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結盟”為史詩般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增添了光輝之筆。它確保了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彝區(qū),保存了寶貴的有生力量;它為紅軍強渡大渡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xiàn)和勝利。在通過彝區(qū)的過程中,紅軍提出“中國工農(nóng)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后來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打下堅實基礎?!耙秃=Y盟”在黨史、軍史和民族關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35年5月,中央紅軍搶渡金沙江之后,在會理鐵廠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迅速北渡大渡河,到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jù)地。
在會理休整了幾天后,紅軍北上經(jīng)德昌,繞過國民黨重兵防守的西昌城,于19日來到西昌城北的禮州。
雖然暫時擺脫圍追堵截,但紅軍仍處于極度危險之中。為確保圍殲紅軍,蔣介石命令尾追的10萬軍隊迅速渡過金沙江,前方阻截的軍隊迅速集結于大渡河北岸封鎖,盡收南岸船只、糧食。
蔣介石妄圖將紅軍消滅于大渡河之南,讓當年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歷史悲劇重演。國民黨飛機不斷撒下傳單,上面赫然寫著:“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幾十萬大軍追堵,共軍插翅也難逃!”“讓朱毛做第二個石達開!”
中央軍委以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和工兵連組成先遣隊,任命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為司令,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為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肖華為群眾工作隊隊長。軍委要求先遣隊輕裝前進,偵察敵情,迅速渡過大渡河,建立陣地,掩護紅軍主力。
5月20日拂曉,先遣隊到達冕寧縣瀘沽。從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第一條從瀘沽東面翻越小相嶺,經(jīng)越西縣城到大樹堡渡河,到達對岸的富林,這是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第二條從瀘沽北面到冕寧縣城,經(jīng)大橋鎮(zhèn)、拖烏到安順場渡河,這是條崎嶇小路,尤其要通過拖烏彝族聚居區(qū)。中央軍委原定走第一條大路,但先遣隊偵察到富林已有國民黨重兵防守,劉、聶向軍委建議改變行軍路線。
中央軍委同意劉、聶二人的建議,決定紅軍主力改走冕寧過彝區(qū),從安順場渡河北進。另派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率紅一軍團二師五團一部和軍團偵察連,佯攻大樹堡,吸引富林的敵人。
那時的拖烏山區(qū)原始森林密布,聚居著尚處于奴隸社會的彝族同胞,由果基、羅洪、倮伍三大家支統(tǒng)治,經(jīng)常因爭奪土地、奴隸、牲畜等而械斗。國民黨政府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軍事上征剿,政治上歧視,經(jīng)濟上掠奪,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苦難。漢族商人經(jīng)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樸實誠懇而欺詐。彝族武裝也經(jīng)常下山搶掠漢族群眾。因此,彝漢兩族相互仇視,沖突時有發(fā)生。彝人之間雖經(jīng)常械斗,但與漢人爭斗時卻能一致對外,并擅長山林作戰(zhàn)。彝族人民特別反對“漢人官兵”入境。自古歷代官兵多次進剿大都失敗,因而把彝區(qū)視為畏途。顯然,要讓彝族同胞很快理解紅軍是為窮人做主的隊伍,理解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的區(qū)別,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順利通過彝區(q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遣隊在向彝區(qū)進軍之前,了解彝民的風俗習慣,要求全體指戰(zhàn)員堅決遵守黨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遇見彝族武裝時,不準先開槍,沒有命令,不得還擊。同時積極尋找向導,準備談判。
