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范老師,一個普通的中學美術教師,在中學美術教育崗位上辛勤工作了一輩子,在三尺講臺上,在課后興趣班中,殷殷不倦地教書育人。將美的種子播撒在一代代少年學生的心田,為高等藝術教育院校輸送了一批批的專業(yè)苗子,在學生們的心目中,幽默風趣而且多才多藝的他,就是美神“維納斯”的化身。
然而,他又是一個不普通的中學美術教師,除了上好自己的美術課干好本職工作之外,他更將眼光擴及到整個中學美術教育事業(yè)上,將全部心思撲到這樣一個在高考應試教育的體系下不為人所重視的領域,主抓從小學到中學各級義務教育系列教材《美術》科目的編撰,組織培訓中學美術教師隊伍,為整個湖南省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fā)展貢獻了杰出的力量。
教師的身分和工作職責也就決定了魏老師的藝術生涯有著鮮明的服務乃至服從于教學的目的,有著鮮明的職業(yè)特色:比如強調(diào)嚴謹規(guī)范的造型基礎,因此作品多為寫實主義;比如并不局限或?qū)9ツ骋粋€畫種,而強調(diào)擁有多元的創(chuàng)作手段……看似沒自己的風格,看似沒有自己的專業(yè),然而這才真正是一個美術教師應有的風格和專業(yè)。否則,只專注于自我風格的表達和狹隘專業(yè)的精益求精,并不一定能滿足基礎美術教育和學生的需求。
所以,翻開這本即將出版的反映魏老師一生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的畫冊,就會發(fā)現(xiàn)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題材:風景、靜物、人像……其多樣的藝術造型能力:油畫、水彩、素描、速寫、木刻……其所呈現(xiàn)的廣泛的體裁,既有自由創(chuàng)作,又有嚴謹?shù)囊?guī)范作業(yè)……真實地體現(xiàn)出一個中學美術教師多元的創(chuàng)作能力,并不局限于某一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一創(chuàng)作題材。何以如此,我想就在于魏老師在完成這些作品的時候,并不只是考慮自己個性的表達,還出于為學生進行教學示范的動機。
在物質(zhì)條件還比較落后、信息比較閉塞的當時,正是這些體裁不限、風格不限的作品,這些由教師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作為課堂范畫,讓懵懂但又萌動的少年體驗和認識到多樣性的藝術美;而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親歷的心得乃至故事,又有助于魏老師以繪聲繪色的語言來進行具體而生動的講述解說,使他的美術課上得輕松活潑也具有可信度。這種來自生活實踐的第一經(jīng)驗,顯然比只會對著書本照本宣科更容易抓住還處于兒童心理期的學生。也更符合藝術教育的規(guī)律。
久而久之,受教學目的影響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就逐漸會與那些自由隨性的藝術家基于個體沖動的創(chuàng)作而有明顯的區(qū)別,進而形成了魏老師的個人風格:“扎實的造型能力、細致的刻畫功夫、內(nèi)涵深意的創(chuàng)意構思”。這三點。都可以在他的畫作中又所體現(xiàn),而且也是魏老師本人在課堂上講藝術鑒賞時最常提及的原則,其中包涵了所有藝術語言脫離不開的根本命題,即如何處理“立意”和“表現(xiàn)”、“整體”和“局部”等多重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內(nèi)在關系。筆者以為。一定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分析多了名作,魏老師也會自然地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經(jīng)營自己的作品。
