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萍
“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近年不知何故再次成為爭涂的熱點。蔡定劍曾喟嘆:“如果我們還在討論要不要民主,那離文明社會該多遙遠啊!”
反民主論者常以“兩論”,即“國情論”和“素質論”,用作中國目前還不能實行民主選舉的借口。
1992年,蔡定劍仍在人大任職時,就曾對民主“兩論”從理論上做出批判。
2002年,蔡先生帶領的課題組在進行實地采訪結合問卷調查后,以詳盡的數(shù)據和科學的分析證明,“公民素質太低,搞不了民主選舉”是站不住腳的觀點。而從現(xiàn)實看來,近年頗引人注目的民主選舉幾乎都是從相對落后的農村先搞起來的。蔡定劍認為,利益因素而非經濟條件或素質,是公民選舉的決定因素。
然而時隔10多年,民主“兩論”不僅沒有隨著經濟發(fā)展的提高、公民素質的提高而消弭,反而出現(xiàn)了新的“民主威脅論”和“民主有害論”。
2007年,禁先生撰文為民主辯護。他認為,反民主論者提出的民主容易導致腐敗、不利于經濟發(fā)展、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問題,實屬理論上的迷思,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已通過違憲審查、人權保障等制度的設立,使得民主制度的危險大大降低,而常用以抨擊民主的“拉美化”,其實是用不成熟(或過渡型)民主的案例來反對民主,理由不充分。
無論身在官場還是在學界,蔡定劍都堅定地站在民主的一邊,以堅定的立場和明晰的理論為后進者撥開了民主的迷霧。他認為,民主不是會不會、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怎么做的問題。
在蔡定劍看來,民主仍需啟蒙,但啟蒙的對象并非所謂的低素質的底層老百姓,而是某些自請了解中國國情和民主弊端的政治、知識或經濟精英們。
把民主變成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是蔡定劍一直在致力追求并切實在做的?!拔覀兊难芯繌膩聿簧锌照?,而是要把理論應用于指導實踐?!辈潭▌κ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相較于“反民主論”的“持續(xù)批判者”角色,其實更??吹降氖遣潭▌Α皠諏嵔ㄔO者”的角色。
從關注違憲審查、人大立法、反腐敗等理論前沿問題,到呼吁廢除收容遣送制度、廢除拆遷條例、推進反就業(yè)歧視等實際問題,他組織出臺課題報告、在媒體撰文呼吁、利用各種力量推動,不遺余力。
蔡定劍主持的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最主要的3個議題——公共預算改革、公眾參與和反就業(yè)歧視,實際上都觸及民主的內容。向上,能找到對應的民主價值觀——管住政府的錢包、公眾參與是現(xiàn)代民主的重要形式、反歧視的實質是平等;向下,能找到對應的落實項目——上海閔行區(qū)公共預算改革試點、關注城市暴力拆遷和城管與小販的沖突、進行反就業(yè)歧視調查以及舉辦反就業(yè)歧視媒體培訓班。
2004年,蔡定劍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的官職,投身學界。在蔡定劍主持的許多項目,都尋求與實踐部門合作。比如公眾參與課題組先后與深圳市、北京市和青島市等地的規(guī)劃部門聯(lián)系和合作。蔡定劍直言,公眾參與已經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這個領域中成為一種普遍接受的理念,很多城市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如何做公眾參與的問題,公眾參與已提上一些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
在改革的取向上,蔡定劍被稱為“溫和的改良派”。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在接受訪談時說:“蔡定劍并非針對執(zhí)政黨或懷疑執(zhí)政黨領導,而是在既有領導之下,考慮制度如何良性運轉、如何提升法治空間、如何落實憲法平等權。”
令人悲痛的是,使命未盡斯人逝。
中國民主大廈正在建筑過程中,站在旁邊侃侃而談和指指點點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在一磚一瓦地建設的人電不少,蔡定劍是后者中的佼佼者。他留給世人的,小僅是執(zhí)著追求民主的精神,還有如何構建優(yōu)質民主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