的延長都有利于提高產(chǎn)物的純度,并且可以提高產(chǎn)物的結晶性能。而電池材料的純度和結晶性能都與其電化學性能有密切關系。
采用傳統(tǒng)高溫固相合成法成功合成了Li2MnSiO4電池材料。研究了合成條件對Li2MnSiO4電池材料電化學性能的影響。隨著合成溫度的升高和保溫時間的延長,合成的Li2Mn-SiO4樣品的相純度隨之提高,顆粒粒度和結晶度提高,從而導致Li2MnSiO4樣品的電化學性能提高。
[1]XIA Y G,YOSHIO M,NOGUCHI H.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FePO4by increasing its specific surface area[J].Electrochim Acta,2006,52:240-245.
[2]PADHI A K,NANJUNDASWAMY K S,GOODENOUGH J B.Phospho-olivines as positive-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J Electrochem Soc,1997,144:1188-1194.
[3]DOMINKO R,BELE M,GABERSCEK M,et al.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2MnSiO4and Li2FeSiO4as potential Li-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J].Electrochem Commun,2006(8):217-222.
[4]DOMINKO R,BELE M,KOKALJ A,et al.Li2MnSiO4as a potential Li-battery cathode material[J].J Power Sources,2007,174(2):457-461.
[5]DOMINKO R.Li2MSiO4(M=Fe and/or Mn)cathode materials[J].J Power Sources,2008,184(2):462-468.
[6]YANG Y,LI Y X,GONG Z 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capacity silicate/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C]//Abstract210,IMLB2006.Biarritz,France:2006.
[7]GoNG Z L,LI Y X,YANG Y.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as 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2006,9(12):A 542-A 544.
[8]LI Y X,GONG Z L,YANG Y.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capacity silicate/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J Power Sources,2007,174(2):528-531.
[9]LIU W G,XU Y H,YANG R.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2MnSiO4/C cathode material by solid-state reaction[J].J Alloys and Compounds,2009,480(2):L1-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