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偉,何良軍,劉志方
(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團重點實驗室,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馬胃蠅蛆病是由胃蠅屬幼蟲寄生于馬、騾、驢的胃腸道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成蟲產卵可影響馬匹休息與采食,蠅蛆幼蟲在整個寄生期間均有致病作用,病畜呈現以營養(yǎng)障礙為主的癥狀群,表現為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貧血,嚴重者可因漸進性衰弱而死亡。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筆者等先后3次到岳普湖縣兩家驢屠宰加工廠對屠宰后的357匹驢胃蠅蛆成蟲進行采集與蟲種鑒定,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1 器材 Olympus雙目體視鏡S22-1LST,數碼相機,樣品瓶,不干膠標簽等。
1.2 試劑 生理鹽水,乙醇,甘油等。
1.3 方法
1.3.1 蟲體采集 將采自驢胃內的蠅蛆按寄生部位分裝于不同樣品瓶中,貼好標簽。采集時,對寄生于組織中的蠅蛆可用竹鑷輕輕拔出,避免蠅蛆頭部器官受損。
1.3.2 暫時保存 新采集的蟲體置生理鹽水中2~3h,使其排出口溝中的宿主組織,期間注意觀察蟲體是否被其他蟲體叮咬。后放入10%的乙醇溶液中暫時保存,帶回實驗室鑒定。
1.3.3 鑒定 按照范滋德主編的《中國常見蠅類檢索表》進行鑒定。
1.3.4 永久保存 將上述鑒定好的各種蟲體投入75%甘油酒精(含甘油5%)中保存。
2.1 種類 按照胃蠅科3期幼蟲分類檢索,主要從幼蟲的體色、刺列、體長寬、寄生部位等方面綜合鑒定,此次調查共鑒定出胃蠅屬5種蠅蛆,分別為鼻胃蠅(煩擾胃蠅、喉鼻蠅)(Gasterophilus nasalis)、黑腹胃蠅(獸胃蠅、東方胃蠅)(G.pecorum)、腸胃蠅(G.intestinalis)、裸胃蠅(紅小胃蠅)(G.inermis)、紅尾胃蠅(赤胃蠅)(G.haemorchoidalis),詳見表 1。
表1 喀什岳普湖縣驢感染蠅蛆鑒別特征和種類
2.2 感染情況 357匹驢胃蠅總感染率為89%,分屬于5個種,感染率分別為鼻胃蠅32.8%、黑腹胃蠅49.2%、腸胃蠅24.5%、裸胃蠅56.4%、赤尾胃蠅8.7%。
3.1 蟲體采集與保存 采集時可用流水沖落蠅蛆,勿用有齒鑷夾取,以免損壞蟲體表面組織。為便于觀察,先將新鮮蟲體放在生理鹽水中,使其排出口溝中的宿主組織,如需要暫時保存,可置低濃度酒精中,不宜放在高濃度的酒精或低濃度的甲醛液中,以確保蟲體的顏色新鮮;長期保存則要投入75%的甘油酒精中。采集時,寄生在組織中的蠅蛆可用竹鑷輕輕拔出,避免蠅蛆頭部器官受損。
3.2 胃蠅科蟲種分類 胃蠅科(Gasterophilidae)隸屬于雙翅目環(huán)裂亞目有瓣類胃蠅總科。胃蠅科幼蟲專性寄生于單蹄目動物(馬、騾、驢、犀牛)和長鼻目動物(象)的消化道內,偶爾有1期幼蟲侵入人皮下的報道。據資料統計,已知胃蠅科在古北區(qū)有8種,東洋區(qū)6種,非洲區(qū)16種,澳洲區(qū)3種。全世界已知20種,寄生于馬屬動物的胃蠅亞科胃蠅屬的胃蠅共有6種,幼蟲寄生于馬、騾、驢的胃腸道內,紅色或淡黃色,常見的有腸胃蠅、紅尾胃蠅、獸胃蠅和鼻胃蠅4種。第3期幼蟲粗大,有口前鉤,有11節(jié),每節(jié)前緣有刺1~2列,刺的分布和多少因種而異。
3.3 蟲種鑒定 本次調查主要鑒定3期(齡)幼蟲,按照胃蠅科3期幼蟲分類檢索,主要從幼蟲的口鉤結構、棘排列、體色、體長寬、寄生部位等方面綜合鑒定,共鑒定5種。由于調查季節(jié)限制,沒有發(fā)現成蠅。
3.4 新疆驢胃蠅感染情況分析 新疆馬屬動物資源豐富,但蠅蛆病也流行嚴重。1991年,新疆八一農學院的王善志等通過對新疆馬胃蠅種類和地理分布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新疆地區(qū)馬胃蠅分屬于腸胃蠅(G.intestinalis)、赤尾胃蠅(G.haemorchoidalis)、獸胃蠅(G.pecorum)和煩擾胃蠅(G.veteinus)4種;通過統計處理,確認新疆地區(qū)優(yōu)勢種為獸胃蠅和煩擾胃蠅,其中常見優(yōu)勢種獸胃蠅感染率為100%,最高感染強度為1 400條,為全國最高紀錄強度。調查認為新疆馬胃蠅病普遍存在于馬、驢,應列為重點防治對象,采取有力綜合防治措施。本次研究僅對南疆岳普湖縣的驢進行了相關調查,未涉及馬和騾。
沈杰等主編的《中國家畜家禽寄生蟲名錄》中收錄到5種新疆地區(qū)寄生的馬胃蠅。2007年,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李凱發(fā)表了關于普氏野馬胃蠅蛆新病原體的報道,本次調查未發(fā)現新種。根據范滋德《中國常見蠅類檢索表》(1992)記載,我國已知6種馬胃蠅,本次調查鑒定出5種,未鑒定出黑角胃蠅(G.nigricornis),是否存在其他種還有待擴大調查范圍。
致謝:感謝北京農學院段嘉樹教授為簽定工作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