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王 墨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重慶 400014)
尿路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腎病綜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的常見合并癥,也是病情反復、復發(fā)或對激素反應不良的原因。在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出來前,臨床多憑經(jīng)驗用藥,但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可引起耐藥菌株增加。筆者收集了本院近2年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合并UTI患兒的臨床資料,并對病原的耐藥性進行分析,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間確診為PNS合并UTI的患兒61例,其中男41例,女20例,男女比例為2.05∶1。PNS診斷符合2000年11月全國兒科腎病綜合征專題學術研討會珠海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1],并除外繼發(fā)性腎病如狼瘡性腎病、紫癜性腎病及先天性腎病等。按照此標準,PNS在臨床上分為單純型腎?。╯imple type nephritic syndrome,SNS)和腎炎型腎病 (nephritic type nephritic syndrome,NNS)。尿路感染診斷參照第7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
回顧性分析61例PNS合并UTI患兒臨床資料,按臨床類型分組,了解各組病原菌分布及藥物敏感性情況。
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及Fisher精確檢驗(n<40或有 T<1),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1例 PNS合并UTI患兒中,單純型48例(78.69% ),腎炎型13例 (21.31% )。5歲以下 39例 (63.93% ),其中單純型 29例(47.54%),腎炎型 10例(16.39%);5歲及以上 22例(36.07% ),其中單純型19例(31.15%),腎炎型3例(4.92%)。結果提示學齡前期PNS患者更容易合并UTI,但單純型組與腎炎型組發(fā)病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P >0.05)。61例患兒中,無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的無癥狀性菌尿52例(85.25%),其中男34例(65.38% ),女18例(34.62%),男女患兒比例無顯著性差異(χ2=0.12,P >0.05)。
61例患兒共分離培養(yǎng)出39株病原菌,其中單純型組32株(82.05%),腎炎型組 7 株(17.95%);大腸桿菌最多(51.28% ),其次為陰溝腸桿菌、屎腸球菌;單純型最常見致病菌依次為大腸桿菌、產(chǎn)酸克雷伯桿菌、普通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及屎腸球菌,而腎炎型以陰溝腸桿菌、大腸桿菌及屎腸球菌常見。詳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分型PNS的病原菌種類及構成比[株(%)]
變遷情況:本組PNS合并UTI常見病原菌與伍尚平等[3]報道的1996年至2005年四川地區(qū)NS合并UTI的病原菌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仍以大腸桿菌為主,但腸球菌及陰溝腸桿菌比例則呈上升趨勢(見表2),且本組中檢出腸球菌的5例患兒均于送檢尿標本前使用了抗生素。
表2 NS合并UTI的常見病原菌變遷情況[株(%)]
耐藥性分析:大腸桿菌敏感的藥物為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陰溝腸桿菌敏感的藥物為阿米卡星、泰能及美洛培南,二者對頭孢類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見表3);腸球菌屬敏感的藥物為萬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率分別為100%和80.00%,對四環(huán)素、呋喃坦啶、替考拉寧、氯霉素的敏感率均為40.00%。
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菌株的檢出及藥物敏感性分析:34株革蘭陰性菌中檢出產(chǎn)ESBLs菌株23株,檢出率為67.65%。其中大腸桿菌17株(85.00%)產(chǎn)酶,與葉禮燕等[4]2002年報道的NS合并UTI大腸桿菌產(chǎn)酶率20%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即大腸桿菌產(chǎn)酶率較前明顯升高;陰溝腸桿菌3株產(chǎn)酶(75.00%),1株產(chǎn)氣腸桿菌產(chǎn)酶。由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顯示,產(chǎn)ESBLs菌對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較高,但對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無敏感性(見表4)。
表4 產(chǎn)ESBLs菌的藥物敏感情況
感染是NS的最常見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的首要原因,因此,預防和治療感染一直是NS綜合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UTI發(fā)生率居NS合并感染性疾病的前兩位[5],且大多缺乏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易漏診[6]。本組資料顯示,學齡前期PNS患兒更易合并UTI,與國內文獻報道相似[7],考慮與近10年來我院PNS以學齡前期發(fā)病率高[8]有關,還可能因為此期兒童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所致。故對學齡前期PNS患兒尤其應加強UTI的篩查。本組61例患兒中無癥狀性菌尿占85.25%,故在NS患兒臨床激素治療無效或出現(xiàn)復發(fā)時要注意排除UTI。目前腎病患者無癥狀性菌尿是否需要治療尚無定論。國外有學者認為尿培養(yǎng)假陽性率較高,且經(jīng)過治療后導致菌群改變,更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對其篩查及治療的價值極不肯定[9]。但國內調查資料表明,無癥狀性菌尿不僅是腎病的誘因之一,且是引起腎病復發(fā)和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多數(shù)學者主張應給予積極治療[10-12]。故對腎病患者應及時做中段尿培養(yǎng),并根據(jù)尿培養(yǎng)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以免延長激素療程或盲目加用免疫抑制劑。