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輩子將心思花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事業(yè)上的魏老師,也將其大多數(shù)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無私地奉獻出來作為教具或范畫運用在教學之中。因此,于筆者看來,這本《魏家范畫集》的出版,可算是一個在美術教育陣線辛勤耕耘了一輩子的人民教師的真實寫照,因為這些作品充分地展現(xiàn)出作者的多才多藝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而非專精在某一種具體的畫面表現(xiàn)技術;也可謂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因為這些作品都曾給多少年少如我的學生以美的啟迪,帶有那個時代的審美印象,并或多或少地成為成長中的集體記憶。再看到這些作品,既是對魏老師這一生藝術活動的歸類,也令人重溫過去的那段時光,朝花夕拾,如今品嘗起來,別有一番意味:
《童年小屋》,這是魏老師的水彩畫代表作,以干畫法于實地寫生,于1972年發(fā)表于雜志。據(jù)魏老師回憶,畫面中心位置打開窗戶的小閣樓,正是自己童年時候練習畫畫的小世界,雖然簡陋不堪但卻充滿對藝術的向往。而路口那株正在發(fā)芽的樹和伸向閣樓的枝條,還有從左上角透過來的陽光,以及一大一小牽手而行的人物,種種意象,也就有了豐富的隱喻聯(lián)想。內(nèi)含著對希望和美的召喚。整幅畫和諧中不失細膩之處,雖然是水彩的繪畫形式,卻依然表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和光感;畫面構圖均衡而有聚焦吸引力,原景或許不過是一個零亂破舊的普通街巷,但在作者筆下卻有著親切而自然的秩序感。
如果說《童年小屋》展現(xiàn)的是比較嚴謹、寫實的水彩畫風,那么《荒原》則體現(xiàn)了水彩另一種輕松活潑如潑墨般寫意的風格:這幅郊外寫生作品,除了天就是地,視野開闊無邊,尤其是虛無一物的天空占了畫面最大比例。對于這片天。如果就是用常態(tài)的畫法似乎不足以描繪出其多端變化,于是創(chuàng)作者激發(fā)靈感,利用吸水性比較強的廁紙,吸附淋漓鋪陳于畫面紙張上的水汽,浸潤出天空斑駁的視覺效果,層層疊疊,雖是陰云密布但依然有天光透出,特殊手法營造出來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而地平面的處理也一氣呵成,極富廣袤深遠的空間感。中間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同天光一樣為在這荒原之上的人帶來希望,富有禪意的聯(lián)想。此畫曾刊于《中國美術報》,并被美術教材采用。
還有這張水彩《靜物》,則充分體現(xiàn)了魏老師水彩技法的純熟和很強的塑造刻畫能力:水彩畫的本體語言靈動活躍洗練。不長于光色的細致經(jīng)營,但魏老師這張靜物水彩,利用干濕畫法相結(jié)合的技巧,刻畫得很細致入微,木紋的提琴、陶瓷的筆筒、柔軟的襯布,造型準確,質(zhì)感強烈,高光明亮,環(huán)境色協(xié)調(diào),因呈現(xiàn)了從起稿到著色的完整步驟,也曾作為教學范畫被編入教材。而靜物中的畫筆和提琴,是魏老師摯愛的兩樣,于他眼中這并不是一般的靜物道具,而是朝夕相伴的“寶貝”,創(chuàng)作者傾注了感情,自然畫出來也特別細膩生動。
而對藝術的愛,還可以從魏老師更早的一幅木刻作品中找到呼應。《自畫像》是魏老師在美院附中求學時期的木刻創(chuàng)作。下刀奔放灑脫,猶如音樂旋律激烈回旋,又如生命火焰熱烈升騰,讓人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當時那樣一股力透紙背的創(chuàng)作激情;而黑白分明的明暗交界輪廓線,既是畫面造型的語言,也反映出一個青年藝術家血氣方剛的個性形象;畫面中著意刻畫的提琴,位于畫面的視覺中心,非??隙ǖ伢w現(xiàn)出作者本人心中掩飾不住的對音樂的熱愛。整幅作品,洋溢著一個人青春少年時期特有的沖動和奔放四溢的感情,這時候再去苛究其木刻表現(xiàn)的形式技巧是否成熟老練與是否細致準確,已然無趣。
