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楠
2000年,在臺北西門町,桂綸鎂邂逅了生平第一個電影角色。西門町是臺北重要的交通樞紐,17歲的桂綸鎂稀松平常的一次換乘,竟然迎來命運之神的眷顧。
上來搭訕的陌生人是導演易智言的助手,當時正在為新片《藍色大門》物色女演員。桂綸鎂按照陌生人的要求,對著他手里的DV擠出無謂而尷尬的微笑。那人問她:“有什么想對導演說的嗎?”她沉默半天,搖了搖頭,留下手機號后離開。
桂綸鎂家境良好,家中除了她,還有一個哥哥。按照父母的設想,女兒最理想的出路不是外交官,也是經理人或新聞主播,最不濟也得是公司白領,朝九晚五,體面光鮮。
桂綸鎂從高中開始,給學校排舞臺劇。那些表演啊、導演啊、美術啊,她一天都沒有學過,但第一次做也沒覺得太困難。
接到試鏡通知時,桂綸鎂手足無措。后來,她瞞著父母,拉上哥哥,偷偷去見了導演。試完鏡,幾分鐘后,劇組通知桂綸鎂,她已經被錄用,要她回去通知父母,接下來要進劇組上表演課。
當天,在飯桌上,桂綸鎂跟父母說出自己眼前的這次機遇時,父母非常生氣。父親拍著桌子說不許去。父母了解這個行業(yè)唯一的渠道是媒體,媒體又總是喜歡曝光八卦或負面新聞,所以他們對這個行業(yè)的印象很不好。桂綸鎂得到的角色名叫孟克柔,一個懵懂青澀的女生。顯然,這一回,面對嚴厲的父親,她必須“克剛”。她對父母說:“為什么你們不能自己去接觸一下這些人,去見一見他們,再決定我到底要不要去?”
桂綸鎂處于青春期,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一些變化早已令傳統(tǒng)的父母不滿。從前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嘗試著解開上衣的扣子,將衣服的領口拉低,裙擺越來越短,芭蕾也不練了,穿上肥大寬松的褲子跳起什么HIP-POP,還交了一個成天被老師叫到訓導處的男朋友。在父母看來,假如這次拍攝成行,女兒未來的人生走向堪憂。
父親出現(xiàn)在導演面前時,第一句話就是:“我可以給你們錢,讓你們拍電影,但是你們不要再來找我女兒。”對于導演易智言來說,17歲的桂綸鎂和孟克柔渾然天成,這個角色非她莫屬。他拿出劇本,小心翼翼地給她父親解釋。
翻看劇本時,父親看到了克柔和男主角小士初吻的段落:“這怎么可以?她還是個學生。”易智言很有耐心:“這場戲我就拍三條!”
“別以為我不懂,三條效果不好,你還不得要四條、五條?!?/p>
“不管怎樣,我就拍三條,而且點到為止。”
女兒的淚水永遠是父親過不去的坎。最終,桂綸鎂順利地與劇組簽約,開始拍攝,她后來得知,拍那場吻戲時,父親一直在片場。易智言沒有食言,只拍了三條。桂綸鎂的戲份殺青那天,當劇組工作人員為第一次“觸電”的小女生鼓掌慶祝時,她在海邊抱著導演和主演陳柏霖,哭成了淚人。
按照易智言的建議,高考結束后,桂綸鎂沒有選擇藝術院校,而是進入淡江大學學起法語。她也相信表演不是學出來的。當然,面對這個選擇,更開心的是父母。
(青衫客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3期圖/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