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真的有免費的午餐嗎?很多消費者一聽到“免費”這兩個字頓時失去了免疫力。在一些商家“免費”的誘惑下,消費者總是影從云集,絡繹不絕。當然,打著“免費”旗號的商家也確實能夠提供免費或非常廉價的商品,只不過,這里面暗藏著“玄機”!
交叉補貼讓你打開全新市場
消費者要想得到免費或非常廉價的A商品,就必須得為B商品買單;又或者消費者要想得到免費或非常廉價的商品,就必須得為后續(xù)的服務支付更多費用。商家不可能做賠本的生意??此瀑r本,實則有利可圖。其實,這種促銷模式被稱為“交叉補貼”,其思路就是通過有意識地以優(yōu)惠甚至免費的價格出售一種商品(稱之為“優(yōu)惠產品”),而達到促進銷售盈利更多的商品(稱之為盈利產品)的目的。
1903年,滿腦子烏托邦式幻想的推銷員金·吉列已經年近五十,卻渴望成為一個發(fā)明家。他花了四年時間發(fā)明的可更換刀片式剃須刀,在最初銷售的這一整年里面,只賣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但接下來,金·吉列做的事情卻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他以極低的折扣將數百萬副刀架賣給了美國陸軍,以期待這些士兵退役回家后,可以變成吉列的忠實用戶。軍隊自然將刀架當作生活必需品發(fā)給了士兵們。他將刀架賣給銀行,讓銀行作為禮品來送給新開戶的客戶。他設法將刀架和幾乎所有商品都捆綁在了一起——從綠箭口香糖到紅茶茶包,不一而足。僅僅過了一年,他就成功售出了9萬副刀架和1240萬枚刀片。
100多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這給后世的商業(yè)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提供免費或非常廉價的商品,然后再通過耗材、補給或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吉列不僅用一把小小的剃刀打下了江山,同時也把這種“交叉補貼”的策略寫進了教科書:吉列最初以55美分的價格銷售成本2.5美元的刀架,但卻成功地把成本1美分的刀片賣到了5美分。吉列真正賺錢的不是刀架,而是小小的刀片。
交叉補貼 讓你人氣、利潤二者兼得
其實,這種促銷模式也可以運用到社區(qū)超市的促銷活動之中,它甚至可以引爆社區(qū)超市的銷售。表面上社區(qū)超市是在“賠本賺人氣”,實則人氣和利潤兩者兼得。
有一家社區(qū)超市為了應對競爭對手的低價搶客策略,專門推出了“高級鞋油試用價5元,買兩盒送一把雨傘”的促銷活動。結果,數千盒鞋油在短短兩三周時間里面就被搶購一空,而且獲利頗豐。消費者買得開心,這家社區(qū)超市賣得更開心。
這個促銷活動在價格和促銷力度上并不大,但為什么消費者的反應卻那么積極呢?這不得不歸功于“交叉補貼”的妙用。消費者買兩盒鞋油花了10元,還額外獲得一把價值不菲的雨傘。其實,消費者并不是沖著鞋油來的,而是沖著雨傘來的,一把雨傘少說也得10元以上,況且花10元不僅拿了一把雨傘,還賺了兩盒鞋盒。消費者要想獲得雨傘就得付出鞋油的錢,而真正賺錢的商品卻是鞋油。
我們來為這家社區(qū)超市算筆賬,一盒鞋油的進貨價0.5元,一把雨傘的進貨價4元,在“高級鞋油試用價5元,買兩盒送一把雨傘”的促銷活動中,這幾樣加在一起成本也就是5元。假設共有4000盒鞋油,那么,就得有2000把雨傘,這樣鞋油加雨傘的成本也就是10000元。不過,這10000元的成本卻為這家社區(qū)超市贏得20000的銷售額,利潤率高達100%。這家社區(qū)超市不僅應對了競爭對手的低價搶客策略,同時在短時間內賺到10000元的利潤。
但是,在上述這個案例中商家需要著重把握兩點。其一,明晰性原則。被贈、被搭或被交換的商品價值必須能夠被消費者所熟知。如雨傘消費者熟知的價值就是少說也得10元以上,而如果換成“買兩把雨傘送一盒高級鞋油”,那消費者就不買賬了。消費者對鞋油的價值不是很了解,無法像雨傘那樣進行清晰的價值判斷。其二,模糊性原則。相反,主商品的價值就要具備模糊性,讓消費者很難判斷真正的價值。在實際銷售中,上至一兩百元,下至幾毛錢的鞋油都有,這個價值消費者很難判斷,但消費者不是沖著鞋油來的,而是沖著雨傘來的,所以他們還是覺得賺到了。
又如有一家社區(qū)超市在周末搞了一次“消費者凡一次性購物滿38元,即可用45元超低價換購金龍魚5升裝調和油1桶,凡一次性購物滿76元加90元換購2桶。單張小票限換2桶”的促銷活動。結果,周末兩天的時間里面銷售額大增,吸引很多消費者來光顧。
表面上這家社區(qū)超市把原價55元的金龍魚5升裝調和油1桶以45元賣給消費者好像虧大了,實則不然。消費者必須一次性購物滿38元,才能夠享受這樣的優(yōu)惠。也就是說,消費者要想得到免費或非常廉價的A商品,就必須得為B商品買單,這也是一種“交叉補貼”的妙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者最終還是要掏錢包買單的。這種換購的促銷方式商家也需要著重把握兩點。其一,實用性。換購的商品必須要有實用性,如果把金龍魚5升裝調和油換成真皮錢包,這樣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其二,門檻不能過高。購買的門檻金額不能設定過高,消費者為B商品支付的費用不能過于虛高。
再如,有的社區(qū)超市專門推出了“1元換購大優(yōu)惠”,條件是消費者必須購買一定的金額,就如“消費者凡一次性購物滿48元,即可用1元超低價換購花露水(96ml)1瓶;凡一次性購物滿88元,即可用1元超低價換購可口可樂(2L)1瓶;凡一次性購物滿128元,即可用1元超低價換購殺蟲劑1瓶”。消費者要想花1元買到非常廉價的商品,就必須得支付其他費用,這也是一種“交叉補貼”的妙用。
交叉補貼 引爆各行各業(yè)銷售熱潮
其實,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中國移動會免費送給消費者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后兩年內消費者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臺咖啡機放在你的辦公室內,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打印機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幣,但打印墨盒正是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世界500強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么“PlayStation 3”游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價格是個大笑話——游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于從第三方游戲軟件中的分成,而索尼電玩卻忘了本似的執(zhí)著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在北京烤鴨店,他們賣給你一只“成本價烤鴨”,但你并不會只啃一只烤鴨而無視服務員手中花花綠綠的菜單,那上面有很多不便宜的餐點和酒水飲料……
總而言之,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交叉補貼”無疑就是一把“營銷利器”。而商家若能夠善用這把“營銷利器”,必將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能夠有效阻擊競爭對手,又能夠賺足人氣,最終達到消費者與賣家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