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少中送給我兩樣珍貴的禮物,一樣是他復(fù)印的剪報,1982年8月26日《安徽日報》的人物專訪“梁如云其人其詩”,這是當(dāng)年少中為勵我志而寫的文章。這似乎讓我們又回到了青春時代,30多年的友情鄉(xiāng)情,一時讓我激動得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另一樣禮物是他即將出版的《佛門塵緣》的打印稿和他16歲的女兒婉喬寫的序“陳情表”。讀著這孩子4千字的序文,我一次又一次感動得淚眼潸潸。雖然我比不上婉喬的親情切切,文字婉約,但我也要為少中的這本集子說幾句話。
海灘上有人拾海,荒野里有人拾荒,大平原上有人拾穗,這是一撥讓人尊敬的,辛苦、勤勞、樸實的人群。他們平凡,不求顯赫聞達,他們的收獲也許并不多么豐碩,但漾溢著由衷的喜悅,那成果是用真誠的汗水換來的。文壇上也有這么一撥人,少中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說自己“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徜徉在文學(xué)大田邊的拾穗人”,雖是謙虛之詞,卻也是心聲。因為在淮北平原那片貧瘠蒼茫的鄉(xiāng)土里,在那遼闊的麥地里,他曾是那個“躬伏著腰脊,緩緩而行的拾穗孩子,心里充滿莫名的感動和惆悵”。這種莫名的感動和惆悵是少中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也是他的文學(xué)情結(jié)。直到今日,當(dāng)他將多年所寫和最新創(chuàng)作的佳作匯編成集的時候,這濃郁的情結(jié)又涌上了心頭。
其實少中在文壇早就有了名氣,這名氣來源于他對文學(xué)的摯愛,對文壇的關(guān)注和敏感,來源于他的才氣和文識。我剛認識他時,就拜讀過他的散文、小說,許多年來他為作家和詩人寫出了大量的通訊報道和人物專訪,寫出了相當(dāng)有分量的評論,幫助和鼓勵過不少青年作家、藝術(shù)家。或許正是他長期就職于新聞單位,從事和負責(zé)編輯工作,為作家們作嫁衣裳,才過多地耽誤了他的創(chuàng)作時間,遮掩了他的創(chuàng)作才華,盡管他一直癡情于文學(xué),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細節(jié),多次閃出了靈感的火花,構(gòu)思了諸多的作品,可無奈都成了如煙的往事,不然,他今天的創(chuàng)作成就絕不只是如此。我也感謝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在推薦這套叢書時慧眼識英,選中了少中的這本名之曰《佛門塵緣》的“拾穗集”,這不僅是對作者幾十年如一日,“孤守在文學(xué)的大田邊”的最好回報,也為文壇和廣大讀者捧出了一本樸實而絢美的小說散文集。
少中不追求華麗,所以不作勢,不浮躁,一顆平常心,盡寫平常事,他的文字如小河流水,清澈賞目,水流聲悅耳,似天籟之音。文筆于平實自然之中,抒寫著歲月的沉淀,演繹著生活的故事,講述著人間的真情,感悟著人生的過程,讓人回味,給人遐思。本書分為四輯,每輯的開篇都有一段很感性的文字和一首精雕細琢的小詩:“苑邊拾穗”嘉禾競秀;“筆底心河”記憶精彩;“感悟碎片”禪悟人生;“人物春秋”真情感人。雖不說篇篇佳什,字字珠璣,但如一束束金黃的麥穗,沉甸甸的散發(fā)著鄉(xiāng)土的清香;如品茗雨前云霧茶,清新甘潤;如田野牧歌,打開書頁,撲面而來的便是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少中感恩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感恩土地上的每一塊黃土疙瘩,每一穗麥粒,每一位鄉(xiāng)親,每一位朋友。也感恩文學(xué),文學(xué)是他青春的夢想,生活的希望,成長的支點,精神的寄托。這本隨緣而出的書,對他來說,可能高興中夾雜著苦澀,愉快里有些許遺憾,興奮時略帶點失落??蛇@畢竟是他知天命之年的一個小結(jié),一個回顧,一個很有意義的紀念。這本書當(dāng)然不能涵蓋他創(chuàng)作的全部,但也是他生活和感情的一個縮影,是他心血凝成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成就,也是一件非常動人的喜事。特贈詩一首,以表慶賀:
拾穗苑田春復(fù)秋,
卅年光景一時收。
文章自古身后事,
何必自謙說“淺陋”?
筆底感悟終成集,
心河依然潺潺流。
更喜婉喬《陳情表》,
父女雙雙占鰲頭。
插圖: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