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生于公元1654年,是清入關后第一個皇帝順治的第三子。1661年24歲的癡情皇帝順治帝福臨因愛妃董鄂氏病死,憂傷過度,身體虛弱不堪,不久即因天花英年早逝。在孝莊皇太后的堅持下,順治帝于彌留之際遺詔令8歲的玄燁繼承皇位,真正的少年天子。
玄燁天性聰穎,才思過人,深得其祖母孝莊皇太后的疼愛,親自教誨,又派自己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教授蒙古語,滿州師傅傳授騎射,漢族師傅講授儒典。一天,6歲的玄燁和7歲的皇兄福全、3歲的皇弟常寧一起去向父皇請安。22歲的順治帝很高興,特意考查了一下他們長大后各自的志向。常寧太小未能作答,皇兄福全答以“愿做賢士”,而玄燁則高聲回答:“效法父皇。勵精圖治”。順治明知此乃太后心意。但也甚為歡欣,萌生了讓其繼位之心。
康熙即位時的大清,國雖立而未盛,民雖歸而未安,玄燁雖稱守業(yè)之君,實無異開創(chuàng)之主??滴趺媾R的局勢異常嚴峻:三藩之勢十分強大,包藏異心;臺灣鄭成功后代虎視眈眈,覬覦大陸;東北、西北等地均遭異族不斷侵擾之苦。朝廷內(nèi)部更令人憂慮。為避免順治幼年攝政王多爾袞專權的前愆,當時建立了內(nèi)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懿訓,外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的機制。四大臣在順治帝靈前曾立誓:“竭盡忠誠,不謀私利,不結黨羽,不受賄賂,忠心仰報皇恩,全力輔佐君主?!陛o政之初,四大臣尚能協(xié)商共事,遵守誓言。索尼正黃旗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可時已年老體弱,力不從心:遏必隆與鰲拜同屬鑲黃旗,為人怯懦,少有主見而依附鰲拜;蘇克薩哈正白旗人,其位雖僅次于索尼,但資淺望低,又與索尼有隙,與鰲拜縱有姻親關系也常反目,處境孤立。鰲拜則仰父輩開國元勛之勢,野心勃勃,好玩權術,驕橫跋扈,令人懼怕三分。因而不久,四大臣共輔局面打破,大權逐漸旁落鰲拜之手。他任人唯親,廣置黨羽,甚至攔截奏章,獨把朝政,無視幼帝。
智擒鰲拜
孝莊皇太后當然洞察其奸、可迫于形勢,不得不以屈求伸,暗地積聚力量,等待時機。首先,在玄燁僅有12歲肘便下旨令與索尼之女舉行大婚,14歲按順治之制親政,輔臣們“仍行佐理”。是年索尼去世,蘇克薩哈則因反對鰲拜圈地而被他矯旨殺害。鰲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權力進一步集中,“文武各官,盡出門下”,更加肆無忌憚,儼然以太上皇自居,視康熙年幼可欺,步步進逼,力圖“架空玄燁”。
鰲拜是“巴圖魯”(滿語“勇士”)出身,性格粗放,孔武有力,有“第一勇士”之稱。少年康熙面對如此嚴重威脅,不免憂心忡忡,但他少年老成,膽識非凡,慎思善謀,在與皇太后密商后,表面上不露聲色,巧與周旋,晉升鰲拜為一等公,加封“太師”,不僅穩(wěn)住了鰲拜,而且使其失去戒備;另一方面,康熙又將近侍索尼之子索額圖和明珠依為心腹,適情適勢,發(fā)謀決策,召集了幾十個身強力壯的滿洲少年進宮,組成善撲營,在宮中肘時練習“布庫”(滿語“摔跤”之意)游戲,自己也混于其中,玩得興高采烈,且公然處之,并不違避。包括鰲拜在內(nèi),都以為康熙年少,生性好玩,私心反為竊喜,以為康熙貪玩,不務政事,胸無大志,“帝弱好弄”,“心益坦然”。
這些少年練了一年有余,技藝大有長進,成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娃娃兵”。在康熙16歲(1669年)那一年,少年天子見準備就緒,遂于五月的一天,先嚴密布置好了這批“娃娃兵”,再召鰲拜單獨入宮議事。鰲拜卻同往常一樣,昂首闊步進宮,康熙待等他進見奏事,斷然一聲令下,“娃娃兵”一擁而上,頓時把鰲拜掀翻在地,捆綁結實,投入監(jiān)獄。權重勢雄的鰲拜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康熙拿下。
與此同時,鰲拜集團的成員也紛紛落網(wǎng),付諸審訊,列出鰲拜30條罪狀,復經(jīng)康熙當面核實。鰲拜招認不諱,大臣們紛紛要求宣判鰲拜死刑,但康熙念其舊功,赦其一死,改為禁錮終身,不久死于獄中。遏必隆革太師銜,至于其余集團骨干分子各依其罪輕重量刑。罪大惡極者處死,余者或革或降,一網(wǎng)打盡。受鰲拜誣陷的則得到了昭雪,蘇克薩哈的后人承襲了爵位和世職。以鰲拜為首的集團是個實力強大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團,對康熙威脅至為巨大。而年青的少年天子康熙初登政治舞臺,謀深計遠,措施得當,一舉撲滅了政治強敵。迅速控制了權位,扭轉(zhuǎn)了局面,初露康熙的沉著機智、臨機果斷的政治家才能和王者風范。(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