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猛禽用翅膀尖梢在藍天中掃畫出一個個圓圈。這個飛翔的“幾何學(xué)家”正是游隼——古埃及神荷魯斯的化身。相傳,荷魯斯有時變成鳥,有時以人身隼頭的形像出現(xiàn)。這是個明智的選擇:游隼的美麗和英勇,無疑是天空之神的理想像征。它那猶如上過妝的敏銳雙眼,給埃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埃及人因而將它作為荷魯斯的標(biāo)志。這個標(biāo)志將人類的眼睛與隼眼下方的黑斑結(jié)合起來,用單線條勾勒:寥寥幾筆就表現(xiàn)出其冷酷而敏銳的眼神,誰都無法逃避這雙正義之眼。
游隼在它同類中算較大的一種,它體長約0.5米,雙翅展開可達0.7米左右。游隼體格強健,飛行速度很快。它們在很高的空中飛行,看到水中的魚,會閃電般地俯沖下來,以鋒利的雙爪捕殺。游隼多單獨活動,通常在快速鼓翼飛翔時伴隨著一陣滑翔;也喜歡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鴨、鷗、鳩鴿類、烏鴉和雞等中小型鳥類和家禽,偶爾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性情兇猛,即使對比其體形大很多的鷹、金雕等,也敢于攻擊。
由于游隼主要是在空中捕食,比其他猛禽需要更快的速度,所以它具有相對較大的體重,有像高速飛機一樣的可以減少阻力的狹窄翅膀和比較短的尾羽。大多數(shù)時候,它都在空中飛翔巡獵。發(fā)現(xiàn)獵物時,首先快速升上高空,占領(lǐng)制高點,然后將雙翅析起,使翅膀上的飛羽和身體的縱軸平行,頭收縮到肩部,以每秒近100米的速度,向獵物猛撲過去。靠近獵物的時候,稍稍張開雙翅,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獵物的頸椎骨,再用嘴啄破獵物頸部血管,有時甚至啄斷獵物的脖子。并同時用后趾擊打,使獵物受傷而失去飛翔能力,待獵物下墜時,再快速向獵物沖去,用利爪抓住獵物,這一切就像用電子計算機控制一樣,異常迅速而準(zhǔn)確。
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然后,撕掉鳥的羽毛,撕食獵物的肌肉。這種本領(lǐng)即使是剛出窩的小游隼也能運用自如。
空中子彈
游隼自己通常都不做窩,由于其捕食能力非常強大,因此,一些大型食肉猛禽通常會主動為其筑造窩。值得注意的是,游隼的窩非常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烏窩,游隼會根據(jù)其他鳥類筑造的鳥窩大小,以及位置來選擇自己的巢。
一對游隼夫婦選擇把窩安在一座石灰?guī)r懸崖上,懸崖俯臨一個混雜著樹木、田野和池塘的山谷,而山谷中央流淌著一條小河。與之相比,那些住在城里的游隼親戚甚是可憐,因為它們只能被迫在高樓大廈中筑巢!這“天堂一隅”何嘗不是它們的夢想?它們的窘迫境遇襯托得游隼夫婦的家像個“宮殿”。
十多米高的陡峭崖壁,加上狹窄臺地和起伏坑洼。這一搭,有歇腳處能擋風(fēng)速雨;那一搭,還有石柱可當(dāng)做瞭望塔。別忘了,“宮殿”里還有最重要的部分:筑巢區(qū)域。游隼將在這里孵化鳥蛋,然后哺育幼鳥。這是一個簡陋的“兒童室”,因為成年游隼不會特意搭建鳥巢,只是簡單地整理出一塊凹地,鏟除其中的泥土。這樣的窩對于“王子”來說并不豪華,但大家都很滿意,于是幼鳥們你一言我一語、跺跺腳、吵吵嘴地開始玩樂了。“我們餓了,爸爸在哪兒?”爸爸在天上,可不是為了做蛋糕!天空中,雄游隼在云層中盤旋——它的體形比雌游隼小三分之一。一會兒工夫,雄游隼盯上了一群在低空中不斷往來于懸崖和山谷之間的寒鴉。游隼窺伺著這群“黑家伙”的一舉一動,對它們的數(shù)量及住處了如指掌。總之,沒有什么能逃過“鉤嘴老大”的出擊,游隼瞅準(zhǔn)隊伍中的一只寒鴉,準(zhǔn)備把它拽出來。一旦做出決定,那只不幸的寒鴉就將束手就擒,變成一頓美餐。
