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度國家臨儲大豆收購期至4月30日截止,以此為分水嶺,上半年豆類走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月~4月,在臨儲大豆3740元/噸的最低收購價的政策支撐下,產區(qū)國產大豆市場收購價格一直穩(wěn)定在3700元/噸的價格之上,但在種植效益低、農戶惜售情緒嚴重,壓榨利潤微薄、加工企業(yè)收購意愿低迷的情況下,產區(qū)大豆收購一直處于購銷清淡的狀態(tài)。據國家糧食局統(tǒng)計,截止到2010年4月25日,國內大豆主產?。▍^(qū))各類糧食企業(yè)累計收購2009年產大豆886萬噸,同比增加83.5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yè)收購390.1萬噸,同比減少236.0萬噸(見圖1)。
由于全球大豆豐產預期強烈,CBOT大豆在1月份至2月初大幅下挫后便在低位震蕩整理。外盤的弱勢加之國內春節(jié)過后油粕消費處于季節(jié)性淡季,豆類基本面處于利空之中,在此階段,進口大豆與油粕價格一直處于下行調整之中,其中豆油因有國家政策支持,跌幅要遠小于進口大豆及豆粕。中國商務部規(guī)定,自4月1日起,毛豆油進口許可證需要重新申請,由以前地方海關發(fā)放改為中國商務部辦理,從具體內容來看,要求進口豆油溶劑殘留量應≤100毫克/千克,而在實際貿易過程中有一半以上的合同是以≤300毫克/千克的標準來執(zhí)行。阿根廷豆油進口至此受限。
第二階段:5月~6月,國家臨儲大豆收購期截止,失去了政策支撐,產區(qū)大豆市場價格較之前明顯下跌,6月30日,黑龍江哈爾濱油廠收購價3420元,較4月30日下跌320元/噸。由于春播臨近,農戶惜售情緒有所好轉,但產區(qū)整體購銷狀況仍不理想。
在此階段,前期進口大豆陸續(xù)到港,國內港口正處進口大豆到貨高峰,港口大豆庫存高企,在油廠壓榨利潤縮水、大豆采購意愿較低的狀態(tài)下,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繼續(xù)維持弱勢。此外,國內生豬養(yǎng)殖市場疲弱拖累豆粕等飼料需求,同時油脂處于消費淡季,大豆下游產品油粕價格仍未擺脫弱勢局面。據中華油脂網監(jiān)測數據,6月30日,大連一級豆油出廠價7230元/噸,較年初1月4日下跌730元/噸;廣州一級豆油出廠價7170元/噸,較年初下跌930元/噸;大連43%蛋白豆粕出廠價2820元/噸,較年初下跌620元/噸;廣州43%蛋白豆粕出廠價2820元/噸,較年初下跌780元/噸(見圖2)。
由于種植面積增加,2009/10年度全球大豆豐產預期強烈,美國農業(yè)部6月份供需報告中,2009/10年度美豆結轉庫存為1.85億蒲式耳;2010/11年度美豆結轉庫存為3.6億蒲式耳,均略高于預測值。而2009/10年度全球期末大豆庫存預計達到6547萬噸,高于5月預估的6376萬噸,也高于09年的4366萬噸。對于2010/11年度,美國農業(yè)部認為期末庫存將達到6699萬噸,比5月預估高90萬噸。從全球大豆供需基本面看,2009/10年度全球大豆供應量大幅增加導致的供應大于需求局面是制約2010年上半年豆類期價上行的重要阻力。
圖2 國內主要食用植物油價格走勢圖
2010年1 ~4 月份,3700元/噸的國產大豆價格與3550元/噸的大豆港口分銷價存在著250元/噸的大幅價差,即使在5~6月份國產大豆價格降至3420元/噸持平于此時的大豆港口分銷價,但加上大豆“北糧南運”途中所需運輸費用,進口大豆的競爭優(yōu)勢依然不言自明。在國內油脂市場整體需求增長、進口大豆價格優(yōu)勢及利潤的驅使下,沿海地區(qū)大豆進口量大幅增加。據中國海關總署進口數據,2010年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960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2.77%。5月進口大豆436.72萬噸,較上月同期增加4.1%,其中,從巴西進口322.97萬噸。2010年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豆油19.3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73.1%。5月進口豆油及其分離品3.42萬噸,較上月同期增加129.53%,其中從阿根廷進口豆油2.34萬噸。大豆進口增加彌補豆油進口減少帶來缺口的同時也增加了豆粕供給量,整體來看,2010年上半年,國內市場豆類供應寬裕,處于超額供應狀態(tài)。
