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中
最近比較關注中國的社會精神、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方面的問題。此話怎講?世界再大,人種再多,無非男人和女人,社會再復雜多元,無非物質和精神。當下的中國,物質極大地豐富了,心靈卻極度貧乏,信仰缺失,民族精神迷茫,物欲橫流,道德沒有底線,無所顧忌,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普遍沒有安全感(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保障安全、職業(yè)工作安全、人身治安安全、道德安全、食品安全、法律保護安全……),因而極易鋌而走險。近年來頻發(fā)的“滅門血案”、“幼兒園慘案”、“連環(huán)跳”、“法院槍擊”等許多極端個案是震驚的警示,據(jù)報道,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在1億人以上,重癥患者1600萬。依我看,更可怕的是90%的中國人心理亞健康,因為找不到“魂”。
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的泛濫必然是做人做事原則的喪失,“毒牛奶”屢禁不止、“貪官腐敗案”此起彼伏,“假學歷”涉及之廣,“學術抄襲”無處不在……社會怪象數(shù)不勝數(shù)。有奶便是娘,屁股指揮腦袋,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小人得志,難出大家,多元誘惑,心里沒有定力,必然“失心瘋”,俗話說是“丟了魂”。
所以,應該好好地找一找中國人的“魂”。
說是找“魂”,想一想,談何容易。
2008年《南風窗》做了一期“獨家策劃”,叫做《電視劇政治》,文藝創(chuàng)作被意識形態(tài)管制的畸形發(fā)展,現(xiàn)在的電視劇里面基本上是清代戲或者是宮廷戲,而我們回頭看一看這20年來能體現(xiàn)中國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幾乎沒有,庸俗文化的泛濫和商業(yè)文化的泛濫使整個民族在一種虛迷中。我們要大國崛起,但是我們沒有大國民精神,要民主法制,可能更希望一個好的“皇帝”,要反腐敗,但是更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而沒有在制度、法律或者是社會的制衡機制上思考。各地搞一些花幾千萬的大型晚會這種虛假的文化繁榮,庸俗文化和商業(yè)文化泛濫成了麻醉劑,有的人說這是“陽謀”,就是要大家莫問國事,我們都是鴛鴦蝴蝶,是盛世之下的文化。
今天,高調的“掃黃打非”、抵制低俗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早該動作,加大力度凈化社會,不應待污染成為常態(tài),深度侵害社會肌理直到民怨鼎沸已轉麻木時才有所作為。外媒稱:中國正開展“新道德建設運動”。我尋思這“大破”是相對容易的,可要“大立”卻不是那么簡單。關鍵是拿什么來“立”?拿什么來做中國社會精神的根基、做中國人精神深處的“魂”?
政治信仰從危機到缺失已是普遍的現(xiàn)象、不爭的事實,所以在體制內要“加強教育”??僧斈昝飨u的“黨八股”。如今像病毒一樣變異成了新的“官話”、“套話”泛濫成災,“八股說教”猶如“八個樣板戲”的臺詞已可倒背如流了,其結果自然不如人意,而且政治信仰不可能也不應該重返40年前的全民政治狀態(tài)。
傳統(tǒng)國學呢?良莠混雜,而且已經被“革命”破得七零八落,重新拾起整理吧,好多個“孔乙己”跳將出來經典解讀,世語新說,各門派之見,意見不統(tǒng)一,且圈子很小。
說到“終極關懷”,佛教講的是“出世”,西方教講的是“入世”,今天的中國人講的是“現(xiàn)世”,“要現(xiàn)金,不要遠期支票”,“挾尸要價”、“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據(jù)說“普世價值”也有各種“國情水土”的問題。那就高舉“五講四美三熱愛”吧,這對下一代的幼兒教育確實十分必要,也略有效,但70%的成年人咋辦呢?
如果沒有大國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大國崛起。
這個“找魂”的問題糾纏了我半年,好幾個不眠之夜也無法理清,自愧才疏學淺,就此拋出問題,求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