本組資料表明,PNS患兒UTI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大腸桿菌仍居首位,腸球菌屬檢出率有上升趨勢,除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應用有關外,送檢尿標本前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原因之一。故臨床中應制訂抗菌藥物使用規(guī)范,對于PNS合并UTI患兒,當經(jīng)驗性應用抗革蘭陰性菌藥物治療UTI失敗時,應警惕腸球菌屬感染,并及時做尿培養(yǎng),根據(jù)藥物敏感情況選擇藥物。
本組資料顯示,革蘭陰性菌對阿米卡星、泰能、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較高,頭孢菌素類耐藥菌株增加,對以往常用的第3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的敏感性較王京晶等[13]報道明顯降低。由于碳青酶烯類抗生素價格昂貴,氨基苷類的耳腎毒性,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為治療革蘭陰性菌感染的首選。腸球菌屬僅對萬古霉素、利奈唑烷敏感性較高,可選擇的敏感抗生素較少,治療有一定困難。
近年來,產(chǎn)ESBLs菌株的分離率顯著提高[14]。本組ESBLs的檢出率為67.65%,大腸桿菌產(chǎn)ESBLs的陽性率為85.00%,與葉禮燕等[4]2002年報道的大腸桿菌產(chǎn)酶率20%相比明顯升高,較趙愛國等[15]2006年報道的15.8%也明顯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為NS患兒疾病本身及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使免疫功能低下,第3代頭孢菌素使用機會較多,導致檢出率較高。為減少產(chǎn)ESBLs菌株的出現(xiàn),應避免長期應用第3代頭孢菌素或同類間頻繁更換,并定期留取尿標本送培養(yǎng),以及時發(fā)現(xiàn)產(chǎn)ESBLs菌株。產(chǎn)ESBLs菌株可通過周圍環(huán)境及其人員接觸在患者間進行傳播[16],故醫(yī)務人員對產(chǎn)ESBLs菌的重視,及時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對于降低產(chǎn)ESBLs菌株的檢出也至關重要。產(chǎn)ESBLs菌對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較高,而對頭孢吡肟、頭孢他啶無敏感性。雖然本組產(chǎn)ESBLs菌對頭孢西丁的敏感性為25.00%,但NCCLS規(guī)定,凡治療產(chǎn)ESBLs菌感染時,對于廣譜青霉素,第1-3代頭孢菌素和氨曲南等β-內酰胺酶類抗生素,不管體外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敏感與否,都應向臨床報告耐藥,故頭孢西丁不能作為臨床常規(guī)用藥。結合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考慮藥物毒副作用、價格等方面因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為經(jīng)驗性用藥的選擇。
總之,對于NS患兒,當激素治療無效或出現(xiàn)復發(fā)時應警惕UTI,應盡早行尿培養(yǎng)檢查,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出來之前可經(jīng)驗性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再根據(jù)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合理調整抗生素,以盡早控制感染,降低UTI對激素療效的影響,從而正確判斷激素的療效,降低可能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過度治療。
[1]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小兒腎小球疾病的臨床分類、診斷及治療[J]. 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2):746-747.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 667-1 672.
[3]伍尚平,陳仕銀,樊均明,等.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四川省衛(wèi)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4(4):272-273.
[4]葉禮燕,黃粱滸,陳新民,等.腎病綜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和藥敏特點研究[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4):224-225.
[5]關曉東,吳宇芳,趙 文.腎病綜合征并發(fā)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2,3(7):416-417.
[6]劉玉華,李湘玲,李偉群,等.腎病綜合征患兒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5):375-376.
[7]關富山.兒童腎病綜合征醫(yī)院感染的病因與預防措施[J].中國現(xiàn)代兒科雜志,2005,2(3):249-250.
[8]王 莉,李 秋,張 偉,等.964例兒童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30(19):1 849-1 851.
[9]Kemper KJ,Aener ED.The screening of AUB was unvaluble[J].EAJDC,1992,146(3):343-346.
[10]莊永澤,楊德如,陳 建,等.腎病患者無癥狀尿路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9):824-827.
[11]郭德明.無癥狀性菌尿對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療效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5):293-294.
[12]謝福安,陳 建.無癥狀菌尿的診治近況[J].新醫(yī)學,1997,28(9):457-458.
[13]王京晶,陳大坤,曹 力,等.小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27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10):771-773.
[14]紀澤泉,黃翠雯,李 敏.兒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析及抗菌藥物應用探討[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45-447.
[15]趙愛國,李 穎,夏 天,等.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臨床特征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6,7(9):528-530.
[16]舒雪芹,薛利霞,石 娜,等.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氏菌醫(yī)院尿路感染調查及預防護理措施[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33(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