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軍
(西山機電總廠,山西 太原 030053)
屯蘭礦主井皮帶機DTL1 400/3×560為GX系列鋼絲繩強力皮帶機,生產廠家為沈陽礦山機械廠。屯蘭礦原設計煤炭年生產能力為400萬t,隨著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煤炭產能擴大的需要,屯蘭礦煤炭年生產能力擴大到了500萬t。由于主井皮帶機原設計參數主要針對的是礦井初期設計的煤炭產量,因此不能滿足當今煤炭生產能力擴大后的要求。所以2005年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對屯蘭礦主井皮帶機進行了提速升級改造。
改造前后的皮帶機技術參數如下:
原設計技術參數為:
帶寬:1 400mm;帶速:3.15m/s;機長:956m;傾角:16°
輸送量:1257 t/h;功率:3×560 kW
改造后技術參數為:
帶寬:1 400mm;帶速:3.5m/s;機長:972m;傾角:16°
輸送量:1 400 t/h;功率:3×630 kW
皮帶機改造后初期運行良好,但半年以后一些弊病便顯現出來,最明顯的是卸載滾筒連續(xù)損壞。該滾筒在主井皮帶機提速改造前已正常運轉將近10年,除了日常維護外,沒有發(fā)生任何故障,但是卻在主井皮帶機提速改造后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就連續(xù)損壞了2件。主井皮帶機是礦井生產運輸的咽喉,如長時間停機檢修將嚴重影響礦井正常生產,礦方為此很是焦急,急切需要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并加以解決改進。
主井皮帶機卸載滾筒見圖1為鑄鉚結構,筒體直徑為φ1 400,軸徑最大直徑處為φ400,其損壞的癥狀為滾筒筒體與輪轂的搭接處焊縫開裂。
圖1 鑄鉚結構
首先從設計方面分析,按皮帶機提速改造后的技術參數計算,該卸載滾筒合張力為100 t左右,而原設計滾筒合張力為70 t左右,張力增加了40%,所以原設計的滾筒筒體強度理論上就不能滿足皮帶機改造后的要求,這就是造成筒體焊縫開裂的主要原因。
同時在該滾筒修理過程中發(fā)現其結構形式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具體如下:
(1)滾筒筒皮厚度δ30較薄,提速改造后強度系數不富余。
(2)滾筒輪轂與筒體的焊縫正處于膠帶兩邊緣與滾筒體的搭接處,而此處受力很大,這也是造成滾筒焊縫容易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滾筒筒體與軸為過盈無鍵聯結,造成滾筒筒體與軸不能拆分,當軸發(fā)生損傷需要修理時,由于滾筒筒體直徑的原因,往往要去有大型車床的單位進行加工,而這些大型設備都在太重一些大型企業(yè)。首先是該滾筒自重7 t多、體積龐大,運輸很困難;再一個是滾筒運到加工單位后,由于是單件加工修理,加工單位生產任務多,往往無法及時安排加工,工期無法保證。這些因素造成了該滾筒修理時間和費用的大大增加,影響礦上的正常生產。
作為屯蘭礦的主井皮帶機,關系到整座礦井的原煤輸出,卸載滾筒是受合張力最大的部件,存在風險大、安全責任大等問題。西山機電總廠聯合屯蘭礦針對以上找到的問題認真分析和研究,并結合多年對皮帶機滾筒的設計生產和維修經驗,作出了圖2的改進方案。
圖2
(1)將滾筒兩邊輪轂向內側加寬,使輪轂與滾筒筒體的搭接焊縫移到膠帶里側,皮帶機運轉時膠帶邊緣完全搭在滾筒輪轂上,使受力點全部由輪轂部分承受,從而使焊縫部位受力減小,減少了焊縫開裂的機會。
(2)在輪轂和筒體搭接位置,沿圓周方向均勻地增加了32個直徑為φ40的塞焊點,增加了焊接面積,從而大大增加了整體焊接強度。
(3)軸與輪轂采用了重型漲套聯接,當滾筒軸需要進行修理時,軸可方便地卸下,在本單位較小的車床上進行加工處理,不再外轉加工,縮短了轉運和修理時間,同時大大降低了修理費用。
(4)將滾筒筒體厚度加大到了δ36,大大增加了筒體強度。
改進后,該卸載滾筒增強了整體強度,滾筒的使用壽命得到了延長。同時由于結構合理,極大地方便了日后的維護檢修工作,降低了皮帶機的綜合使用成本。
目前,由西山機電總廠按照改進后設計制造的主井皮帶機卸載滾筒已經于2008年8月在屯蘭礦投入了使用,到目前為止已經正常運轉了2年多,使用效果良好,達到了改進目的,得到了屯蘭礦使用單位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