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簽署后,將給中國帶來47億-64億美元的收入,推動GDP增長1.1%-2.9%;將給韓國帶來114億-263億美元的收入,推動GDP增長2.5%-3.1%。
抽言:韓國的對華貿易已占全部對外貿易的20%,可以說韓國“下一代”所需的工作崗位相當一部分就取決于中國。
抽言:中韓FTA一旦簽署協議,韓國將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化經濟地位的新型工業(yè)化國家,而獲得市場化國家的承認一直以來是中國展開FTA談判的先決條件,也是中國FTA戰(zhàn)略中最大的政治訴求。
今年12月1日至3日,第三次中日韓官產學聯合研究會議將在山東威海市舉行,會議將就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有關議題開展討論。近期,中韓相關人士的密集表態(tài)在釋放一種信號:中韓自由貿易區(qū)協定(中韓FTA)的談判開始見到曙光。韓國駐中國大使柳佑益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進展順利,中韓將有望在2011年展開自貿協定的談判。
雙重困境束縛韓國政府
這是一份被推遲的協議。早在2004年,中韓就針對兩國設立自由貿易區(qū)展開對話。同年11月,在智利舉行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均同意開啟有關韓中FTA的民間共同研究。兩年后,雙方開始新一輪產官學共同研究。這期間,中國為先于美國與韓國簽署FTA協定,頻頻向韓國伸出“橄欖枝”,在諸多兩國首腦會談中,中國表達了早日簽署中韓FTA的意愿,并表示可在敏感的農業(yè)領域做出大的讓步。
相比之下,韓國則顯得“憂心忡忡”。兩國開始產官學共同研究之后,截至2008年6月,中韓雙方共召開了5次會議。但出乎意料的是,被外界認為是最后一次會議的第6次會議卻遲遲沒有下文。
關于持續(xù)的產官學研究突然停滯的原因,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處中國組組長池晚洙認為,受2008年下半年突然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是主要原因。他認為金融危機造成中韓兩國金融部門的不穩(wěn)定以及出口量驟減,這使得兩國政府疲于應付本國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無暇其它。
同時他也表示隨著兩國經濟合作規(guī)模的擴大,中韓對FTA可能引起的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也越大。
《朝鮮日報》的報道稱,韓國從2000年至今已創(chuàng)下1300億美元以上的對華貿易順差,這一成果成了韓國克服金融危機和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目前,韓國的對華貿易已占全部對外貿易的20%,可以說韓國“下一代”所需的工作崗位相當一部分就取決于中國。這種日益加劇的對于龐大的中國經濟體的依賴成為韓國推進中韓FTA憂慮的根源。
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作為一個從2003年就開始關注中韓FTA戰(zhàn)略研究的學者,在預見到中韓自貿區(qū)協議的談判已見曙光后,他長舒一口氣,表示“總算塵埃落定。”仿佛彼此考察多年的戀人,終于開始商量“轉正”事宜,他覺得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張建平判斷,韓國推進中韓FTA的最大顧慮,在于自貿區(qū)協議簽訂后可能會給韓國農業(yè)和中小企業(yè)造成沖擊,因此“如何確定關稅減讓的品種及其時間表將是未來談判的焦點和難題”。
在韓國農協駐京辦事處代表李范錫出示的數據中,我們看到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為15%,韓國的則是63%?!斑@預示著一旦關稅放開,韓國農產品受到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崩罘跺a說,“對于大米的影響最為敏感,其次是辣椒、牛肉、高麗人參、大蒜、奶制品、橘子、蘋果、葡萄及生梨等?!?/p>
在很多有韓國學者參與的研討會上,張建平也不止一次地聞聽到“在韓國,協議中的農民問題是個政治問題”的聲音。農業(yè)是韓國最敏感的生產部門,雖然韓國農民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到8%,但作為選民,其擁有的政治力量足以讓韓國政府不敢輕易忽視他們的利益。
