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從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標出發(fā),始終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不盡如人意,實效性普遍缺乏。疏導不統(tǒng)一、疏導脫節(jié)直接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堅持疏導統(tǒng)一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疏導統(tǒng)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大學生和社會的認可程度、學校工作體系中的地位高低和功能發(fā)揮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強弱。新世紀以來高校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地位,全面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迎接時代賦予的新挑戰(zhàn),我們要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探討與思考新的應對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
實效即實際的效果,一般指好的方面的效果。實效性則是指事物或活動指向的明確性與效果的明顯性,我們也可以用對于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產出與投入的比率來標示其實效性的大小、高低或強弱。一般說來,這個比率值越大,也就是說投入少而產出多,就標示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的實效性就越大、越高、越強,反之則表示某一具體事物或活動的實效性就越小、越低、越弱。教育的實效性是指根據具體教育目標規(guī)定而達到的實際教育效果,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其實效性則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宣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并能夠順利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素質和行動指南,它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以及實際行動能力的增強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的同時,通過科學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途徑,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這一主要功能的實踐活動中,其實際結果與其預設目標之間所達到的吻合程度。它重點強調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質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主要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滿足社會的相應需要、實現大學生的相應目的方面所具有的有用性表現出來。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已成為必須解決的時代課題
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國高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踐行,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的來臨,隨著社會價值觀普遍的嬗變和重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和挑戰(zh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受到,現在的大學生更不一樣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猶如訶吉堂·德的矛頭與風車,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著力點,好比一記重拳擊在棉花堆上,被消弭為無形。這種“疲軟”或是“軟化”狀態(tài),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直接體現。這種高消耗、低效能、重形式、輕實效的現狀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高?;竟δ艿陌l(fā)揮,進而影響了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培養(yǎng)質量,而這最終影響的將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的發(fā)布就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以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深切憂思。《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社會各界必須面臨和解決的時代課題。
疏導不統(tǒng)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直接原因
疏導,即疏通與引導,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方法論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學所說的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人們把各種意見和觀點充分表達出來;所謂引導,就是在疏通的基礎上,支持和弘揚正確的思想觀點,反對和批評不正確的思想觀點,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疏通是教育者正確認識受教育者思想狀況的重要渠道,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引導是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方法,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疏通與引導是辯證的統(tǒng)一,疏通是引導的前提,沒有疏通就沒有引導;引導是疏通的目的,疏而不導,各種錯誤思想就會放任自流。
反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疏導不統(tǒng)一,疏和導嚴重脫節(jié)。主要體現在:
1.疏而不導。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人了,而且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于是對他們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不加以引導。這就導致大學生中的錯誤認識和錯誤觀點泛濫,弱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不疏而導。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現象,長期以來,我們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考察學生的思想實際狀況,一味地進行長篇大論的灌輸,這種引導是在不了解大學生真實思想情況下的無的放矢的引導,甚至是一種堵塞,壓制強迫命令的教育方法,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堅持疏導統(tǒng)一,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增強實效性,就必須克服“疏而不導”、“不疏而導”的不良現象,具體說來,必須處理好下列幾組關系:
1.疏導與堵塞的關系
我們所說的疏通是在廣開言路,發(fā)揚民主的基礎上,集思廣益,以形成正確的集中的意見,更好地引導人們前進。對于言論而言,有些需要支持,有些需要引向正確的方向。有些與正確思想針鋒相對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則要對其進行評論駁斥,這就產生了堵塞的問題。它仿佛育苗過程中的“間苗”一樣,沒有間苗,良莠混長,最后必然導致苗地雜亂無章。同樣道理,沒有對錯誤思想的評論駁斥,大學生們的思想也會混亂無序。
要正確處理疏通和堵塞的關系,首先,要堅持以說服教育為主,同時,對錯誤的思想言行,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借助一定的行政、法律、紀律、批評教育等諸多手段,防止錯誤思想的滋生與蔓延。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認為,教育是使每一個人學會抵抗有害影響,而不在于保護一個人免受有害影響。這無疑最明白地說明了疏通與堵塞的關系。其次,一方面要允許人們把不同意見甚至錯誤觀點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疏而不導,不能讓錯誤觀點占據輿論主導地位,更不能任其擴散影響。俗話說,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引導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某些錯誤觀點的泛濫流行,必須采取禁止的、堵塞的方法,沒有一定的堵塞,就談不上有效的引導。但在這種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即在禁止某些錯誤言行時,必須事先進行理論研究,科學解釋這種堵塞的合理性,或者能用合理的思想觀點去取代之;形式主義的堵塞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旦錯誤思想回潮,反而影響更大。堵塞是引導的特殊手段,堵塞不是壓制民主,相反是對民主、疏通的必要保障。
2.立與破的關系
所謂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建設,提出新理論,倡導新觀念,創(chuàng)造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它的實質是批判。立與破,建設與批判是對立的統(tǒng)一。要正確處理立與破的關系,必然涉及到立與破的有關標準問題,并且這種標準是歷史的,不斷發(fā)展的。改革開放以來,立與破的標準突出表現在發(fā)展生產力和人民利益方面,它以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為標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立與破的標準又有了新的發(fā)展,“重在建設”的特點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江澤民所提出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論觀點上。
3.正面教育和反面批評的關系
所謂正面教育,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理解,內容上是指向受教育者直截了當地說明一些正面的理論觀點,即灌輸正面的道理,幫助人們不斷獲得正確思想;形式上是指注重說服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信服,不搞各種方式的壓服,也不主張大量使用“自然懲罰法”。所謂反面批評,是指根據一定的事實或理論,對錯誤思想、錯誤觀點或似是而非的觀點進行辨析并指出其錯誤所在,否定這些錯誤觀點,并限制這些錯誤思想觀點繼續(xù)擴展不良影響。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正面教育是基礎,反面批評是輔助,分別表現為表揚和批評。具體說來,在疏通基礎上的引導必須注意以下基本要求:第一,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所謂民主的方法,即平等待人、尊重人、信任人、關心人,并善于引導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第二,注意及時支持和肯定人們的正確思想,促使其鞏固與發(fā)展。疏導的核心是目標導向和行為導向。第三,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引導手段來解決不同的問題。對一般的錯誤認識、錯誤言行用批評教育手段引導,對違規(guī)違紀行為分別用適當的行政紀律處分、黨紀處分手段引導。
參考文獻:
[1]李健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效性的調研探討,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04):28
[2]吳彥璐,梁佑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見,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04):192
[3]張松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教育與職業(yè),2008,(0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