5月21日凌晨,紅軍先遣隊占領冕寧縣城,張貼《中國工農(nóng)紅軍布告》,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等,都是弟兄骨肉……”
5月22日晨,先遣隊從大橋鎮(zhèn)出發(fā),正式進入彝區(qū)。只見高山險峻入云,密林遮天蔽日,山谷中灌木叢生,有時無路可行,十分不便。
先遣隊一邊用大刀開路,一邊艱難行軍。前衛(wèi)連剛到喇嘛房,便被眾多手持棍棒、長矛、弓箭、土槍的彝民攔住。紅軍群眾工作隊的馮文彬領著翻譯上前問話。一個小頭目說:“娃娃們要點錢才讓通過?!币?00個銀元。紅軍照數(shù)給了,這伙彝民一搶而散。一會兒,又來了一伙,還是開口要錢,說剛才給的是羅洪家支的,他們是果基家支的。前衛(wèi)連又給了200個銀元。
先遣隊繼續(xù)前行,沿途樹林中不時放出冷槍冷箭,不斷有紅軍戰(zhàn)士傷亡。可紅軍戰(zhàn)士嚴守紀律,沒有開槍還擊。等到達彝海邊時,四周涌出成百上千彝人,三大家支俱全,手舞槍支、大刀、長矛和棍棒,從前面的山坡上射來密集的槍彈,封鎖了前行道路。先遣隊陷入了四面圍困、進退不能的境地。這時,跟在后面,只攜帶渡河器材,沒帶武器的工兵連遭到彝族武裝搶劫,工具、器材以及衣服都被搶光,被迫赤身裸體,原路退回大橋鎮(zhèn)。劉、聶只好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結陣自衛(wèi),并讓向導喊話,說明紅軍只是借道過路,決不長駐。
正在喊話中,羅洪家支的彝人武裝從西、南兩面猛沖過來。先遣隊的三挺機槍朝天打響,掩護著6名紅軍戰(zhàn)士泅渡過彝海,上岸就端起槍向彝民腳下掃射,兩發(fā)炮彈落在彝人背面……彝人武裝無甚傷亡,四散而逃。東面的倮伍家支趕忙表示愿意中立,不與紅軍交戰(zhàn)。
精通漢語的果基家支頭人果基小葉丹目睹了這一切,想與紅軍講和,借紅軍的力量打敗世仇羅洪家支,便派其四叔和親信沙馬爾各探聽情況。肖華接待了他們,說明紅軍此來不是要打擾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并根據(jù)彝族重義氣的性格特點,對他們說,統(tǒng)率紅軍大隊人馬的劉司令愿意同他們的首領結為兄弟。起初,他們有些半信半疑。可是看到紅軍紀律十分嚴明,并不像國民黨軍隊那樣涌進彝寨燒殺搶掠時,便消除了懷疑,欣然接受了結盟提議,并把結盟地點定在湖邊。為表誠意,肖華代表紅軍把一支手槍和幾支步槍贈送給小葉丹的四叔,小葉丹的四叔也把身下騎的黑騾子回贈。
隨后,小葉丹的四叔返回匯報,肖華也向劉伯承、聶榮臻報告了小葉丹的意圖。正在為不能順利解決過彝區(qū)而焦慮的劉、聶二人聽到消息后,喜出望外,劉伯承立即上馬飛馳湖邊。
很快,劉伯承與肖華等人趕到湖邊。先到一步的果基小葉丹一見劉伯承,便要磕頭致敬。劉伯承急忙上前扶住,說:“大哥不要這樣?!毙∪~丹解釋果基家支未傷紅軍。劉伯承告訴果基小葉丹,紅軍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為受壓迫的人打天下,大家應聯(lián)合打軍閥,將來過好生活,并宣傳了共產(chǎn)黨的漢彝平等政策。小葉丹說:“結拜兄弟按彝族習慣,要喝血酒?!眲⒉行廊煌狻?/p>
彝海原名“魚海子”,彝語叫“烏勒蘇泊”,海拔2000多米,屬高山淡水湖泊,面積約20萬平米,呈元寶形,四周林木蓊蔥。
結盟儀式按彝族習慣在彝海邊舉行。果基小葉丹叫人捉來一只大紅公雞,劉伯承從紅軍警衛(wèi)員皮帶上解下兩個瓷盅,舀來彝海湖里的水代酒。巫師沙馬爾各手提公雞,一邊念咒語,一邊用刀背拍打雞頭,然后一刀剖開雞嘴,將雞血滴人兩個瓷盅。劉伯承和小葉丹面對彝海,虔誠地并排跪下。劉伯承先端起只瓷盅,大聲發(fā)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劉伯承今天與果基小葉丹在海子邊結為兄弟,如有反復,天誅地滅!”說罷,將雞血水一飲而盡。果基小葉丹笑著叫聲“好”,也端起瓷盅,大聲說:“我果基小葉丹今天同劉司令結為兄弟,愿同生死,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雞一樣地死。”一口喝干。在歡呼聲中,劉伯承與小葉丹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世代爭斗的彝漢民族成了兄弟!
因天色已晚,先遣隊無法前行,決定返回大橋鎮(zhèn)宿營,劉伯承熱情邀請果基小葉丹叔侄同行。傍晚,紅軍先遣隊返回大橋,按價買下群眾送來的酒肉,設宴慶祝結盟,同時還邀請了羅洪家支頭人羅洪作一和當?shù)厥考濌愔鞠驳?。晚宴后,劉伯承代表紅軍將一面書寫著“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授予果基小葉丹,并勸羅洪作一和果基小葉丹此后要團結,再次說明漢彝也是一家人,不要有隔閡,要團結起來對付軍閥。
第二天清晨,劉伯承在喇嘛房與小葉丹分手。小葉丹派親信作向導,把先遣隊護送出彝區(qū),直抵安順場。中央紅軍主力便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順利通過彝區(qū),在國民黨援兵到來之前搶渡大渡河,擺脫了圍追堵截,走上抗日救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