除水彩和木刻,魏老師亦對繪畫藝術之冠的油畫也多有涉獵,比如這張題為《湘江遠眺》的風景油畫寫生,用筆豪放灑脫,利用油彩的厚畫法,讓畫面有了淺浮雕的效果,活躍生動的筆觸,真切地刻畫出涌動的江面;而通過近暖遠冷的色彩刻畫,在并不大的畫幅上營造出深遠的畫面空間感。另一幅油畫《麓山紅楓》,層次豐富而不顯凌亂,顏色斑斕而不失沉著,刻畫出秋天的獨特氣質(zhì);以輕快的點彩畫法,恰如其分地描繪出那在秋風中綻放的紅葉,仿佛能讓人聽到颯颯作響的聲音;而林間小道上那斑駁的光影也是那樣清亮透明,最能體現(xiàn)出秋天那具有穿透力的陽光。魏老師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從這兩幅油畫寫生習作中可見一斑,足以說明當年藝術教育基礎訓練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僅僅附中階段的學習,就已經(jīng)讓魏老師具有了如此強的造型能力,并滋養(yǎng)其藝術工作的一生。
在魏老師的畫作中,素描占相當分量,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一輩子從事中學基礎美術教育教師的工作特點。素描,本是繪畫訓練的基礎課和基本功,通過嚴謹規(guī)范的訓練而提高造型能力;但當繪畫技術被熟練掌握,素描往往容易被創(chuàng)作者忽視,畢竟其只是起稿的畫前步驟而非繪畫的成品,強調(diào)嚴謹?shù)膶憣嵲煨投亲杂上胂?。但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素描是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作為范畫,不僅應注重作品最后的完成效果,還需強調(diào)作畫過程中的清晰步驟演示。但當時能滿足如此需求的教學材料并不多(不像現(xiàn)在藝考規(guī)模擴張,應試的素描指導充斥),多需教師自備;而且素描是美術課程的基礎教學內(nèi)容,需要教師言傳身教地進行示范……因此。素描是魏老師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個重要且具有特色的部分。
魏老師的素描作品的題材,反映了中學教學的需要,主要是靜物、頭像。再如這張《鳥標本》的靜物寫生素描作品,充分體現(xiàn)出上個世紀50-60年代前蘇聯(lián)繪畫藝術觀念和訓練體系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影響,造型嚴謹,步驟規(guī)范,筆觸細膩,特別講究對型的塑造,適合教學,曾作為《素描入門》專輯的封面及湖南省中學美術教材范畫,廣為青少年所喜愛。而這幅畫也是魏老師在附中二年級學生時期的課堂作業(yè),體現(xiàn)出扎實的基本功。比如這張《自畫素描像》,造型嚴謹,用筆一絲不茍,典型的蘇派畫法。另一張《少女頭像》,同樣作為素描范畫收入教材,作畫步驟清晰準確,為學生課堂作業(yè)臨摹提供指引,作品刻畫了一個甜美端莊的初中女生,有著上個世紀80年代瓊瑤文學的青春印記,深受當時的中學生歡迎。于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張符合教學要求的短期素描作業(yè),同時也是對時代美的一個生動記錄。
如果只有扎實的造型技巧、沒有美的判斷和創(chuàng)造的美術老師,在魏老師看來,并不是一個稱職的美術教師,為此他多次在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中發(fā)起并組織美術創(chuàng)作展覽。推動中小學教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他亦身體力行,表現(xiàn)出活躍的不輸于職業(yè)畫家的創(chuàng)作能力。
如果說前述的《自畫像》是魏老師年輕時期自我意識的自然流露、個性張揚,那《人類需要光明》則算是魏老師對自我形象的象征性表達,采取了暗喻的手法,正符合中年階段的思考方式。這是魏老師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從表面上看,該幅畫不過是一張宣傳海報,還有用工整的美術字寫就的“人類需要光明——獻給首屆教師節(jié)”的文案,似乎難登藝術的大雅之堂。然而其卻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這是為了慶祝1985年首屆教師節(jié)、湖南省教委和省美協(xié)聯(lián)合舉辦的全省美術教師作品展上獲得一等獎的作品。