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也有腐敗。但就如一筐桃子,由于能夠將爛桃子挑出來,扔掉,所以保持了整筐桃子的新鮮。國際透明組織每年都進行全球范圍的國家廉潔度和腐敗排名,最廉潔的十幾個國家除新加坡外,都是西方發(fā)達國家,芬蘭、冰島、丹麥等三國更是名列前茅。在芬蘭,送禮會被官員視為侮辱其人格,該國已有30多年無重大犯罪事件。冰島自1918年以后只有4名高官因腐敗而辭職,最近一次在上個世紀80年代。
若求他山之石,輿論監(jiān)督則為其反腐利器。
西方國家奉行新聞自由,報紙等媒體極盡猜測、窺探、曝光、揭露之能事,使得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處于眾目睽睽的監(jiān)督之下,一言一行都得十分謹慎小心,其處境可謂不自由甚至尷尬。特別是像美國有一條規(guī)則——除非能證明媒體存在著實際的惡意,否則對官員等公眾人物的報道即使不正確,也免受司法追究。而要證明媒體存在著實際的惡意,何其難也!因此,官員們只好接受報紙、電視等的說三道四、評頭品足。
1960年3月29日《紐約時報》刊登了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對包括蒙哥馬利市在內(nèi)的一些地方鎮(zhèn)壓黑人的譴責,蒙哥馬利市官員沙利文起訴《紐約時報》構成“誹謗”,一審二審皆裁定誹謗罪成立,但最后聯(lián)邦最高法院推翻了前面的判決,為美國媒體此后更大膽、更無所顧忌地批評官員和政府提供了法律支持,從而維護了新聞自由和弱勢群體的言論自由。1972年6月17日,美國總統(tǒng)大選在即,在任總統(tǒng)尼克松的5名親信潛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竊聽器,被當場抓獲。其后,尼克松極力阻撓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調(diào)查,甚至威脅吊銷《華盛頓郵報》所屬公司的營業(yè)執(zhí)照,但報紙不為其所阻嚇,徹底揭開了丑聞。1974年7月30日,美國國會給尼克松定了三項罪狀:妨礙司法;濫用總統(tǒng)職權;蔑視國會。最終,尼克松被迫下臺。如果不是繼任總統(tǒng)的“赦免”,他還逃不了被判刑的命運。
德國總理施羅德沒有白頭發(fā),于是有報紙說他染了發(fā),這一下輿論大嘩:總理原來是個弄虛作假的人!幸虧施羅德最后證實了自己沒有染發(fā),才平息了風波。施羅德雖然是大國總理,但不富有,為了節(jié)省家庭開支,他從別墅搬到了月租金不到600美元的兩室公寓里,女兒來度周末只能支臨時床。德國規(guī)定,總理的豪華防彈公車周末使用必須付費,于是,施羅德屆時只好開著自己破舊的私家車出門。
英國首相布萊爾2002年去埃及度假,本可以公私兼顧,公費旅游一番——他要與埃及總統(tǒng)就伊拉克問題進行協(xié)商,但他自掏腰包,住進了埃及的一套普通公寓里。而2001年他受埃及政府的邀請,也是來埃及度假,花了埃及納稅人的錢,結果引起輿論大嘩,布萊爾只好給埃及的慈善機構捐款以彌補自己的過失。
美國前貿(mào)易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有兩個女兒,很喜歡中國玩具,巴氏來北京就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談判時乘機買了43個,想帶回美國,可海關截住了她——除一個玩具之外,其余42個屬逃稅!于是,報紙就此大做文章,攻擊她假公濟私,巴氏不得不多次向國民道歉。
以國人看來,如此窮追猛打實在是小題大作,甚至有點上綱上線。然而也正因如此,方使那些國家的官員謹言慎行、戰(zhàn)戰(zhàn)兢兢,將腐敗之心壓制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