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高等法院門外,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法庭宣判后走出來的當事人,或興高采烈,或憤憤不平。英國大選達到白熱化的時候,一位中年男子緊攥著一張法庭判決書站在高法門外的臺階上,可能不會引起路人的注意。
但許多人,特別是我等吃記者飯的,卻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此人是辛吉博士(Dr Simon Singh),科學作者,在英國《衛(wèi)報》上開辟了一個專欄,對科學,特別是醫(yī)藥領域一些研究成果或是藥物、治療手段的有效性時常提出評論、質疑。
兩年的訴訟,20萬鎊的訴訟費,只為定義一個詞組
辛吉博士2008年在《衛(wèi)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對某些脊柱按摩師聲稱其治療哮喘、腹痛、耳痛等兒童常見病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英國脊柱按摩協(xié)會(the British ChiropracticAssoci-ation,BCA)說,這等于說他們是一幫江湖騙子,要辛吉博士登報道歉,自打嘴巴。辛吉不從,被BCA以毀謗(defamation)告上法庭。
去年5月,最高法院裁決辛吉的文章確有指責BCA不誠實之嫌,已經(jīng)構成了“斷言事實”(an assedion of fact),而不僅僅是評論。
面對已經(jīng)10萬英鎊的訴訟費,辛吉咬牙把官司打下去。又過了整整一年,英國上訴法庭(Coud of Appeal)推翻了原判,準許辛吉博士以“合理評論”(fair comment)為自己辯護。
法院門外,辛吉不無感慨地說:“兩年的時間,20萬英鎊,僅僅為界定一個詞組的含義?!?/p>
不僅是一個法律概念,更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從辛吉個人打官司的角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逆風轉成了順風”,如果BCA仍不善罷甘休的話。因為如果是“斷言事實”,辛吉就要提供大量的科學證據(jù)、專家證詞;如果是“合理評論”,辛吉只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是誠實的、非惡意的就可以。
但是,英國一大批知名記者、作家、藝術界人士甚至說單口相聲的(comic stand-up),都堅定地聲援辛吉,密切地關注此案,則是為了捍衛(wèi)一個原則:那就是,學術討論、批評、澄清、質疑的言論自由不能以任何借口遭到鉗制、打壓。
而更深一層意義上,上訴法庭的判決被視為是標志性的,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擔憂,英國有關誹謗的法律正在被一些人用來作為打壓不利于自己言論的工具。
倫敦,“世界誹謗官司之都”
從大商業(yè)財團到名人政要,從好萊塢明星到俄國富豪,許多人要告別人誹謗,都要盡量跟英國扯上邊,然后在倫敦的法庭打毀謗官司。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美國學者埃恩費爾德博士(Dr Rachel Ehrenfeld)寫了一本有關恐怖分子的資金來源的著作,書并沒有在英國出版發(fā)行,但卻被一位沙特商人以誹謗在英國遭到起訴。原因是埃恩費爾德的書有23本通過網(wǎng)上郵購賣到了英國。沙特商人勝訴,賠償加訴訟費13萬英鎊要由埃恩費爾德買單。
另一個“不幸”被起訴誹謗的是英國的心臟病專家維姆沙斯特醫(yī)生(Dr Peter Wilmshurst)。他對美國一家醫(yī)療器械公司(NMT Medical)的一種新的心臟植入裝置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維姆沙斯特醫(yī)生的評論雖然發(fā)布在美國的網(wǎng)站上,但卻被美國那家公司告上了英國高等法院,因為英國的部分心臟專家在網(wǎng)上讀到了該文。
最新的數(shù)字顯示,2008年,英國高等法院受理的誹謗訴訟有259起。倫敦旅游業(yè)多了一個新品種,“誹謗訴訟旅游”(libel tourism)。
英國誹謗法律改革呼之欲出
人們愛跑到英國打毀謗官司,是因為英國的有關法律被視為是對原告有利。一個根本的不同是,英國的法律要求被告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言論符合事實,而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多數(shù)國家。打官司的原告要提供證據(jù),證明被告有關的指稱是虛假的。
倫敦被貼上了“世界誹謗訴訟之都”的標簽,已經(jīng)引起社會各界,包括從立法者到執(zhí)法者的關注。改革英國有關誹謗法律的呼聲日漸高漲。
日前,英國議會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文化、媒體和體育委員會(Culture,Media and Sports Committee)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改革有關的英國法律,以減少人們跑到英國打毀謗官司的“吸引力”。
建議包括,涉及機構和毀謗的訴訟,提供事實證據(jù)的負擔應該從被告轉到原告身上;在英國打誹謗官司,英國應該是主要的居住地或商業(yè)利益所在;向敗訴的一方收取的訴訟費不應超過10%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