畫面選擇了擦亮火柴即將點燃蠟燭的一刻,光明照亮了黑夜。在作者的構思中,光是知識和智慧的象征,而火柴和蠟燭則是教師的象征,手則是人類的象征,人類所以能世代薪火相傳,所以能照亮黑暗享受光明,就是有教師這一群體相互守望。這樣來看,這幅畫的精神內(nèi)涵顯得要比單純謳歌單個教師如蠟燭般的奉獻精神要高遠和深刻一些,也最符合教師節(jié)的立意。而且,這幅宣傳畫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風格印記,反映出上個世紀80年代的理想主義精神。而這幅畫對于在教育戰(zhàn)線上奉獻了近半個世紀的魏老師而言。也是最言簡意賅的概括。所以在其退休后舉辦的個人作品展覽上,魏老師特意將這張全幅為160cm×160cm、超長尺度的宣傳畫懸掛于正中,讓觀者由衷地感受到其一個人民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職業(yè)自豪與事業(yè)榮耀。
出于工作關系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讓魏老師的創(chuàng)作既是自覺更是自發(fā)地關注對教師這一群體的表達和塑造:早期作品《新教師》描繪了剛分配到學校的年輕教師第一次步入教室的情景,陽光從背后溫暖地投射進來,襯托出一個裝扮樸實、充滿干勁朝氣的老師形象,而背景的樓房和田野顯然有著希望生機的寓意。這是一幅具有上個世紀70年代典型藝術風格的作品,無論是人物身體比例,還是五官細節(jié)。都符合那個年代美術作品的范式要求;其實魏老師本人也就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剛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調(diào)到長沙市一中擔任美術教員,這張完成于1972年并獲得當時省美協(xié)創(chuàng)作優(yōu)秀獎的作品,一定正是剛走上講壇的年輕魏老師的心情寫照。而另一幅作品《哀思》,則表現(xiàn)了一個教師去世學生前來悼念的場景,大幅挽聯(lián)和許多花圈就已經(jīng)無聲而充分地交代了生前受人愛戴的教師的功績,只以一個送花籃低沉著頭的女學生來表現(xiàn)那一刻整個世界的哀傷,此時無聲勝有聲,讓失去恩師的悲痛更加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這幅作品參加了全省美展,呼吁社會能更多地關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教師。
如果說為老師而創(chuàng)作是出于職業(yè)的敏感,那么為女兒而畫則是出于父親的本能?!杜畠骸愤@幅油畫,雖然是為女兒造像,但是作者卻沒有采用寫實的技法,而是裝飾性的表現(xiàn)手法:畫面中,十分稚嫩的面龐上,黑葡萄一樣閃爍的大眼睛深深地抓住了觀者的注意力,這是一雙充滿童真和求知欲的心靈之窗;頭發(fā)似乎有些蓬松散亂,但這不正是一個有點我行我素又懵懂又愛作白日夢的青春少女的標志性印象嗎?該作品,以平面化的繪畫語言、平涂的色彩、簡單的勾線、概括的造型,營造了強烈的裝飾味。少了成人味,而多了孩子氣,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女兒天真爛漫滿帶幻想夢境的主觀世界,以及一個作為藝術家的父親被孩子所激發(fā)出的童真情懷和溫柔愛意。此畫當年曾發(fā)表于《廣東油畫》雜志。
除此之外,魏老師還有一些受委托為長沙某些革命歷史紀念地而作的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反映了其不局限于校園的藝術活力:《聆教》反映了毛澤東青年時期在其革命啟蒙導師楊昌濟先生家接受教育的場景,該畫一直懸掛在長沙第一師范毛澤東青年時期革命紀念館;另有一幅更早期的歷史畫創(chuàng)作《1938年周恩來察看長沙大火》曾展覽于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舊址。
退休之后的魏老師,終于可以有更多時間和更自我的心態(tài)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其中去歐洲旅游期間所畫的一批風景油畫小品,可稱得上是他在晚年時期迎來的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小高峰:
