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文輝 陳云樹 陳學光
近日,記者兩下重慶壁山縣城,專訪被人們?nèi)龘Q稱謂,頗具傳奇色彩的丁家鎮(zhèn)天燈村主任。
王治友,一個非常普通的名字,卻在丁家鎮(zhèn)叫得很響亮,這位47歲的中年村長,勞動致富之后,全身心投入家鄉(xiāng)建設(shè),在這古老而充滿眷戀的田野上,干了許多費人猜疑的傻事情,被村民們親切的稱呼為“傻兒村長”。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這里敘述他近年工作中幾件平凡小事。
天燈村,由原黃桷,塘坎,天竹等四村合并為一,人口達4300多人。由于歷史緣故,該村經(jīng)濟非常薄弱,村社公路十分簡陋,村民這樣述說:“天晴滿塵埃,下雨黃泥潭。憂心趟溪河,社員常怨天”。前幾屆村委會請求每家農(nóng)戶出資1000元修繕村社公路,奈何社員囊中羞澀,手長衣袖短,以致事與愿違。糟糕的村社公路,嚴重制約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影響村容社貌,造成眾多社員出行困難,小孩上學極為不便,村民苦不堪言……
王治友在村情民意調(diào)查中獲悉這種狀況后,立即組織村民,調(diào)遣汽車運輸大量礦渣,煤炭灰,石料等建材,對全村社公路進行填補改造,清障修繕,并慷慨解囊,獨自承擔了該項工程建設(shè)的全部費用,個人捐資達5萬多元。又聞馬坊村扁擔坡公路段,因長年失修,被大水沖刷出一條深水溝。一遇漲大水,農(nóng)民面臨泛濫的溪河無法出行而感到無可奈何。王治友獲悉此事,毫不猶豫,立即邀請工程師實地勘察調(diào)研,又找來社長商議,當場拍板捐款1.2萬元建橋,歷時45天,一座長約15米,寬約5米,高約10米的古樸型惠民石橋,在村民的期盼中順利竣工。
歐文會,66歲,患嚴重肺心病,雙眼視力殘疾;鄧武福,復員退伍殘疾軍人,完全喪失勞動力;李小莉,患雙目先天性失明20多年等特困戶村民,不知何故,遲遲未辦低保。王治友挨家逐戶上門走訪,并按照國家有關(guān)政策,逐級上報申請,終于讓上述村民獲得政府關(guān)懷并落實了低保戶待遇。村民劉義榮逢人便說:我活了78年從未見過這樣關(guān)心群眾疾苦的村官!
天燈村三社社長肖遠斌告訴記者,王治友2008年9月經(jīng)社員推選為村主任后,村委會財務實行全盤公開,接受民眾監(jiān)督,實行嚴格管理。他自己從未亂花村民一分錢。相反近三年來卻將每月450元工資及補貼等俸祿約3萬余元,全部奉獻于該村公益事業(yè);而對于群眾辦理任何公事總是有求必應,有愁必解,從不索取分毫。
一個村的發(fā)展與否,關(guān)鍵在人;而重要環(huán)節(jié)又在于這個村有一位什么樣的領(lǐng)頭人。透過王治友任職歲月的帷幕,沿著天燈村兩個文明建設(shè)的軌跡,人們更多的看到了該村“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完善,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嶄新目標。常言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普通村級干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數(shù)以萬計,可他們公而無私,憂國憂民的情懷卻讓我們激動萬分。史載,詩人趙熙當年留連于壁山的湖光山水時,曾揮豪譜寫了一首壁山人民至今難以忘懷的七言絕句:“一點孤鷹往復返,高樓渾不似人間,勢如萬馬奔騰去,誰寫渝洲天燈山”。直面秀色山川的丁家鎮(zhèn),面對坦誠而執(zhí)著追求美好明天的天燈人,我們的記者能不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嗎?
記者手記
為“傻兒”村官喝彩
寫完《“傻兒 ” 村長寫春秋》一文,心情格外踏實和欽佩。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事做得不好,對于群眾來講,簡直就是災難;小事做細,細事做透,這就是關(guān)心群眾,體貼群眾,愛護群眾的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王治友,一個貌不出眾,才不驚人的村官。卻做到了許多儀表堂堂,才華橫溢的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這難道不是一種偉大?如果說這樣做是一種責任和奉獻,那么,這種責任和奉獻,就是一位普通基層黨員干部樸實無華的高尚品質(zhì)的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