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清,張麗偉
(重慶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400016)
艾滋病已在全世界廣泛流行,根據聯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的報告,截至2007年底,全球3 32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小于15歲的兒童及15~24歲的青少年分別為250萬人和1 000萬人。在當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歲以下兒童有42萬人,15~24歲的青少年占40%,青少年已經成為艾滋病的主要感染人群[1]。職業(yè)學校(職校)學生是青少年學生中較特殊的群體,他們與普通中學生比較,高職學生具有來源復雜、入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2],他們對艾滋病的認識又是如何的呢?作者對4所職業(yè)學校454名學生進行了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以及需求調查,旨在了解職校學生掌握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等情況,為增強其自我保健能力和防范意識,進一步探討健康教育模式和行為干預的實施提供依據。
1.1 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重慶市2個主城區(qū)4所職業(yè)學校(渝中區(qū)2所、九龍坡區(qū)2所)的在校部分學生。發(fā)出問卷460份,收回有效問卷 454份,有效問卷率98.69%。
1.2 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在參照艾滋病評估基本知識調查問卷基礎上進行補充,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艾滋病基本知識、對艾滋病的態(tài)度、艾滋病知識獲得來源、性行為情況、艾滋病需求等,由教研室調查人員將問卷分發(fā)各班,現場學生匿名獨自完成答題,不交流,不提示,答卷完成當場收回。
1.3 統計學方法 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1 一般情況 共調查職校學生 454人,年齡14~21歲,平均17.07歲,其一般情況見表1。
2.2 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艾滋病相關知識調查包括:(1)艾滋病基礎知識如艾滋病臨床表現,檢測化驗等知識;(2)艾滋病三大主要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3)非傳播途徑的認識,其具體情況見表2。
2.3 學生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 調查454人,最近一年接受性病艾滋病咨詢的有74人,占16.3%;接受艾滋病性病宣傳材料的有99人,占21.8%;接受預防性病艾滋病的專門技能培訓的有48人,占10.6%,見表 3。
2.4 學生對艾滋病的態(tài)度 認為目前中國艾滋病的流行趨勢嚴峻的學生占54.2%(246/454);持愿意幫助與同情態(tài)度的學生占52.2%(237/454);愿意與艾滋患者一起學習工作的學生占29.1%(132/454);對艾滋病感到比較恐懼的學生占73.3%(333/454);認為艾滋病離自己非常遙遠的學生占37.2%(169/454);對艾滋病患者持歧視態(tài)度的占17.0%(77/454)。
2.5 學生性行為史,性知識的了解狀況 調查的學生中有21.2%(90/427)有過性行為經歷,其中男生72人,女生18人,χ2檢驗P<0.05,男女生有無發(fā)生性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生多于女生。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性行為發(fā)生的因素,結果見表4。第1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5.07歲,其中男生平均年齡 14.68歲,女生平均年齡15.94歲,P>0.05,男女生性行為發(fā)生的年齡相差不大。第1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對象47.8%(43/90)是異性朋友,其次是異性同學25.6%(23/90),是臨時性伴的8人,商業(yè)性伴與同性性伴的均為2人。在性知識方面,67.4%(215/319)學生愿意在結婚前雙方都接受健康檢查,其他情況見表5。
表1 職校學生一般情況構成
表2 艾滋病相關知識了解情況表
表2 (續(xù))艾滋病相關知識了解情況表
表3 學生獲得艾滋病知識的主要途徑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5 學生性知識的認識情況表
2.6 吸毒情況 有25名(5.5%)學生有過吸毒史,其中男生20人,女生5人,在最近6個月注射過毒品的有15人(3.3%),其中男生11人,女生4人。
2.7 健康教育需求情況 認為很有必要在學生中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的占85.2%(270/317),沒有必要的占6.9%(22/317);愿意積極學習并宣傳艾滋病知識的學生占78%(354/454);想了解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學生占74.2%(235/317),想了解治療知識的學生占11.7%(37/317)。
3.1 對學生進行艾滋病調查的重要性 中國艾滋病的流行已進入快速增長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3]。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是全社會的責任。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生巨大變化的關鍵時期,決定了他們對異性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職業(yè)學校學生是青少年學生中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基本素質都比普通學生差,自我約束能力和家庭管制較弱,與社會接觸較多,畢業(yè)后大多從事服務性行業(yè),性觀念更自主、大膽,更容易發(fā)生高危行為,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所以,針對職業(yè)學校學生的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需求及行為的調查是刻不容緩的舉措,是預防艾滋病最基本的措施。
