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盧英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北大“分子科學基地”自2008年建立起,共請來國外專家約200多。人次,做學術報告達170A次左右;辦國際或雙邊學術交流會會議16場,出訪人員20A次,聯(lián)合發(fā)表50多篇論文,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后1名。
北京大學分子科學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以下簡稱“分子科學基地”)大樓被霓虹燈光勾勒出的美麗輪廓,襯映在五光十色的夜幕上,顯得更加的俊美。經(jīng)常路過那里的人都知道,它依托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那里有204名教職員工,其中中科院院士8人、長江特聘教授13人、講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另外還擁有1200多名優(yōu)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生源,為基地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尤其是在近兩年間,“分子科學基地”在“111計劃”的資助下,那里面多了不少海外專家的面孔:2008~2009年底,共有200多人次國外專家來訪,做學術報告達170人次;資助并協(xié)助資助國際及雙邊學術交流會議16場;出訪人員20人次左右。來訪的專家為學生開設課程、做學術報告、參加研討、參與指導研究生開展課題和交流會的討論,使得北京大學老師和學生對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獲得了更充分的了解。
談及成果,不能不提他們所做的項目:
席振鋒教授與日本理化技術研究所侯召民教授在稀土金屬有機化合物方面共同合作,于今年共同獲得了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主族與稀土活性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離與應用”,項目為期3年;
高松教授與香港大學聯(lián)合承擔了“釕、鋨順磁性配合物構筑的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項目;
吳凱教授作為骨干參加一項中丹合作項目,題目是“自組裝功能分子納米結構研究”;
張錦教授與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的孔敬教授在碳納米管器件研究方面開展合作,獲得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單壁碳納米管的發(fā)光性能研究”,為期3年;
嚴純?nèi)A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王建芳教授在稀土材料方面開展合作,獲得了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的項目,項目名稱為“稀土/金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共振對上轉換熒光增強的研究”,為期3年。另外,嚴純?nèi)A教授還與沙特國王科技大學在稀士納米材料方面共同合作,并已從對方在相關領域獲得3年項目基金資助;
哥倫比亞大學的Colin Nuckolls教授與郭雪峰研究員在光敏晶體管方面開展合作,取得重要進展,用納米間隙的碳納米管為電極制備了柱狀納米結構為活性體的高性能光敏晶體管,可見光照射時光電流有103倍的變化。
“111計劃”的實施拓展了國際交流面,促進了分子科學基地與國際部分單位的實質性合作交流,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除了共同發(fā)表文章、擴大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外,還申請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爭取了更多的經(jīng)費,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