在韓國持續(xù)推進FTA戰(zhàn)略過程中,韓國農民和農業(yè)團體,經常采取示威、集會甚至自殺等手段,反對開放農產品市場,阻止韓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締結FTA。有的團體甚至要求韓國政府停止談判,并廢除2004年、2007年達成協議的韓智FTA和韓美FTA。李明博政府初期,就曾被反對進口美國牛肉的“燭光集會”搞得焦頭爛額,已經發(fā)表共同聲明的韓美FTA因為涉及的牛肉問題遲遲得不到韓國國會通過而被迫擱置。
相比智力和美國,中韓比鄰而居,而且有233種農產品存在相互競爭,中韓FTA推進過程中的阻力可以料想。
除此之外,韓國中小企業(yè)的反對也是韓國政府的主要壓力源。在韓國,一直存在一種聲音: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qū)后,由于勞動力成本差異過大,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會像巨大的磁場一樣,將韓國的投資吸引過去,這樣勢必形成韓國本土的產業(yè)空洞化。參與兩國民間研究的中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也表明,中韓自由貿易區(qū)成立后,70%的在華韓國企業(yè)將通過增加投資、利潤再投資以及新設工廠等方式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而這將直接影響到韓國國內中小企業(yè)的生存狀況。
新的契機
當韓國在猶豫不決時,一切卻發(fā)生著改變,中國的FTA戰(zhàn)略在持續(xù)強勢推進。去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投資協議》,并于今年1月1日建成了自由貿易區(qū)。而且今年年初,中國大陸與臺灣也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事宜進行商談,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得到簽署,并于9月12日起生效實施。
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統計,去年韓國和臺灣向中國出口的20大類項目中,在集成電路、液晶機器、半導體、光纖維、印制電路等14個項目上存在競爭關系。而這些項目占韓國向中國出口比重的60%。在中國進口市場上,韓國和臺灣分別占據10.2%和8.6%的市場份額。
快速瓜熟蒂落的ECFA協議為遲遲不能推進的中韓FTA注入一劑強心針,如果韓國再猶豫不決,將意味著把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另一邊,金融危機也引起人們對于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關注。東亞是世界主要地區(qū)中唯一沒有相互締結FTA的地區(qū)。因為沒有統一穩(wěn)定的需求市場,迫使中國和韓國都過度依賴美國的消費市場,這使得金融危機襲來時,中國和韓國防不勝防,中國的股票市場一落千丈,韓國的外匯市場則陷入恐慌。而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fā)布的最新消息顯示,即使世界經濟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也很難期待美國的消費水平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這就使快速在東亞構建穩(wěn)定的消費市場成為一種必需。
商務部條律司的相關官員也曾向媒體表示,相對于歐美,東亞地區(qū)推動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向心力及合力方面比較滯后,而通過中韓FTA牽制西方國家在東亞地區(qū)的影響、擴大自身經濟實力的同時,還可以減少對歐美市場的過分依賴。
與此同時,來自周邊環(huán)境的一系列積極信號也在示意中韓FTA即將步入快車道。
2008年,中韓確立了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隨后,來自兩國高層的積極態(tài)度給一度擱置的中韓自貿協議的討論和研究提供了新契機。2009年10月,針對兩國之間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外交部長簽訂了經修改補充的中韓經濟合作方向報告。同年成立的中韓兩國專家聯合研究委員會,于今年4月提交了由該委員會完成的聯合報告,報告中說明了雙方專家對于中韓兩國自由貿易區(qū)的積極態(tài)度。今年4月30日,兩國領導人在上海再次確認了對促進中韓自由貿易區(qū)方面的雙方意愿。5月28日,中國總理溫家寶訪韓,兩國通商部長簽署諒解備忘錄,以此結束了中韓自由貿易區(qū)可行性的共同研究。
解決方案