春節(jié)傳統(tǒng)備貨高峰過后,國內油脂消費進入季節(jié)性需求淡季,隨著后期天氣轉熱,氣溫逐漸升高,棕櫚油的勾兌比例加大,豆油消費相對減少,市場需求量一直處于疲軟狀態(tài)。且上半年國內養(yǎng)殖行情整體不樂觀,從2月底開始,國內養(yǎng)殖利潤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生豬補欄意愿不強,據統(tǒng)計,截至5月底,國內生豬存欄量為4.34億頭,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700萬頭,存欄量較2009年有明顯回落。肉雞方面近期延續(xù)前期的底部震蕩,價格截至目前也仍未有轉好跡象。國內養(yǎng)殖業(yè)的低迷抑制了豆粕的消費。同時,處于價格低位的油粕行情使油廠壓榨利潤降低,甚至處于虧損狀態(tài),也直接打擊了加工企業(yè)大豆購買意愿,抑制了大豆消費。整體來看,2010年上半年我國豆類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供需環(huán)境之中,基本面的利空奠定了豆類市場上半年的弱勢基調。
2010年上半年國內豆油市場價格一直弱勢震蕩,豆粕價格更是一路下調,加之市場購買意愿缺乏,油廠壓榨利潤微薄,部分中小型加工企業(yè)更是處于虧損停機狀態(tài)。據中華油脂網測算,以哈爾濱地區(qū)目前7350元的四級豆油價格、2880元/噸的豆粕銷售價格以及3440元/噸的大豆收購成本來估算,國產大豆理論加工利潤約為-72元/噸,較年初下跌73元/噸。以廣東目前7000元的四級豆油價格、2820元/噸的豆粕銷售價格以及3380元/噸的大豆進口成本來估算,進口大豆理論加工利潤約29元/噸,較年初下跌172元/噸(見圖3)。
圖3 國內油廠周加工利潤走勢圖
美國農業(yè)部作物生長周報顯示,截至6月27日當周,美國大豆種植率為97%,2009年同期為95%,5年均值為97%;出芽率為93%,2009年同期為90%,五年均值為93%;開花率為9%,2009年同期為4%,五年均值為8%;優(yōu)良率為67%,前一周為69%,2009年同期為68%。由于美國中西部地區(qū)持續(xù)出現強降雨天氣令作物生長受到影響,美農業(yè)部再次下調大豆生長優(yōu)良率2個百分點,略低于2009年同期。目前美豆還處于生長初期,未來天氣的改善將推動作物優(yōu)良率的回升。且報告顯示美豆種植率、出芽率和開花率均高于2009年同期,接近五年均值水平,整體長勢情況良好,這將抑制近期大豆價格的漲能。分析人士預測,新季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將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7818.3萬英畝,高于2009年的紀錄7750萬英畝。種植面積的增加、生長狀況的良好都沒有為美豆帶來需要的利好,在第三季度市場可能將會抓住美豆生長過程中任何的不利天氣來進行炒作拉出一波反彈,需要密切關注美豆生長情況。
據中華油脂網數據,2010年東北地區(qū)大豆播種面積7140萬畝,比上年減少1093萬畝,減幅約13.28%;其中,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6300萬畝,比上年減少994萬畝,減幅約13.63%。吉林省大豆播種面積600萬畝,比上年減少96萬畝,減幅約13.79%;遼寧省大豆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萬畝,減幅約1.23%。中華油脂網6月初產區(qū)實地考察發(fā)現,雖然今年國內產區(qū)大豆播種較往年推遲半個月左右,但播種后雨水充足,與去年同期相比墑情較好,出苗率整體好于去年,苗情較為理想。但6月中旬的高溫少雨天氣致使市場紛紛擔憂產區(qū)大豆的生長受到干旱影響,如果高溫干燥的天氣再持續(xù),大豆的生產形勢將非常嚴峻。中國天氣網預報顯示,6月下旬至7月初,西北、東北、黃淮、江淮、青藏高原東部、西南地區(qū)東部等地多陣性降雨,但雨量分布不均,后期產區(qū)天氣狀況仍堪憂,其對市場的影響目前仍是未知,但鑒于其對市場的高度影響仍需業(yè)內認識予以及時關注。個人分析認為,在種植面積下降的模式下,大豆生長階段的不利天氣狀況都能為市場帶來久違的雙重炒作熱情。進入傳統(tǒng)的第三季度天氣炒作季節(jié),大豆市場可能將會出現一些上漲波段。
