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軍裝上的那些紅星干杯,為所有我遭人遣責(zé)的罪過干杯。
為阿里斯托的皮襖,為氣喘病,為彼得堡害了黃疽病的白晝,
為薩沃依松林的音樂,為香榭麗舍大道的汽油,
為羅爾斯·羅伊斯牌轎車上的玫瑰。為巴黎的油畫。
我為比斯凱驚濤拍岸的浪花干杯,為一罐阿爾卑斯出產(chǎn)的冰淇淋干杯,
為紅發(fā)的英陶女孩的傲慢。為遙遠(yuǎn)的殖民地的奎寧:
我在干杯,卻不得不在冒泡的意大利白葡萄汽酒和法國的阿維尼翁紅酒之間做出選擇。
(楊 子譯)
賞 析
許 淇
曼德爾施塔姆,是俄國“白銀時代”的重要詩人。流亡美國獲諾貝爾獎的布羅茨基,曾有詩論《文明的弦子》,談到曼德爾施塔姆說:“他是俄國詩歌史上一個極其獨特的人物,而他的獨特之處正在于他的焦點的密實?!辈剂_茨基的所謂“密實”,是指時間的密實,“曼德爾施塔姆的這一時期的詩(指早期),運用詞語本身全部的語言和引喻力量,以表現(xiàn)時間流逝的緩慢、粘滯的感覺,其密實程度和法國普魯斯特的《追憶……)接近?!?/p>
曼德爾施塔姆由最初的詩歌逐漸轉(zhuǎn)向散文的創(chuàng)作,他發(fā)表了大量隨筆。他懂得詩歌中“對多余的拋棄”,在散文詩中也堅守這一原則。他寫了《時代的喧置》《寒冷的夏天》《亞美尼亞之行》《第四散文》等,其情感的飽和、文字的稠密、形象的疊合、句子的力度,都附合散文詩的要求。如《寒冷的夏天》一文的開頭,“大劇院的四匹駿馬……粗壯的陶立克式圓柱……歌劇院廣場——像鋪上瀝青的湖泊。電車駛過劃出一點點草黃色的火花——清晨三點,已經(jīng)被得得的馬蹄聲驚醒了?!?/p>
這是寫莫斯科寒冷的夏天的感覺,寫城市的散文詩應(yīng)當(dāng)寫出效率、快速和立體;城市人口的密集,生活的不安和動蕩,都需要我們用散文詩的形式來表現(xiàn)。我們選讀的這章散文詩,就是以城市為背景的,宏觀地掃視城市記憶的東西南北,而僅僅為自己的“罪孽”,為祝福世界干杯。提度彼得堡,只用了一句話:“害黃疸病的白晝”。將巴黎繁華的大街上眾多車輛簡化為驅(qū)動他們的“汽油”。為非洲殖民地的什么干杯呢?是橫遭瘧疾傳染病侵害的對應(yīng)藥物“奎寧”!選擇詞語(細(xì)節(jié))是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
曼德爾施塔姆于1891年1月出生于華沙,不久,全家遷彼得堡。彼得堡才是他的故鄉(xiāng)。中學(xué)以后,他曾出國在巴黎和海德堡留學(xué),又曾游歷瑞士和意大利。他是俄國詩歌流派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發(fā)起人古米廖夫和他的妻子——女詩人阿赫瑪托娃保持終身的友誼。1934年5月被捕并被判流放烏拉爾地區(qū)的沃羅湟什,在流放地,陷入半瘋癲狀態(tài)。1937年回到莫斯科。1938年再度被捕,遣送到遠(yuǎn)東的集中營,在勞改營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