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頭發(fā)和胡子似乎能無限長長,而身體的其他毛毛卻不會。這是為什么?
——宿州市第二中學 李天
A:其實,我們的頭發(fā)和胡子并不是如其表象一般無限生長下去的,那只是短時間的假象。所有的毛發(fā)都有其自身的生長周期,只不過是有長有短罷了。例如頭發(fā),頭發(fā)的生長和替換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并非連續(xù)不斷,而是呈周期性的,一般可分3個階段,即生長期、休止期和脫落期。頭發(fā)的生長期有2~6年,休止期占3個月。在正??倲?shù)為10萬根頭發(fā)中,生長期的占85%~90%,休止期占9%~14%。而且,處于休止期的頭發(fā)在洗頭、梳頭或撓頭時極易脫落,人每天平均脫落20~100根頭發(fā),因此,頭發(fā)是不會無限生長下去的。
身體的其他毛毛也一樣,各有各的生長周期,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如我們出生時便有的眉毛,不論我們的年齡、身高、體重等如何增長,它的長度卻似乎沒有相應增長。一般,人的眉毛不會超過1.5厘米,即使一些老年男性所謂的長壽眉也不會超過5厘米。手臂上和腿上的小毛毛們也是如此,但它們的生長期、休止期相對較短,所以長到一定的長度就會停止生長。
至于男性的胡須,雖然直到十幾歲才出現(xiàn),可是卻能長得很長。這是因為眉毛和胡須既存在發(fā)生先后的差異,又存在生長期長短和生長速度快慢的差異。眉毛的生長速度為0.16毫米/天,生長期為2~3個月。而胡須的生長速度是眉毛的2倍左右,并可持續(xù)生長幾年。
人身上所有毛發(fā)的生長和人身體內(nèi)的基因組成及各自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它們都是為了使人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
Q:大腦喜歡“吃”什么?
——蕪湖市第八中學 王伊姮
A:人的大腦大約有140億個腦細胞,每天可以記錄8 600萬條信息。為了盡快地回復、篩選、儲存和傳輸信息,大腦的神經(jīng)細胞回路比全世界的電話網(wǎng)絡還要復雜1400倍。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工作,腦細胞必須有足夠的能量才行。
在傳統(tǒng)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糖類三大營養(yǎng)素中,“偏食”的大腦最喜歡“吃”糖。糖是大腦唯一可以利用的能源,因為只有糖才能順利透過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被腦細胞利用。大腦的工作效率是驚人的,而它消耗的能量也大得令人吃驚。只有體重2%的大腦,卻要消耗人體20%的能量,其中主要是葡萄糖。我們不難想象,它每天要“吃”多少糖。
此外,蛋白質(zhì)中的谷胱甘肽也是它的所愛。腦細胞如果過度氧化,大腦就會“生銹”、衰老。而蛋白質(zhì)中的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遏制腦細胞“生銹”,提高腦細胞的活力。動物的肝臟和魚類中,都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和腦細胞所需的其他氨基酸成分,是健腦食品中的佳品。
當然,大腦并不完全“吃素”,也懂得葷素搭配。脂肪中,它最偏愛卵磷脂。卵磷脂在體內(nèi)釋放的乙酰膽堿,是腦神經(jīng)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橋梁,對增強記憶力至關重要。而黃豆、蛋黃等物質(zhì)都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因此,對青少年而言,應多食用這些食物,給大腦提供充足的卵磷脂。
Q:植物是否也能像動物那樣預報地震?
——重慶市渝北中學 閆叢樂
A:這是個還在研究的問題,但有人認為是肯定的。他們認為,在地震前夕,有些植物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反應,只不過,植物的反應不如動物那樣強烈和靈敏。
有科學家在研究我國近20多年發(fā)生的地震時發(fā)現(xiàn),每次地震發(fā)生前,一些植物都出現(xiàn)過異常反應,如:
1970年,寧夏發(fā)生地震前一個月,當?shù)氐钠压⒊醵竟?jié)居然開花。
1972年,長江口外東海海面發(fā)生過一次地震,震前,上海郊區(qū)田野里的山芋藤居然開花。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地區(qū)和天津郊區(qū)等地,一些植物都表現(xiàn)出了不可思議的境況:柳樹枝梢枯死;竹子開花;有些果樹在結(jié)過果實之后,再一次鮮花綻放。
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前,該地區(qū)竹子突然大面積開花;玉蘭葉再次開花;桐樹則大量枯萎。
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中,植物或多或少也出現(xiàn)了些異常反應,只是未被察覺而已。
某些植物對地震的反應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應較為典型。含羞草的葉子白天是張開的,到了夜晚,葉片逐漸自動閉合。然而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地震前夕,含羞草顯得有點反常:白天,它的葉子緊閉;夜晚,它的葉子反而半開半閉。地震發(fā)生時,它的小葉全部張開。日本科學家經(jīng)過18年的觀察后確認,含羞草小葉出現(xiàn)異常的開閉狀態(tài)的原因很復雜,因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出現(xiàn)異常就要發(fā)生地震。但是,地震會給植物帶來巨大影響,使之產(chǎn)生異?,F(xiàn)象,這是不容置疑的。
有科學家們還認為,地電流的變化是地震的一種前兆,而植物植根于大地,地電流的變化必然要刺激其根部,使植物發(fā)生異?,F(xiàn)象。但也有專家認為,植物異常的原因很復雜,地震是不是單一影響因素尚待研究。
Q:運動的效果是用排汗量來衡量的嗎?
——淮安市開明中學秦純毓
A:答案是否定的。一般來說,運動強度越大,排汗量就會越多。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產(chǎn)生的熱量以及代謝物——二氧化碳和水就會增多。為了保持正常體溫,人體就必須通過增大排汗量,才能把多余的熱量散發(fā)出來,因此,運動強度與排汗量成正比關系。
但運動強度和運動效果不是一回事,也不能說出汗越多,運動效果越好。因為出汗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首先,汗液取決于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數(shù)量不僅有性別差異,還有個體差異。其次,出汗多少還取決于體液含量。有些人體液較多,運動時出汗就多;反之,運動時出汗就會較少。體液的多少由體脂的含量決定,因為脂肪組織中含水量比較少。所以,胖人的體液比瘦人少。盡管運動時,胖人出汗多,但耐受水分丟失的能力卻較差,運動時間不長,胖人就會因代謝失調(diào)而過早出現(xiàn)疲勞。
此外,運動前是否飲水對出汗也有影響。如果運動前大量飲水,會導致體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再者,還要看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體質(zhì)強壯的人,肌肉和運動器官都比較健康,即使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出的汗也會較少。相反,體質(zhì)較差的人稍稍活動,就會大汗淋漓。
因此,并不能用出汗量的多少來衡量運動效果的好差。運動效果是否好,應以運動時的心率作為標準。心率的計算方法是:運動時的最高心率=220-年齡。例如,一個50歲的人,他運動時的最高心率應為170次。如果超出這個數(shù)字,就證明運動量超負荷,應適當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