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隋唐大運河淮北柳孜遺址考古,不僅揭開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走向的千古之謎,同時還獲得了三大重要成果:其一是發(fā)現(xiàn)宋代石構(gòu)建筑;其二是在900平方米遺址的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八艘唐代沉船;其三是出土了全國二十幾個窯口的瓷器。這次出土的瓷器其數(shù)量之多、窯口之眾、品種之豐富十分罕見,為研究中國陶瓷發(fā)展史,制瓷業(yè)的生產(chǎn)、運銷及外銷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jù)。
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故道出土的瓷器標本中,以紋飾黑白分明、圖案活潑生動的磁州窯瓷器最具特色。據(jù)《淮北柳孜運河遺址發(fā)掘報告》稱:“依據(jù)地層的疊壓關(guān)系,遺跡與地層的打破關(guān)系和以瓷器為主要代表的出土器物的變化,可將柳孜大運河遺址分為三期六段,這三期地層關(guān)系明確,每期都有相對的地層和代表性的遺跡與器物。”磁州窯瓷所處三期五、六段,正是宋金時期地層,并且沒有被擾亂。
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磁州窯的記載并不是很多,最早的記載為明代洪武年間人士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好者與定相類,但無淚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低于定瓷,新者不足論也?!鼻迦肆和瑫豆鸥G器考》磁州窯條:“瓷器出古邯鄲地磁州,故名磁器。昔屬河南彰德府,今屬北直隸廣平府。好者與定瓷相似,但無淚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于定,新者不足論?!睆倪@些文獻記載分析,當時大多數(shù)人將磁州窯產(chǎn)品和定窯產(chǎn)品相提并論,這其中很有可能將磁州窯的產(chǎn)品劃在定窯名下,原因是定窯和磁州窯同屬北方陶瓷產(chǎn)地,都生產(chǎn)白色瓷器,而定窯在宋代時為宮中制瓷,磁州窯陶瓷中確有仿定的產(chǎn)品,并且仿制得十分相似。20世紀初,特別新中國建立以后,隨著田野考古調(diào)查的展開,對磁州窯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在古陶瓷界也逐漸形成了“磁州窯系”的概念,其范圍包括了北方地區(qū)的許多窯場,這些窯場生產(chǎn)著風格相似卻又各具特點的產(chǎn)品。
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磁州窯的產(chǎn)品種類比較豐富,主要有碗、瓶、罐、 盆、枕、盤等,下面筆者以遺址出土器物為依據(jù),就磁州窯造型藝術(shù)和裝飾工藝的特點談點見解。
一、磁州窯瓷器的造型藝術(shù)
磁州窯作為北方的民間瓷窯,最突出的特點是粗瓷細制,重視器物的實用功能、結(jié)構(gòu)和外觀造型美感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以大和小、粗和細的對比,給人們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口與頸、頸與腹的轉(zhuǎn)換所形成的曲線變化創(chuàng)造了造型形式上的美感,顯示出磁州窯民間藝術(shù)品的顯著特點。其造型藝術(shù)的個性集中地表現(xiàn)在口、足、底的處理上,其線角或圓潤,或方直,交待得非常細微而準確,令人關(guān)注回味。
遺址出土的金代磁州窯黑釉醬彩條碗(圖1)通高9.4厘米,口徑18.7厘米,底徑6.8厘米。圓唇敞口,斜弧腹,底足呈玉環(huán)形,其碗的唇口線角處理得圓潤、干凈。內(nèi)施滿釉并飾褐彩豎線紋,外施黑釉至足部,釉色晶瑩光亮,釉面勻凈。從資料看磁州窯碗的造型有幾十種之多,僅此次遺址出土的磁州窯碗的造型就有侈口斗形、圓唇侈口折腹形、外壁內(nèi)曲內(nèi)壁斜削形,以及圓唇侈口矮玉環(huán)足形等,這些器物均造型比例適度,輪廓線條干凈利落。
又如磁州窯元代白釉“仁和館”瓶(圖2),通高26.6厘米,口徑4.6厘米,底徑8厘米。小敞口,卷沿,束頸,溜肩,長弧腹,圈足,肩頸部貼附對稱的四系,肩部墨書“仁和館”三字。釉色上白下黑,釉面溫潤,黃色胎較粗。這件器物為茶樓酒肆的專用酒具,造型挺拔勻稱,且易于攜帶,造型與功能很好地合為一體。從出土資料看,金元以后磁州窯的這種四系小口高身瓶數(shù)量很多,說明金元時期這種四系小口高身瓶是磁州窯的流行瓶式。
盆是北方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這件磁州窯金代白釉褐彩魚藻紋盆(圖3)形體大,通高13.7厘米,口徑42.2厘米,底徑25.5厘米。敞口,弧腹,平底,內(nèi)施白釉,外施黑釉,盆內(nèi)用黑彩從上至下依次繪兩圈弦紋、一圈乳釘紋、一圈豎線條紋,盆底繪一圈粗弦紋、一圈細弦紋,中間飾魚藻紋。造型比例勻稱,飽滿大方,線條雄渾有力,突顯磁州窯大件器皿獨特的厚重圓潤之美感。
從出土和征集的磁州窯瓷器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瓷器造型的特點:宋中期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如碗、盤、罐、枕等,此時期的造型特征,碗、盤類的圈足相對比前期變矮,呈玉環(huán)狀,制作也很規(guī)整。宋后期出現(xiàn)比較大的器型,器物體形高而修長,線條柔美,比例、體量各方面均顯得勻稱。金代時期造型種類多樣,造型趨向瘦而高,各部位緊湊、協(xié)調(diào);大體量器物漸多,造型挺拔、修長。元代出土的器物較少,造型特征是形體大,胎體厚而胎質(zhì)粗,并帶有小沙粒,瓷胎呈灰褐色或灰色,十分堅硬,部分器物的圈足底部內(nèi)高外低,足心有旋突。有的碗為直口,但以斂口為多,腹部逐漸變淺,器壁趨直,總體特點是厚重但也不失圓潤。
