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茗兒
一位很優(yōu)秀的男人,家里150平方米,他的地盤就是門廊養(yǎng)狗那一塊;一位很高調的女人,四室兩廳,不知道自己的情書能掖哪兒;一位很精英的男人,家里有書房,卻被妻子侵占得只能在餐桌一角工作;一位很賢惠的女人,可以進出每個房間,卻是作為清潔人員進去的,她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廚房……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把持的家庭空間吧,有的人只擁有一個角落,有的人可以獨享一個房間,還有的人能任意指定地盤。
擁有角落的那個人,雖然也在客廳停留,在臥室睡覺,在書房看書,但這些地方都沒有他停留的痕跡,只有門廊、陽臺、臥室或書房的某個角落,別人無心觸碰,他才可以安心駐扎。
獨享房間的那個人,可以安靜地看書寫字、上網發(fā)呆,這里儼然一個家庭工作間、隱私集散地,他的家人想要一個類似功能的地方,只能集書房、臥室于一體,或者在公共空間活動,或者再去開辟其他的剩余空間。
任意指定地盤的那個人,不僅可以占據最好的房間,與別人共用的空間,他也是第一權利人。他進了書房,不是迫不得已不會有人去打擾;他進了客廳,電視遙控器肯定在他手里;他想去臥室休息,孩子就算在床上樂翻天,還是得乖乖下來;只有他出了門,各個房間才可以免票進入。
家庭空間,通常與這個家的面積大小與格局無關,不是空間大,你享有的空間就多,也不是分區(qū)多,你自主的空間就大,而與一個人的空間意識、家庭地位、空間習性密切相關,這些方面權重高了,最好的房間任你支配,權重低了,哪里都不是你的專屬領地,想藏一件秘密都很難。
先說空間意識。
當家還是一塊大工地的時候,很少有人以“我”為單位去圈定勢力范圍,更多人會以“我們”為單位考慮空間規(guī)劃。過了好多年之后才發(fā)現,那可是占山為王的大好時機。只要你說了,對方無異議,通常就能成行。可是沒有實戰(zhàn)經驗,往往不會注意到“專屬”的意義有多大。當“家庭”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你開始考慮自我,卻發(fā)現偌大一個家,卻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當然,也有人占了先機,早早把主臥規(guī)劃為自己的書房,從此過著幸福無比的個人空間生涯。境遇不同,源于空間意識。意識強的,空間規(guī)劃是“我”字頭的;意識弱的,則在那個寫著“我們”的招牌下弄丟了自我。
接著說家庭地位。
有的家庭是你的經濟實力強、社會地位高,你就擁有絕對的家庭地位,擁有對空間的優(yōu)先處置權;有的家庭則有點無厘頭,你都想象不到他們的地位序列是怎么形成的,只是相處久了,沒有抗拒,沒有侵犯,自然就演變成一個地位等級序列。無論何種原因,地位一旦形成,就有終身制的傾向。地位高,到哪里都是主人,就算是別人的,也可以據為己有;地位低,不過是個空間服務員,撿個別人剩下的角落,還不能大大方方貼上自己的標簽。
最后說說空間習性。
我們都知道有的動物,天生具有空間侵犯性,留下點自己的氣息,地盤就是它的了,根本不過問原來的主人是誰。人也一樣,有些人不是刻意圈定,也不是揚言占有,他所到之處留下的個人氣息,足以讓你落荒而逃。那個只擁有餐桌一角的精英男人,人均居住面積超過50平方米,有獨立書房??墒撬臅吭缫褱S為家庭倉庫,堆著成箱的奶粉、孩子的推車、各種家庭儲備。妻子那種就地而占的架勢,讓男人覺得“就算住獨棟別墅,自己依然沒有容身的空間”。
家庭空間,它和現實有關,意義又遠遠超過了現實。你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來界定擁有多少才是適當。
空間是家庭邊界的反映。當你的內心沒有邊界,默認“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可以是你的”,對于空間出現的交集就會不太敏感,直到被擠壓變形了,才覺得出了問題。
空間更是內心需要的反映。當你想擁有得更多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擁擠感。如同你想獨自游泳時,就算海灘只有幾個人,你還是覺得擁擠;你想要更熱鬧時,即使很多人擠在屋里,你也覺得很舒適。
所以,當你抱怨沒有空間的時候,先理清,你需要的是現實空間還是心理空間;當你覺得和伴侶空間總是黏在一起的時候,先想想,你們是空間嵌入太深還是關系嵌入太深;當你覺得“空間不屬于你”的時候,不妨搞清楚,是“空間不屬于你”還是“你自己不屬于你”;當你覺得內心擁擠不堪的時候,也可以問問自己,是空間造成的壓抑感還是生活的藤蔓纏繞得你無法呼吸……
是的,空間是自我和關系的隱喻。覺得空間不夠?先停下來,想想你到底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