韓國作為一個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戰(zhàn)略,經濟對外依存度高達70%的國家,長久以來,占領出口市場一直是它的經濟著力點。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成立后,韓國深切感受到這兩個主要出口市場的壁壘,從而改變了多邊主義貿易政策,向發(fā)展區(qū)域貿易協定方向轉變。2003年后,韓國正式開啟FTA時代,與多個國家展開FTA談判,并試圖把韓國打造成亞洲地區(qū)FTA網絡的中樞。截至2010年1月,韓國已與新加坡、東盟、歐盟、美國、印度等國家或地區(qū)完成了自貿協議。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參與了中韓兩國民間共同研究和產官學共同研究的全過程。在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首席代表的楊平燮看來,盡管在推進中韓FTA進程中,雙方都顯示出了積極的意愿,但出于不同的戰(zhàn)略考慮,兩國在態(tài)度上還是呈現出一定的差異,“相比而言,中國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
他認為,韓國對于中韓FTA的簽署更多是一種經濟訴求,而中國作為相對經濟獲益較少的一方,積極推進中韓FTA戰(zhàn)略更多是出于一種政治考慮。
在楊平燮看來,中韓FTA一旦簽署協議,韓國將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化經濟地位的新型工業(yè)化國家,而獲得市場化國家的承認一直以來是中國展開FTA談判的先決條件,也是中國FTA戰(zhàn)略中最大的政治訴求。相比而言,在中國的四大貿易伙伴中,韓國是除美國、歐盟、日本外最容易達成協議的。同時,中韓FTA的簽署也將為中國在和日本爭奪在東亞經濟主導權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推進FTA進程中,更多的是采用一種戰(zhàn)略思維方式,即進行的FTA談判并不單純以經濟利益獲取的多少為唯一判斷標準,而是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循序漸進?!半S簽署數量的增加,中國在新興市場的份額必然逐漸擴大,外貿空間也將隨之得到擴展,從而實現一種規(guī)模效應?!?/p>
對于中韓FTA談判中的農業(yè)難題,張建平認為關鍵在于韓國政府制定合理的利益轉移補償機制,以協調受到沖擊的敏感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同時,可以在簽訂協議時對敏感產業(yè)單列清單,采取逐步降低關稅、依次放開的辦法。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處中國組組長池晚洙給出的方案是應用“早期收獲計劃(EHP)”,即兩國以進口為標準,將相當于2010年從對方國家進口總額的80%的商品納入早期收獲計劃,剩余的20%的商品,通過協議確定開放日期,做到特殊問題特殊對待
中韓雙贏
一直以來,中韓間經貿交流交出的答卷讓人刮目相看。1992年,中韓剛建交時,貿易額不過50億美元;2007年則達到近1600億美元,接近韓日、韓美貿易之和;2008年,中韓兩國之間的貿易額突破1683億美元,中國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國,而韓國則成為中國僅次于美國與日本的第三大貿易對象國。
如果談判順利,中韓締結FTA,誰會成為更大的贏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沈銘輝給出的數據是:中韓FTA簽署后,將給中國帶來47億-64億美元的收入,推動GDP增長1.1%-2.9%;將給韓國帶來114億-263億美元的收入,推動GDP增長2.5%-3.1%。這之間的差別會因產業(yè)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這些測算的收益只是靜態(tài)的,不包括貿易轉移受益等其他收益。
張建平認為,中韓FTA簽署后,在兩國競爭性產業(yè)中處于優(yōu)勢的將率先受益,這包括韓國的制造業(yè),譬如汽車、鋼鐵、電子、造船等行業(yè)和中國的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如服裝、紡織等。籠統來講,“FTA給韓國帶來的經濟效應要大于中國”。
“日本和韓國對于中國的信任一直存在猶疑。上世紀80年代,中國汽車行業(yè)剛剛對外資開放時,曾設立外資不許控股的條款,當時很多日韓企業(yè)對此頗多微詞,并持懷疑和觀望態(tài)度,而務實的德國人卻長驅直入、毫不顧忌。事實證明,當日本人徹底交付信任,在中國發(fā)展它的汽車產業(yè)時,已經是2000年后的事,而此時德國人早已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這次中韓要達成自貿協定,希望韓國能走出這樣的誤區(qū),因為中國的經濟在日新月異,一旦錯失時機,就可能失去很大的經濟利益。”張建平說。
而在楊平燮看來,最大的贏家當然是兩國的消費者,中韓FTA一旦簽署,所謂的“韓流漢風”會更加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