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剛
在復旦大學校園里逡巡,偶然看見一塊路牌,上書“登輝環(huán)路”,暗自吃驚不小。以愛國為精神追求之一的復旦大學,怎會用“臺獨”鼓手李登輝的名字作路名?經(jīng)路過的學生解釋,方知此“登輝”乃復旦老校長,非臺灣之李登輝也。
復旦乃“江南第一學府”,與北大清華齊名,但因其獨特的淵源與成長歷程,自有異于一般大學的精神和氣質(zhì)在。李登輝先生之于復旦,恰如張伯苓之于南開,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貽琦之于清華,是彪炳校史的元勛!有人說,復旦傳延了耶魯?shù)母哔F氣質(zhì),這與師承耶魯?shù)睦畹禽x校長不無關(guān)系。
1905年馬相伯先生立復旦公學,1917年更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13年至1936年,李登輝先生任復旦校長23年,傾畢生之力鑄造了復旦的堅固基石。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首先在北大樹立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博大學風,而在上海這座國際工商業(yè)大都市,李登輝主政的復旦主張“大學之教,百家淵藪”,倡導“學術(shù)獨立、思想自由”的博雅教育理念,成為與北大遙相呼應的南方思想圣地與學術(shù)中心,締造出密如繁星的學術(shù)大師、著名學者、工商翹楚。
復旦這條“登輝環(huán)路”,未因臺灣出了一個重名的異端就慌忙更名,想來這正是一所真正的大學應具備的氣量與膽識。
在校園另一塊寬闊的草坪前,見一側(cè)矗立著一座老式建筑。學生對我說:此堂原名“登輝堂”,1985年復旦八十周年華誕之際更名為“相輝堂”,是代表復旦精神的建筑。我一愣,堂堂復旦也需避嫌?學生解釋說,此為紀念馬相伯、李登輝兩位復旦元勛而改。馬相伯是復旦的創(chuàng)始人,李登輝是復旦的奠基人,“相輝堂”是對他們永恒的紀念。臺灣李登輝于1988年出任所謂“總統(tǒng)”,是在“登輝堂”改名之后三年,故避嫌之說實為無稽之談。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復旦大學,的確有大氣度,其規(guī)模也泱泱,其人才也濟濟,其成就也煌煌,是國內(nèi)優(yōu)秀學子夢寐以求的象牙寶塔。在復旦校園,漫步登輝環(huán)路,佇立相輝堂前,讓我感覺到一座真正大學的高貴氣質(zhì):獨立、求實、博雅、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