根據(jù)風(fēng)力、風(fēng)向以及獵物的速度和飛行軌跡,游隼計算出了理想的進攻時機。立刻就位,開始行動!只見它改變飛行方向,猛地向地面俯沖而來。起先是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飛速下降,緊接著翅膀突然收攏到身體兩側(cè),頭部藏匿在雙肩之中。此時,游隼變形成一顆導(dǎo)彈,以驚人的速度向下俯沖,時速達到150千米。它還在加速,每小時200千米、250千米!俯沖軌跡與地平線呈30度角。如果是垂直俯沖,游隼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過350千米,小時。根據(jù)一些鳥類學(xué)家的說法,其峰值速度甚至可達400千米/小時。好家伙!于是,人們便不難理解為何游隼的形像能出現(xiàn)在萬神殿中,美國軍方又為何會以它來命名一架戰(zhàn)斗機——F16“戰(zhàn)隼”。僅僅一眨眼工夫,游隼就已飛臨獵物身邊。獵手稍稍彎起翅膀,降低速度,避免自己在撞擊中受傷。它向前伸出爪子,用足趾緊緊裹住可憐的寒鴉,喪鐘已經(jīng)敲響。孩子們今晚能填飽肚子了,這是個好消息,因為許多幼鳥出生后都由于缺少食物而挨不過3周。
前景叵測
游隼上體淡藍灰,下體白色到淡黃,具黑色橫斑。求愛季節(jié),雌雄游隼雙方多次互相表白:雄鳥會向雌鳥表達愛意并獻上禮物。獲一只獵物后,雄游隼用嘴將獵物遞給雌游隼。這樣的送禮過程會在飛行中或夫妻共同筑巢時發(fā)生。一窩游隼在一個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鳥。正因如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游隼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曾馴養(yǎng)大批游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于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xié)約國的情報系統(tǒng)。但是,游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
因為游隼經(jīng)常襲擊一些低空飛鳥,所以每當(dāng)它們出現(xiàn)時,這些鳥都會群起逃之夭夭。于是,人類就利用游隼的這項天賦,在機場附近飼養(yǎng)游隼,用它的威懾力趕跑飛鳥。因為飛鳥一旦與高速航行的飛機相撞,會像子彈一樣擊穿機身,使飛機墜落,給人類的生命財產(chǎn)帶來極大的損失。沒想到,游隼竟由一種猛禽變成了航空衛(wèi)士。
1962年,雷切爾·卡爾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她在書中警告人類,要當(dāng)心我們所處的這個“新化學(xué)時代”,它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這一警告應(yīng)驗在了游隼身上;40年前,在美國本非瀕危的游隼曾有一段時間幾乎難覓蹤影。由于DDT等殺蟲劑大量使用,導(dǎo)致鳥的食物中加氯烴增加。加氯烴在游隼的體內(nèi)積累起來,影響了它的繁殖能力,導(dǎo)致它們的不育,特別是會使蛋殼變薄,容易破裂,雛鳥畸形,乃至于成鳥和雛鳥的大批死亡。這是造成游隼數(shù)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生息地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游隼進入人工飼養(yǎng),因此人們制定了飼養(yǎng)游隼,然后把它們放歸大自然的計劃。當(dāng)然,這個計劃能否成功,關(guān)鍵還在于能否把加氯烴從游隼的食物鏈中除掉。
1970年,一群科學(xué)家和養(yǎng)鷹者齊聚康奈爾大學(xué),研究如何挽救這些鳥兒。正是這群人,組成了著名的“游隼基金會”。他們計劃人工孵化幼鳥并等到DDT被禁用之后再將它們放歸自然。然而美國的游隼數(shù)量太少了,工作人員不得不將捕捉范圍擴大到全球。他們以游隼的一個亞種美國游隼為主,同時還收集到了來自英格蘭、蘇格蘭、西班牙以及澳大利亞南海岸等地的亞種。盡管有人反對讓這些亞種彼此雜交,但科學(xué)家們別無選擇。當(dāng)然也有人認(rèn)為,雜交對于這個物種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福音:一旦它們都存活下來,就等于是突破了遺傳的瓶頸。
最終,他們成功了:游隼又回到了美國,甚至還出現(xiàn)在了世界其他地方。然而不得不承認(rèn),盡管是人類讓游隼得以繁衍,但事實上,我們對它們的破壞永遠比我們所做的補償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