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芳
(四川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綿陽市 621000)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及各種診療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革蘭陽性(G+)球菌引起的醫(yī)院感染明顯增多,耐藥性細菌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等不斷出現(xiàn)、增加,且該類細菌分布廣、傳播快、耐藥現(xiàn)象更加嚴重,容易產(chǎn)生暴發(fā)流行,老年人、新生兒及患有各種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成為感染的主要對象,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本文對我院2004~2008年臨床標本分離出的2001株G+球菌主要構成及耐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菌株來源于2004~2008年我院臨床住院患者送檢的各類臨床標本中分離得到的G+球菌2001株。
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的VITEK32和美國德靈公司生產(chǎn)的WA4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儀,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進行。藥敏試驗結果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標準對抗菌藥物進行判讀。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糞腸球菌ATCC29212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采用χ2檢驗。
臨床分離12426株病原菌中,G+球菌2001株。G+球菌中葡萄球菌1310株(占65.47%),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共計785株(占39.23%),并呈上升趨勢(χ2=17.253,P<0.05),金黃色葡萄球菌(SAU)525株(占26.24%),呈下降趨勢(χ2=16.062,P<0.05);腸球菌405株(占20.24%),主要為屎腸球菌(EFM)211株占10.54%、糞腸球菌(EFA)75株占3.75%。臨床分離主要G+球菌構成比見表1。
表1 臨床分離主要G+球菌構成比Tab 1 Constitution ratio of clinically isolated gram-positive bacterium in different years
葡萄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見表2,腸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見表3。
表2 葡萄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Tab 2 Drug-resistance rates of Staphylococcus to antibiotics(%)
表3 腸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Tab 3 Drug-resistance rates of Enterococcus to antibiotics(%)
近5年我院臨床分離的G+球菌以CNS為主(占39.23%),呈上升趨勢;其次為SAU(占26.24%)、腸球菌(占20.24%)。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及放化療、介入性診療技術等的發(fā)展,一些以前認為致病力較弱的條件致病菌如CNS、腸球菌等導致的感染正逐漸增多,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且臨床治療更為困難[1]。
本文資料顯示,葡萄球菌對β-內(nèi)酰胺類、紅霉素、四環(huán)素等抗菌藥物耐藥率高,對青霉素、氨芐西林、紅霉素耐藥率>80%;對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氯潔霉素、四環(huán)素等抗菌藥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藥。MRS耐藥的主要耐藥機制是其染色體上mecA基因編碼產(chǎn)生了1個額外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即PBP2a,PBP2a對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的親合力很低,并能替代原來正常PBPs的生物合成功能,從而使細菌得以生存[2]。而大多數(shù)MRS通常對其它多種抗菌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四環(huán)素等耐藥,表現(xiàn)為較高多重耐藥性[3]。資料顯示,葡萄球菌對呋喃妥因、利福平抗菌藥物耐藥率低,對呋喃妥因的敏感率>90%;對萬古霉素的敏感率達100%。由此可見,萬古霉素仍為治療葡萄球菌最為有效的抗菌藥物,呋喃妥因可用于該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CNS主要為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等,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普遍高于SAU。資料顯示,SAU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近5年為13.0%~44.3%,且有下降趨勢;而CNS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連年>70%,與鄭曉瀾等[4]報道相近,CNS對喹諾酮類、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也均明顯高于SAU。因此,臨床應高度重視CNS的分離和治療。
本資料顯示,屎腸球菌與糞腸球菌的耐藥性存在較大差異,屎腸球菌對β-內(nèi)酰胺類、喹諾酮類、呋喃妥因等抗菌藥物耐藥率均高于糞腸球菌,而對四環(huán)素、氯霉素耐藥率則低于糞腸球菌,2類腸球菌的耐藥性差異可能與二者不同的耐藥機制有關[5];屎腸球菌對青霉素及氨芐西林的耐藥率近5年呈下降趨勢,分別由2004年的88.3%和76.3%下降到2008年的39.0%和36.1%,這可能與近年青霉素及氨芐西林的使用量減少有關。腸球菌對氨基糖苷類表現(xiàn)為中等水平耐藥,資料顯示屎腸球菌與糞腸球菌無明顯差異,這與林燕青等[6]報道不一致。由于腸球菌對氨基糖苷類藥物表現(xiàn)為內(nèi)源性、中等水平耐藥,故氨基糖苷類藥物一般不單獨用于治療腸球菌感染,但當腸球菌一旦出現(xiàn)對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預示對聯(lián)合治療不敏感[7]。本文數(shù)據(jù)顯示,腸球菌對萬古霉素耐藥率低,但仍發(fā)現(xiàn)VRE的出現(xiàn),尤其在近4年其耐藥率增加;腸球菌對萬古霉素耐藥是由于VRE細胞壁肽聚糖前體末端由D-丙氨酰-D-丙氨酰(D-Ala-D-Ala)改變?yōu)镈-丙氨酰-D-乳酸(D-Ala-D-Alc),萬古霉素不能與之相結合,因此不能抑制VRE的細胞壁[5]。VRE的增多提示臨床上應慎用萬古霉素,同時加強對其耐藥性的監(jiān)測,以預防和控制VRE的產(chǎn)生與流行。
[1]易 虹.184例腸球菌的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12):1595.
[2]朱以軍,李向陽.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機制及檢測[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1):26.
[3]王 萍,周麗華.頭孢西丁紙片擴散法檢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藥狀況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3):411.
[4]鄭曉瀾,萬 瓊,謝憶虹,等.臨床分離病原菌及耐藥譜變遷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100.
[5]李紅玉,李國成,伍錫泉.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腸球菌醫(yī)院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35):2742.
[6]林燕青,陳梅英,江秀全.腸球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變遷[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8,37(8):705.
[7]李 爽,張 正.腸球菌耐藥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