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晉瑜
在《中華讀書報》持久從容且不失敏銳地往前奔跑的旅途中,我是“家園”這一接力長跑的第三棒。自1994年創(chuàng)刊以來,前兩任“家園”的編輯分別是蕭夏林和王小琪。當時王蒙和王彬彬展開筆戰(zhàn),蕭夏林把“二王之爭”引入“家園”,接著挑起“理想主義”的爭論,引起全國知識界的關(guān)注。與此同時,蕭夏林還編了一套“抵抗投降書系”,遺憾的是只出了兩本便無下文。那兩本書分別是張承志的《無援的思想》和張煒的《憂憤的歸途》。
許多年之后,2009年的冬日,我約了張承志采訪,行走在狂風席卷著塵沙漫天肆虐的路途中,他回憶起當年的情形,無限感慨:當時,《中華讀書報》影響之大,幾乎是全國知識界的旗幟。
我與蕭夏林至今未曾謀面,對于此后關(guān)于余秋雨等諸多論爭,更無意介入。我要說的是,這面旗幟到了“家園”副總編輯王小琪手里,更是鮮明亮麗,風生水起,不那么咄咄逼人,卻更加睿智通達,依然是知名學者、作家爭相發(fā)表思想隨筆的舞臺。王小波、金克木、嚴家炎、謝冕、閻晶明、謝泳……原諒我不能一一提及那些曾經(jīng)為“家園”無私展現(xiàn)思想鋒芒的作者,是他們讓“家園”成為知識界表現(xiàn)思想爭鳴與真知灼見的腹地;而在近幾年經(jīng)營“家園”的過程中,我的心里也有著清晰的標桿,也許還達不到,但是在努力靠近。
《光明日報》號稱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作為《光明日報》報業(yè)集團的子報,《中華讀書報》的副刊“家園”似乎是“園中之園”,我們一貫秉持的原則,仍然是為知識分子提供思想的、學術(shù)的、文化的隨筆舞臺。不同于其他副刊,“家園”極少發(fā)表純粹的詩歌散文,而具有思想內(nèi)涵、學術(shù)見解、或文壇見識的好文章,“家園”都歡迎。
從1999年6月起,我到《中華讀書報》已經(jīng)十余年。從始至終,我對這份在全國知識分子中頗具影響的報紙,有著一種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在接手“家園”之后,更增添了幾分壓力。有一個感覺是,約稿不那么好約了。偶有爽快,卻是拿個序言或往年的舊稿來打發(fā)稿約。大家都變得忙碌起來,嚴謹?shù)膶W術(shù)界也泛起了浮躁之風,一個又一個的抄襲話題將無數(shù)人卷入是非之爭,出版界也不乏改制改企等等諸多關(guān)乎生存的話題……這個時候,《中華讀書報》早已經(jīng)有了更明確的定位和分工,更多的爭論與“家園”無關(guān)。但是,我想,速朽的快餐文化不斷蠶食閱讀者有限的時間,越是這時候,我們越需要有清醒的定位與思考。所幸還是有很多《中華讀書報》的鐵桿讀者,他們關(guān)注“家園”,支持“家園”,發(fā)現(xiàn)個錯別字,也認真地打來電話,看到好文章,立即發(fā)來短信……我懷著感恩之心接受各種意見和批評,因為我希望“家園”在大家共同的關(guān)懷和努力下近趨完善,真正成為知識分子的一塊凈土。
(作者系《中華讀書報·家園》責任編輯)
插圖 / 眼界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