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記者匆匆趕到粥屋,見很多人都在那里喝粥,黑壓壓地坐滿了一房子,甚至還有人在大街上或站著或蹲著喝粥。
民政局長吳安仁上個月辦理了退休手續(xù)。這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誰知吳局長卻爆出了新聞,而且是三次,這在這個小城卻真的成了新聞!
第一次新聞是有人給他送萬民傘。
在我的記憶里,萬民傘這玩意兒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那時候,但凡縣官大老爺離任,都策劃讓老百姓送傘,傘越多越光彩,說明此大老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給平民百姓遮了風擋了雨,平民百姓以此表達感謝之意……而時至今日,竟然有人以這種老掉牙的形式表達對吳局長的贊揚,未免有點滑稽。
第一個給吳局長送傘的是張大媽。
張大媽說,那一年她兒媳生孩子,難產,大出血,很危險,醫(yī)院要給兒媳輸血,但兒媳的血型是AB型,當時,醫(yī)院里剛巧沒有這種型號的血漿,于是通過廣播電臺征尋獻血者。誰知第一個趕到醫(yī)院獻血的就是吳局長。張大媽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吳局長擺擺手伸出胳膊說,不要說這些,我是AB型,救人要緊……
現在張大媽不知怎么知道吳局長退休了,老兩口覺得要給吳局長送禮吳局長肯定不收,因為當年為感謝吳局長獻血,曾經送過兩瓶茅臺酒和一條大中華煙,當時吳局長堅決不收,張大爺還是把煙酒扔下走了。誰知當晚,吳局長派小車司機把煙酒又送到張大媽家里,這讓張大媽老兩口兒感慨萬分!
張大爺說,給吳局長送一把萬民傘吧,古代都興這個,這不叫送禮,是咱們的一片心意。
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少受過吳局長或者民政局幫助的老百姓,紛紛仿照張大媽的榜樣,爭先恐后地給吳局長送萬民傘。
這件事很快被媒體捕捉到了,都來搶這條新聞。
第二次新聞是由第一次新聞引發(fā)的。
萬民傘送了很多,足足有上千把,堆了半間房子,這一下讓吳局長發(fā)了愁,要這么多傘干什么?送給下屬吧,下屬們都推辭不要,說,這是萬民傘,是榮譽,我們怎么能享受?最后還是他的小車司機給他出點子說,其實,他們送你的這些萬民傘,都是一些普通的雨傘、遮陽傘,大多是從對門那家“惠萬家”超市里購買的,都沒有拆封,你和“惠萬家”的李老板是老朋友,何不退給他們?
吳局長一聽覺得有道理,于是撥通了李老板的電話。李老板在電話里說,只要是新的,沒問題,我派人把傘拿回來,把錢送過去。
吳局長共得了三四萬塊錢。
吳局長賣傘的消息又一次被記者捕捉到了,于是媒體上又爆出了一條新聞,標題是:萬民傘也能換銀子!
第三條新聞是由第二條新聞引發(fā)的。有一家媒體的記者見到了吳局長賣傘的新聞,給吳局長打電話求證。吳局長說確有此事。記者要采訪他,吳局長痛快地答應了。吳局長說,要來,明早你就到民政局對面的粥屋里來找我,我現在是那家粥屋的老板了。
第二天早上,記者匆匆趕到粥屋,見很多人都在那里喝粥,黑壓壓地坐滿了一房子,甚至還有人在大街上或站著或蹲著喝粥。
記者找到吳局長,吳局長穿著藍色的工作服熱情地給食粥者盛粥。記者說明來意,吳局長說,你沒看見粥屋門口的招牌嗎?
記者轉回門口一看,只見門頭上有一塊金字招牌,上面寫著“萬民傘義粥”幾個耀眼大字!
吳局長說,我把賣萬民傘的錢辦了這個粥屋,不管是下崗的、收廢品的,還是來不及在家吃飯的,都可以在這里免費喝熱粥吃小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我準備拉點贊助,把這個粥屋一直辦下去!
記者聽完吳局長的介紹,于是又寫出了一條新聞:萬民傘義粥,溫暖送給了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