本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艾滋病知識已有初步的了解,但總體來說,學生的艾滋病知識貧乏,如艾滋病基礎知識、傳播途徑及非傳播途徑知識的平均知曉率分別為42.1%、80.4%、40.1%。學生對HIV基礎知識與非傳播途徑方面知識較薄弱,與國內外報道的情況相似[4-8]。提示在學生中進行有關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待加強,尤其應加強對HIV的基礎知識和非傳播途徑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對艾滋病的認識。
3.2 學生對艾滋病態(tài)度 由于在艾滋病傳播途徑方面存在認識上的死角,以致于學生將艾滋病傳播途徑廣泛化及傳染性夸大,正是這些認識的誤區(qū)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持負向態(tài)度,表現為歧視或覺得“令人恐懼”,不愿與 HIV感染者有日常生活接觸,如握手、相處、同一教室上課、同桌吃飯等。對艾滋病患者提供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對艾滋病的總體預防。因為嚴重的社會歧視或排斥會產生負面效應,增加艾滋病的暴露機會,受到過歧視或者羞辱的人可能會采取過激行為或者隱瞞病情,將艾滋病傳染給更多的人,對社會造成更大危害。
3.3 學生艾滋病高危行為 調查結果有21.2%(90/427)的學生有過性行為經歷,第1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對象主要是異性朋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性行為發(fā)生的因素主要有性別、民族及艾滋病知識得分,提示學校在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時,應有所側重,對于不同性別、民族的學生采取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育,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3.4 學生艾滋病教育 學生中認為很有必要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的占絕大多數(85.2%);愿意積極學習并宣傳艾滋病知識的學生占78%;其中主要是想了解艾滋病預防知識,而學生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電視(74.7%)、報刊和書籍(55.9%)、網絡(48.2%),說明大眾媒體以及網絡是目前學生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愿意接受的主要方式[5,9]。因此,應加強上述途徑的監(jiān)管和正確引導,并且應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優(yōu)勢,以預防知識為主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目前條件下,預防艾滋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宣傳教育,一方面糾正學生對艾滋病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生活特點進行教育,如提醒他們遠離毒品、潔身自愛。職業(yè)學校學生可塑性強,是進行教育的最佳年齡段,完全可能通過健康教育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識,從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行為,預防艾滋病。
[1]新華社上海信息網.聯合國機構呼吁重視艾滋病問題低齡化趨勢[J].上海醫(yī)藥,2008,29(9):204.
[2]章真真,陸建林.高職院校學生艾滋病知識和態(tài)度的調查及啟示,[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8,10(1):59.
[3]陳英,丁賢彬,蔣雪飛,等.重慶市某高校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態(tài)度、行為和需求調查[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7(4):277.
[4]關苗,白春玉,張迪,等.沈陽市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7):123.
[5]Ayranci U.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in a Turkish population: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05,5:95.
[6]Wong LP.HIV/AIDS-related knowledge among malaysian young adults:findings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J].Medscape J Med,2008,10(6):148.
[7]Ahmed SI,BPharm,M Pharm.An assessment of the knowledge,attitudes,and risk perceptions of pharmacy students regarding HIV/AIDS[J].Am J Pharm Educ,2009,73(1):15.
[8]Tavoosi A,Zaferani A.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s HIV/AIDS among Iranian students[J].BMC Public Health,2004,4:17.
[9]熊逸民,何憲平.高職學生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識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5,2l(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