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儒學和佛學在內的中華文化可以成為兩岸人民的最大共同公約數,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所以,秉持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品格,定會消除兩岸文化交流存在的壁壘和障礙
9月2日,文化部部長蔡武抵臺訪問。他是以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名譽會長的民間身份訪臺的,但他畢竟是部長級官員,因而,其意義不容小覷。
海峽兩岸自2008年恢復協(xié)商互動起,已簽署了十四項協(xié)議,達成一項共識。不過,這些協(xié)商多圍繞著經貿議題展開。很顯然,兩岸經貿交流的拓展、深化空間還相當大,但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發(fā)展僅有經貿議題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經貿交流對于兩岸改善關系、尤其是凝聚兩岸人民對于兩岸關系的共同意向,并不是決定性的。經貿關系固然可以拉近人們的意識,但文化塑造人的意識,則更為直接而有效。
正因為此,過去幾年來,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兩岸拓展、深化文化交流之重要性,2008年底國共兩黨在上海舉辦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將文化議題列為兩岸未來重要交流的議題,2009年于長沙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則以文化議題為重點。
那么,兩岸文化應當交流什么?人們一般會側重于看得見的演藝活動和文化產業(yè)交流。但其實,自90年代起,兩岸這方面的交流已經相當密切,比如,兩岸的演藝團體互訪相當頻繁,兩岸大學、研究機構之間,也有相當頻繁的學術思想交流。在此基礎上,談論兩岸文化交流,當然需要更上一層樓。
蔡武此行,將解決某些技術性問題,如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業(yè)準入等。但觀察蔡武一行的行程安排就可以發(fā)現(xiàn),蔡武訪臺的意義顯然超出文化交流、文化產業(yè)的層面,試圖從觀念、價值等層面上尋求相互了解、理解,以維持和強化兩岸凝聚力。
蔡武一行將參觀臺南孔廟、赤樓,參訪臺北保安宮、臺北孔廟、臺北歷史博物館,這些臺灣歷史和文化的主要見證都留有深深的中華文化印記、記錄了臺灣本地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他們將參觀北藝大、臺灣工藝研究發(fā)展中心、位于臺中的中臺禪寺,這些展示了臺灣當代文化的豐富面相。這一行程表顯示了蔡武一行試圖深入把握臺灣文化之源與流。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蔡武一行將參觀胡適故居、于右任故居、錢穆故居。這三位文化大師被視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代表,蔡武一行安排拜訪這三處故居,有輿論認為是在相當程度上表達了對這幾位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師們的敬意。
而9月2日中午,蔡武一行抵達臺北后,便直接到胡適故居拜謁胡適銅像與墓地。蔡武表示:“我是北大畢業(yè)的,也在北大工作過一段時間,這次到臺灣來看看老校長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看看他的故居和遺物,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一番表白,出自蔡武之口,既表達了弟子對老校長的敬仰,也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對胡適應有的歷史地位的肯定。
觀察蔡武的行程還可以發(fā)現(xiàn),蔡武此行具有相當濃厚的儒學和佛學意味:他將參觀臺灣最早的孔廟——“全臺首學”臺南孔廟,還將參觀當代儒家重鎮(zhèn)錢穆先生的故居;他前往佛光山臺北道場,拜訪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他拜訪中臺禪寺,與中臺禪寺住持惟覺大和尚茶敘。
包括儒學和佛學在內的中華文化可以成為兩岸人民的最大共同公約數,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所以,秉持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品格,定會消除兩岸文化交流存在的壁壘和障礙。
至此,兩岸文化未來交流的路線圖漸漸凸現(xiàn),就是要“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蔡武在“兩岸文化論壇”開幕式上提出:凝聚共識,深化交流,搭建交流平臺,加強產業(yè)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
思想、價值上的不同、乃至沖突,極大地妨礙著兩岸人民形成共同意向。透過拜謁民國三位大師故居,大陸必將拉近與臺灣主流政治、文化價值的距離。在此基礎上,通過思想、學術、觀念的交流、辯論,兩岸人民、尤其是精英當可逐漸達成共識,這樣的共識將讓人們可以就未來兩岸的社會和政治構造進行想象、規(guī)劃,進而改變目前核心價值共識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狀。相同、相通的文化是可以促進兩岸人民相互接近的。
因此,蔡武一行訪臺已經敞開了兩岸社會、尤其是精英超越技術層面,從文化、從價值的層面構造兩岸交叉共識的可能性。這種共識未來將成為兩岸關系深化的主要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