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想法,也許就能改變世界。
幫助他們就等于幫助自己
給網站寫封信,就有可能得到一筆小額貸款,這樣的好事你相信么?
這個網站名叫“我開”,而創(chuàng)辦此網站的人,是個25歲的美國女孩。她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這樣的網站?她為什么要幫助中國農民?她的資金從哪兒來?
1984年8月,魏可欣出生在美國舊金山,那里10%的居民都是華人。耳濡目染中她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去中國做經濟發(fā)展工作,一直是她的理想。
2006年9月,魏可欣如愿來到清華大學。在清華的一個培訓班上,她結識了另一個美國女孩———日后“我開”的合伙人孟康妮。
在中國讀書期間,她們結伴去了很多地方。魏可欣發(fā)現城市鄉(xiāng)村之間存在巨大差別。兩人有了想法:“為什么不用我們的熱情、金融知識來為需要幫助的人出點力呢?他們只是缺少機遇。幫助他們,就是幫助我們自己,讓我們擁有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p>
2007年3月17日,在一次好友聚會上,孟康妮提議說在中國搞一個小額信貸。魏可欣積極響應:“要不我們成立個‘我開’的網站吧。我們通過網站募捐,然后貸款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议_’的意思就是,讓窮人來貸款,改善家庭狀況,翻譯成英文是‘I start’。”
和所有熱血沸騰的年輕人一樣,剛把創(chuàng)意付諸實踐時,她們就遇到了問題。作為美國人,她們沒法在中國注冊合法的非營利性機構;她們必須先在美國注冊成立一個NGO組織,再回中國申請開設代表處。最初設想的借貸模式也不可行,為了防止非法集資,中國禁止小額信貸機構吸納存款。
魏可欣和孟康妮不得不冷靜下來,尋找新的模式。很快,當時在國際小額信貸行業(yè)風行的“Kiva”模式,引起了魏可欣的注意。
Kiva建立個人對個人的小額信貸平臺,簡單直接,魏可欣決定模仿它,建立一種新型的網絡社區(qū)。貸款者可以通過貼照片、掛視頻、寫博客,來與提供貸款的人互動。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錢款的透明,讓出資者更有信心。
2008年底,“我開”網站基本成形。通過宣傳,陸續(xù)有人捐款了。下一個問題是:錢怎么放貸到需要的人手里?
魏可欣聯系了中國一些不錯的小額信貸機構,咨詢對方是否有興趣成為“我開”的合作伙伴。如果有意向,那么他們必須提供近三年的財務報表、機構背景介紹、組織構成說明、管理團隊資料。
如果對方合格,魏可欣還會親自前往該地,對他們提供的資料實地核查。
尋找伙伴的過程中,魏可欣一直堅持三個原則:他們是不是真的扶貧?他們有沒有控制風險的制度?他們能不能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
之后,魏可欣會帶著這些資料回到北京,向“我開”網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說明情況,由他們判斷是否可以與這些機構合作。
此后,“我開”網將會詳細記錄從貸款到還款的所有細節(jié)。每個月魏可欣都會向合作機構索要財務報表。
通過嚴格考核后,魏可欣確定和兩個組織合作,一個是四川省儀隴縣鄉(xiāng)村發(fā)展協會,另外一個是內蒙古赤峰市昭烏達婦女可持續(xù)發(fā)展協會。
網友通過免費的網上支付工具,把錢打到“我開”網賬戶上,再由“我開”網轉給內蒙古和四川的合作機構,最終由合作者們發(fā)錢、收錢。錢還回來之后,再由捐款者選擇下一個需要錢的農民。這個利率通常比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低。而信貸員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給農民們錢,還要經常去看望他們,像親人一樣關心他們的生產,他們養(yǎng)的豬怎么樣了?他們的牛怎么樣了?
魏可欣說:“‘我開’網的運作過程,更像做善事,而不是投資?!?/p>
那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很棒
通過“我開”網,一些美國的白領和中國的底層民眾有了聯系。
“我開”的捐款者有90%是和中國有關系或了解中國的美國人,比如華人,比如在中國留學或生活過,或是收養(yǎng)了中國孩子的美國人。捐款額最低10美元,最高100美元,一般一個被扶持者都需要七八個人來幫助。
捐款者要做的就是在網站注冊,通過故事選擇想要幫助的人,然后點擊輸入信用卡號。每隔三個月,故事更新后,系統(tǒng)會提示捐款人被幫助者的狀態(tài)已經改善了。每筆貸款還清后,錢會循環(huán)給“我開”的其他客戶來用,“我開”對每筆錢有記錄地追蹤三年。
倫敦從事公司理財工作的白福文是“我開”網的第一個捐款者。他捐了100美元給一個40歲的內蒙古婦女,支持她乳牛場的日常運轉。當時這名婦女總共需要600美元,除了白福文之外,還有其他五個人幫她。
白福文在日志里寫道:“我想看看這筆錢是怎樣改變地球另一端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不是扔給她一張支票,而是借給她錢,讓她可以有能力去買一頭牛。等到那頭牛有產出的時候,她再還錢,奶??梢圆粩喈a出,她就可以有錢供孩子上學等等。她在借錢之前必須有個計劃,錢是用于什么,而這個東西必須能有回報,是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p>
通過網絡把人們手里的幾十元、幾百元錢集中起來,投資給養(yǎng)牛戶、養(yǎng)雞戶和小店老板做生意。關鍵的是,這些貸款不求回報,不為升值,甚至一去不復返,永遠處在放貸的循環(huán)之中。
魏可欣的做法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理解,但她說:“我生在一個能給我很多機會的世界中,我可以上大學、做任何我想做的工作。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呢?所以我得付出,幫助那些沒有這種機會的人。”
捐款主要是貸給那些需要小成本創(chuàng)業(yè)但又沒錢的人。幾百上千元的錢對于美國的很多白領來說,估計就是一餐飯錢,但對于許多急需幫助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救命錢。
有一個客戶借了最低的300元,最開始他用300元買了個豬仔,后來養(yǎng)大賣了2000元,又用這筆錢買了頭牛。魏可欣看到他是第二年,他正在用那頭牛幫助別人耕地,耕一次掙十幾塊錢。那300元錢就等于給了他謀生工具。
魏可欣在寧夏考察時曾看到一個研究,每1000元的貸款可以幫助一個人把年收入提高730元左右?!斑@就是我最理想的工作,我熱愛我的團隊,熱愛我們所能帶來的影響,我覺得那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很棒。”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開”網如今在紐約、舊金山、西雅圖、香港和北京有150多名志愿者,他們利用休息的時間為“我開”網做宣傳演講、辦Party,來擴大網站的影響,有的人自己就是投資者。
“我開”改變了魏可欣的生活,“我收獲了很多,學會做一個團隊的領導、跟人交流、組織一個機構……”現在“我開”只能支持200個貧困的人,魏可欣希望三年之后能達到5000人。
這就是魏可欣,一個熱心公益的美國80后。她無疑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是與生俱來的。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