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琦
柳紅的《八○年代:中國經(jīng)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再次將人們的視線拉回那段激情歲月。
此前查建英引領(lǐng)人們重溫了人文社科領(lǐng)域那些令人魂牽夢縈的往事,由于采訪對象多為“文化人”,體制外的色彩比較鮮明。
而此次柳紅的視野則聚焦于經(jīng)濟學界,提醒人們80年代不僅僅是由一系列文化現(xiàn)象和政治事件所組成的,官學兩界經(jīng)濟精英們相互激蕩而生成的波瀾壯闊的改革潮流,才是型塑80年代圖景的主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柳紅試圖重展80年代經(jīng)濟改革畫卷的努力與張軍在《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解密”改革路線圖的企圖不謀而合,而兩者的差異除了體現(xiàn)在一個以人和事為敘事主線,一個以改革本身的次序為展開邏輯,前者更為溫婉,后者更為冷峻外,還體現(xiàn)在敘述者的“在場感”的差異。
80年代和北京之于柳紅和查建英,猶如60年代和巴黎之于西蒙·波伏娃,在那個時空里,自己摯愛的愛人、兄長和師友們投身于一場轟轟烈烈而又戛然而止的社會變革,似乎所有高蹈的精神、熱烈的向往、激情的投入到最后都無可避免地迎來令人扼腕與感傷的急停與裂變,從此之后在她們的眼中,這個被抽離了理想與激情的世界便無可避免地被一層庸常的色彩所籠罩,不管表面上多么的豐富駁雜;而那段歷史也或多或少被圖騰化了。
近年來人們對于重述80年代的熱情漸次高漲,這一方面是因為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總結(jié)與回顧自是無可避免;另一方面則折射出人們對當下進入深水區(qū)的改革所懷有的復雜心態(tài)。無論是出于“重新凝聚改革共識”,還是為了“重新尋找改革動力”,回望80年代成了不可或缺的起點,而人們對于專屬于80年代的贊美,也無不反襯出對當下時世的失望與不滿:激流勇進VS躑躅蹉跎,登高一呼VS庸碌無為,上下一心VS利益分野,而“穿軍大衣,騎自行車,吃食堂,住陋室”則構(gòu)成了對“開大奔、住別墅、傍大款”等形狀的無聲貶抑。
這一切無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也是值得商榷的。對80年代毫不吝惜的美化其實并無助于紓解當下改革的困擾,反而會令真正的議題失焦,分散人們求索現(xiàn)實解決之道的努力,令人們誤以為當下一切問題的根源是因為對80年代精神的偏離與“背叛”。
這顯然是對80年代的誤讀。由于改革初期幾乎所有的增量舉措都能帶來全體利益的增進,從而很容易得出上下一心擁護改革的結(jié)論。這一短暫的“蜜月”很快便由于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而告終結(jié),一方之得,往往為另一方之失,由于利益的分野而導致的對改革的攻防在所難免。無論人們?nèi)绾瓮锵о祰@,天下攘攘,皆為改革而往的盛景注定一去不復返。
除此之外,80年代的高歌猛進亦埋下了急于求成的伏筆,無論主事者的愿望如何美好,罔顧現(xiàn)實的形格勢禁只能帶來挫敗與反復,而這僅靠歸咎于反對改革者是無法自洽的,1988年的價格闖關(guān)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而當今官學兩界不少主事者多系來自80年代經(jīng)濟學人集體,他們?nèi)凿J意進取的事實,也有力地證明著改革的進程并未隨80年代的逝去而告終結(jié),反而在短暫的沉郁頓挫之后再次迂回前行,柳暗花明。
80年代是序曲,而非絕響,回望80年代不是為了頂禮膜拜,而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何方談史憶人:紀念張聞天及其他師友》
何方
世界知識出版社
定價:39.8元
作者梳理了毛澤東與張聞天關(guān)系的演變,客觀地澄清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這段關(guān)鍵性的歷史;并回憶了部分師友。
《啟蒙論: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啟蒙》
陳海文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89元
作者認為,對中國文化啟蒙之追求與疏解,核心在于能否擺脫意識形態(tài)化的桎梏。他企圖借社會學論述,以重新檢視中國啟蒙的理念與現(xiàn)實。
《麗嘉則拉》
陳慶港
江蘇文藝出版社
定價:28元
穿過瀘沽湖,一個叫麗嘉則拉的地方,這里是最后的母系氏族社會。作者以鏡頭和文字,記錄了村子里的生活狀態(tài),男人、女人的情感方式,以及他們的生計、夢想、困惑。
《愛如病毒,喜歡潛伏》
韓浩月
東方出版社
定價:32元
本書內(nèi)容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有故事元素的情感隨筆,一類為觀點獨到、幽默的兩性評論。對“愛情”“兩性”等話題,進行了富有韻味的解讀,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情感困境。
《望斷南飛雁》
[美]陳謙
新星出版社
定價:25元
這是一個百年后的“娜拉出走”樣本。新移民、陪讀太太最終以出走來了斷生命中的糾結(jié)與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