2009年11 月,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將以3740元/噸的最低收購價收購國產大豆,并給予收購國產大豆的加工企業(yè)160元/噸的補貼,降低與進口大豆的價差,保證油廠的利潤。且由于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之間巨大的價差,目前國產大豆占有全國大豆消費的比重逐漸減少,大部分國產大豆只能進入國儲。加之國產大豆種植效益低,種植收益明顯低于其他作物品種,農民種植意愿不強烈,今年產區(qū)改種現象尤為明顯,地質、氣候條件允許的地區(qū)大多都改種玉米品種。在此情況下,國家如果不想放棄國產大豆,只能選擇繼續(xù)補貼。據中華油脂網消息,國儲大豆補貼政策下半年10月份可能將繼續(xù)實行,且補貼幅度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如若大豆收儲政策屆時推出,收購政策以及大豆減產預期將會成為市場炒作題材,對第四季度的大豆走勢起到有力的提振作用,油粕價格也將會有所抬升。
由于進口大豆到港數量的增多,而各地企業(yè)消化有限,使國內進口大豆庫存量持續(xù)增長。根據中華油脂網監(jiān)測,截至6月22日國內主要港口大豆庫存約574.6萬噸,其中,大連港26.45萬噸,天津港22.56萬噸,連云港25.24萬噸,廣東湛江16.51萬噸。商務部進口信息顯示,6月上半月我國進口大豆實際到港227.12萬噸,6月下半月預報到港283.10萬噸,6月預報到港510.23萬噸,7月預報到港484.78萬噸。可以看出,除6月份大豆到港量較大之外,7月份進口量仍會處于較高水平,港口大豆庫存積壓的局面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雖然港口大豆庫存中貿易豆較多,但企業(yè)的大豆庫存充足,為減少后期陸續(xù)到港壓力,各地企業(yè)不得不持續(xù)開機。然而,當前港口地區(qū)的日均壓榨量僅維持在14.6萬噸左右,與龐大的庫存及陸續(xù)的到港量相比,消化仍較為緩慢。同時,企業(yè)的開機,必然增加豆油、豆粕供應,對未來下游產品的銷售帶來無形壓力。從當前的進口數量及庫存等情況看,第三季度國內市場供應充足的局面已是不可避免,而四季度將面臨中美新豆的上市,由此看,下半年國內市場仍將會供應充裕,對市場走勢形成潛在的壓制作用,為下半年市場之隱憂。
一般情況下,因為養(yǎng)殖業(yè)在7~9月份為節(jié)日做準備,會大量增加豬、雞等投欄率,因此在7~9月份為豆粕的消費旺季,在這一時間段養(yǎng)殖業(yè)消耗飼料數量較大,會促進豆粕的實際消費,需求將剛性增加。另外,盡管生豬價格持續(xù)下跌,且豬糧比價自5月份以來已經連續(xù)6周處于5:1以下的水平,但6月中旬以后已開始觸底反彈,豬肉價格也開始小幅走高,市場逐漸復蘇和走穩(wěn)的跡象明顯。這對于后期生豬養(yǎng)殖業(yè)構成一定的支撐,也利于豆粕飼料消費需求的增加。
而豆油在第三季度期間,進入夏季的傳統(tǒng)消費低谷之后,需求仍將較為清淡,供需失衡的狀態(tài)或將維持,但進入10月份以后,氣溫將逐步變低,棕櫚油會因為氣溫的降低而出現凝結,無法進行勾兌。此時棕櫚油的替代數量將減少,豆油需求數量將出現增長,這種上升的趨勢一直會保持到春節(jié)前后的豆油消費高峰。受這一季節(jié)性需求因素的影響,油脂加工企業(yè)的實際壓榨利潤也同樣呈現出一定的季節(jié)性特征。在大豆油和豆粕的消費淡季時,油脂加工企業(yè)的壓榨利潤會低于行業(yè)內壓榨利潤的平均水平;反之,在需求增長時,油廠的壓榨利潤又會高于行業(yè)內壓榨的平均水平。下半年,隨著油粕需求的回暖,加工企業(yè)壓榨利潤也將會出現好轉。
總體來看,2010年下半年國內豆類市場較上半年可供炒作題材較多,存在著更多的上漲機遇及空間,整體走勢將好于上半年,其中第三季度走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市場仍存在一定未知風險,而第四季度在新季大豆上市及消費旺季到來模式下整體上行的概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