二、磁州窯瓷器的裝飾方法與題材
磁州窯裝飾方法除白釉、黑釉之外,還有白釉剔劃花、白釉劃花、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黑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釉紅綠彩、黑花加褐彩等。
白釉剔劃花是磁州窯陶瓷裝飾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當?shù)刂拼稍系奶攸c。磁州窯瓷器的瓷胎練泥不夠精細,加之當?shù)赝临|(zhì)不像高嶺土那樣白凈,因此,比較講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層稍加提純細練的化妝土,而胎體的顏色是灰或淺褐色的,這樣色彩一深一淺,胎質(zhì)一粗一細,形成色彩的鮮明對比,充分表現(xiàn)了民間陶瓷大方質(zhì)樸、明快活潑的特點。磁州窯陶瓷采用在瓷胎上施敷白色化妝土的工藝,不僅美化了陶瓷的外觀,同時在整體色彩上又顯得富于變化,彌補了粗瓷器在原料上的弱點,而且生產(chǎn)成本又不高,符合民間陶瓷好看、好用、價廉的原則,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如遺址出土的這件磁州窯如意形剔刻花枕(圖4)就巧妙地利用化妝土和陶瓷胎體的色彩對比,剔、劃兼用,畫出圖案。從這件如意形白釉地剔劃枕可以看出是先施用白色化妝土,在化妝土還未干透時,用竹針類帶有鈍尖的工具,刻劃出各類圖案??汤L工可謂以針為筆,在刻劃時中鋒行筆,或慢或快,自由揮灑,然后以扁平形狀的竹刀、木刀剔掉圖案輪廓外邊的化妝土,露出灰白色的胎體,形成胎色和白色化妝土的色彩對比,這樣胎色更加襯托出白色的主題圖案紋樣。這種裝飾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北方民間陶瓷隨意借勢的巧妙技法,是最具本色的磁州窯裝飾方法。
磁州窯的白釉珍珠地劃花裝飾工藝是借鑒金銀器而來的,如這件白釉珍珠地盆(圖5),圖樣劃線和珍珠地戳印的地方,顯露出呈色較深的褐色器胎,與加飾白色化妝土的圖案形成顏色對比,同時密集的珍珠地又增加了圖案層次。磁州窯的珍珠地裝飾方法,使得白釉劃花陶瓷的裝飾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形成很好的視覺效果。
淮北運河遺址中出土的磁州窯的標本中還有紅綠彩瓷,這是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產(chǎn)品之一。紅綠彩以鮮艷亮麗的色彩,自由飄逸的畫法,豪放大氣、揮灑自如的風格深受世人喜愛。這件紅綠彩盤(圖6)以紅彩為主,綠彩為輔做點綴,紅中點綠既有對比,又講協(xié)調(diào),運筆的輕重緩急使色彩出現(xiàn)深淺不同的變化,加強了紅綠彩的裝飾效果。磁州窯的紅綠彩瓷器色彩艷而不俗,充滿了喜慶熱烈的裝飾意趣,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由衷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從淮北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磁州窯不同時期的標本看,磁州窯前期以剔、劃、篦地為主,裝飾的紋樣內(nèi)容,以植物類的各種花卉、草葉最為多見。到了北宋晚期,借鑒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將中國的繪畫和書法藝術(shù)引用到瓷器裝飾上,由此也極大拓寬了裝飾題材的領(lǐng)域,使裝飾紋樣涉及更加廣泛。
磁州窯的陶瓷裝飾題材內(nèi)容豐富,多為百姓喜聞樂見的人物故事、動物、植物等,給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帶有鮮明的民間色彩。淮北柳孜遺址出土的磁州窯器物中也有帶有文字和詩詞的瓷片或完整件。文字是宋、金、元時期磁州窯裝飾主要特征之一,其書寫方法無一定規(guī)格,非常隨意、運筆有力。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也記述了宋代社會的民俗風情。柳孜遺址出土的磁州窯瓷書法裝飾對象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酒肆茶樓用的四系罐、茶盞、碗、盆等外面或里面寫著“仁和館”(見圖2)、“梨花白”、“春”、“德”等字;另一種是寫在器物主裝飾面的詩詞,如:“柳色黃金蕊,梨花白雪香”,“鳥有千年鳥,人有百歲人”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從柳孜遺址出土的磁州窯瓷器可看出,磁州窯產(chǎn)品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造型上大件器皿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如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適度,輪廓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tǒng)一。在裝飾上,題材多樣,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展現(xiàn)了宋元時期的社會風俗,可以說,磁州窯的陶瓷裝飾是陶工對生活的一種感悟,沒有一絲一毫造作,是一種自然的沒有雕琢的美。(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