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
據(jù)說,學貫中西的錢鐘書老人曾說過:“誰再提‘中西文化比較,我就要拿出我的刀子了”,而這時他的夫人遞給了他一支筆。作者周作人是如何下筆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文章之所想所感卻也似一把“通殺”的刀子,為熱衷于爭來爭去的“國粹”與“歐化”的狂熱者提了個醒。
國人憂“國粹”與“歐化”之沖突,以為“歐化”盛則“國粹”亡,反之亦然。其實中西文化本就沒有孰優(yōu)孰劣,片面強調與鼓吹任何一方都是不合適的。說白了,這兩種人都陷入了“模仿”的迷思。認為“保守國粹在于模仿古人”的好古者們,并無法“得其神髓”;對待西方文化,也不可“注射到血管里去,就替代血液之用”。
眾所周知,周作人倡導“人的文學”,強調肯定人性、以人道主義為本。這些均源自其崇尚自然的文化觀。同樣的,在對待“國粹”與“歐化”的問題上,作者也明確表示了他的觀點:“人不能改變本性,也不能拒絕外緣?!彼环矫姹磉_了對“模仿”的強烈反對,因為模仿與依附是一種底氣不足,或者稱之為奴性;一方面,他也肯定了“影響”的必要性,希望“以遺傳的國民性為素地”,盡可能地“去承受各方面的影響,使其融和沁透,合為一體,連續(xù)變化下去,造成一個永久而常新的國民性”。作為一個有文化包容傳統(tǒng)的民族,我們應該懷抱平和與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對各種文化,放棄某些褊狹的做法,今天更應如此。歐美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但是絕不是照搬它們的模式就會成功;同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也絕對不是依靠諸如“讓京劇強行進入課堂”這樣的畸形保護來實現(xiàn)的。
相對于魯迅的“橫眉冷對”,周作人的筆鋒更加平靜與溫和。讀他的雜文,沒有任何夸張的修辭、刻意的雕飾,少有劍拔弩張的句子,沒有悲痛哀傷的呻吟,文中所展現(xiàn)的就像是作者與自己的對話。這種從容,無形中也使得文章的說服力更強。他的平淡,更像是一種匠心獨運,巧妙得不露痕跡,這種“不激烈”加上清澈的智理、文詞氣味的雅致,從而使文章漸進自然,又仿佛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他胸襟的通達。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拔逅倪\動”之后,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chuàng)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1939年被戴上“漢奸”的帽子。抗戰(zhàn)勝利后被判處有期徒刑。共和國成立后重新從事翻譯工作。
插圖 / 博弈 / 鄺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