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說到一個人武藝高強時,總是用“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來形容,這十八般兵器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涩F(xiàn)在除了博物館,我們平常很難見到這些古代兵器,語文課本卻給我們提供了鑒賞的機會。
古代兵器大體分為長械、短械、射械和藩械四類。長械指槍和大刀等帶把的長器械?!巴跤谂d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jīng)·無衣》,其中的“戈”是一種可鉤可啄裝有長柄的兵器,“矛”是一種直而尖的刺殺兵器。詩歌寫戰(zhàn)士們修理兵器,積極備戰(zhàn),表現(xiàn)了同仇敵愾的高昂斗志?!搬嚲婆R江,橫槊賦詩”(《赤壁賦》),其中的“槊”是騎兵用的長矛。文句寫赤壁戰(zhàn)場上,曹操橫執(zhí)長矛吟詩抒懷,表達了思賢若渴的心情和對人才的尊重?!傲譀_舉手,胳察的一槍,先搠倒差撥……后心只一槍,又搠倒了”(《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其中的“槍”是一種長柄有尖頭的刺擊兵器。文句寫林沖迎著北風(fēng),映著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殺賊人,揮槍動作干脆利落,讀來令人拍案。課本中出現(xiàn)的其他長械還有戟,是戈與矛的合體,可鉤可刺;長鎩是有長刃的矛,“非铦于鉤戟長鎩也”(《過秦論》)。矜是戈、矛、戟等長兵器的柄,如“鋤耰棘矜”(《過秦論》)。
短械指與長械相對而言的短器械。劍在古代是最常見的短兵器,武士文人都隨身佩劍。劍由矛頭及匕首演化而成,一般為長條形,一端尖,一端有短柄,兩面有刃,中間有脊?!皫чL鋏之陸離兮”《涉江》,其中的“長鋏”是一種長劍,屈原用佩劍象征了自己高潔的品行和不同流合污的崇高人格?!鞍蝿λ念櫺拿H弧?《行路難》),李白在酒宴上拔出佩劍四顧,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醉里挑燈看劍”(《破陣子》),辛棄疾挑燈看劍的舉動,表現(xiàn)了自己雖免官閑居,仍念念不忘收復(fù)祖國山河的壯志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慨。古代名劍眾多,如干將、莫邪、龍泉等都為世人所稱道?!褒埞馍渑6分妗?《滕王閣序》),“龍光”就是龍泉寶劍的光芒,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使人從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其中一把就是龍泉。古代通稱裝刀劍的套子為鞘或室,“劍長,操其室”(《荊軻刺秦王》)。其他對劍做精彩描寫的還有:項莊“拔劍起舞”,意在沛公;樊噲帶劍闖帳,“切啖”生彘肩;周瑜群英會上,“舞劍作歌”等。
課本中出現(xiàn)的其他短械還有匕首,是一種以刺為主兼能砍擊的短兵器,因其首像匕而得名,如“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刀是一種用于劈砍的兵器,如“拔刀斫案”(《赤壁之戰(zhàn)》);解腕尖刀是一種尖長背厚、刃薄柄短的小佩刀,如“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林沖風(fēng)雪山神廟》)。鉤是一種似劍而曲可以鉤人的兵器,如“非铦于鉤戟長鎩也”(《過秦論》)。鐵椎也稱鐵錘,是一種帶柄的或方形或長圓形或蒜頭形的兵器,如“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信陵君竊符救趙》)。鞭是一種圓形類似竹節(jié)的兵器,如“我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阿Q正傳》)。戚是一種比斧小的兵器,如“執(zhí)干戚舞”(《五蠹》)。
射械指發(fā)射器械,課本上出現(xiàn)的有弓箭,是一種長射程武器,弓為發(fā)射器,箭是搭在弓上發(fā)射的武器,如“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車行》)。箭也稱矢或鏑,鏃是箭頭,如“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銷鋒鏑”(《過秦論》)。弩是一種裝有機括的用機械發(fā)射的弓,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地”(《過秦論》)。韊是盛弩箭的袋子,如“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信陵君竊符救趙》)。
藩械指抵御刀箭、防護身體的器械,課本中出現(xiàn)的有甲,也稱鎧或鎧甲,是用皮革或金屬制成的護身服,如“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億有三千”(《勾踐滅吳》)??卜Q胄或兜鍪,是作戰(zhàn)時戴在頭上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如“個個白盔白甲”(《阿Q正傳》)、“年少萬兜鍪”(《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盾俗稱牌,也稱干,是用以抵御刀劍、防護身體的兵器,多為皮革、木材或藤條制成,如“執(zhí)干戚舞”(《五蠹》);大盾稱櫓,如“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過秦論》)。
[作者單位:河北辛集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