《高地遠眺》描繪了位于蒙馬特高地上罕見地將伊斯蘭、羅馬、哥特式三種宗教風格融合為一的獨特建筑——巴黎圣心教堂。整個畫面,雖然畫幅不大,但通過色彩、層次、光影、對比、透視效果等刻畫手法,一樣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遠處的教堂依然是畫面視覺的中心,正如其題目“遠眺”的感覺,視距雖遠但焦點肯定而明確。值得觀者細細體味的是畫面對光的處理,教堂標志性的穹頂背后天際中的層層云霞。以及教堂前陰影之下布滿山坡的層層疊疊的樹和紅坊。不僅襯托出偉岸的教堂建筑,也令人自然地想象出此刻正有一片天光從云層中透射而出,聚焦籠罩在教堂之上,強烈地將原本灰色的建筑都映照得泛出白光,也令這原本灰暗的畫面瞬間提亮,讓人感受到圣心教堂的圣潔。更妙的是,那道遠遠地出現(xiàn)在教堂背后視平線位置的天邊的亮光,與這道天光相呼應,也令教堂有了一番具有神靈暗喻的情感色彩。由此,在筆者看來。這已經(jīng)不是一張忠實地照景記錄的普通寫生畫,而有著強烈藝術家主觀意志和感情色彩的創(chuàng)作。
以往的地中海在畫家筆下,多是陽光明媚的形象,畢竟這是整個歐洲大陸陽光最為充足的地方。但在魏老師筆下的地中海卻是陰云密布而憂郁的,《地中?!敷w現(xiàn)出地中海的另一面,畢竟這片海域給世界歷史也帶來了太多的風云變幻。看畫面,深厚而低沉的云層,密蓋在幽遠靜默的海面上,船只停航在岸邊偃旗息鼓,整幅畫面的色調(diào)是冷冷的鐵青色,冰冷而壓抑,頗有些“萬馬齊暗究可哀”的況味。但細細去看,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抑郁的陰云之中和無邊的海面之上有一只海鷗和一個燈塔,海鷗雖渺小但依然在驕傲地翱翔,燈塔雖形單卻仍堅定地指引著方向,這兩個只是細小局部的元素,一下子刺破整個畫面的暗淡氛圍,泄露出創(chuàng)作者在寫生之上所意欲蘊涵的深意?;氐疆嬅娴脑煨图记杀旧?,這張畫最大的特色就是對云的處理,為凸顯立意,作者選擇了非寫實的裝飾云紋畫法,使這幅描寫西方世界的風景畫隱隱中有著東方的氣質(zhì),或許這正是魏老師作為東方人所想所繪的地中海。
在歐陸、俄羅斯的異域旅行,激發(fā)了魏老師的強大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作出《羅馬斗獸場》、《法國鄉(xiāng)村小教堂》、《奧地利鄉(xiāng)鎮(zhèn)古鐘樓》、《霧中鐵塔》、《沉睡中的紅場》、《巴黎圣母院》、《圣保羅教堂的云霧》、《俄羅斯山坡上的紅房子》等一批油畫風景寫生作品。在以前教學工作中出于規(guī)范任務而被蘊藏收斂的創(chuàng)作能量,在退休后的時間中被充分而自由地釋放出來;而在美院附中所練就的扎實基本功以及多年梳理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為這一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其早期的風景寫生相比,魏老師這一時期的油畫融入了更多的主觀意識,更注重內(nèi)在自我對外在客體的特殊反映。所謂“相由心生”,此時的寫生,毋寧說是抒寫自己的心境。
總之,翻開這本《魏家范畫集》,能看到油畫、水彩、版畫、素描等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能看到風景、肖像、靜物,乃至廣告宣傳等多元的題材,通過這些不同畫種甚至不同技法的作品,展現(xiàn)出魏老師多元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也展現(xiàn)出一個將其一輩子奉獻給藝術基礎教育的中學美術教師豐滿而結(jié)實的人生形象。
“我愿做一片綠葉,靜立枝頭,讓身旁的紅花,更加耀眼?!边@是魏老師從藝從教的座右銘。然而上帝是公平的,“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一片片綠葉在以其多樣而有活力的生命滋養(yǎng)護佑紅花的同時,也一樣地展現(xiàn)出自己那雖然沉靜內(nèi)斂但總是綠意盎然千姿百態(tài)的美。
2010年2月17日農(nóng)歷初四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