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偉人,但我們可以在靈魂的凈化與人格的砥礪中走向偉大。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全是光焰奪目的鮮花,但我們可以用些微流淌的花韻,去溫暖孤寂的歲月。人生就是這樣,即使自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礫,只要將最后的余熱釋放,卑微的人生,即為蔚為壯觀的人生,殘缺的人生,即是最為完美的人生。傾聽黎巴嫩作家紀(jì)伯倫以問答的形式流出的心語,我們漸漸悟得人生的真諦:心懷愛心、心有責(zé)任、心存希望、心甘孤獨、心具謙恭、心溢激情,才是漸臻完美人生的必要前奏,如此在人生路上行走,完美才會降臨。問答式的對白,使文章閃爍的哲理的光輝,粲然地照耀著我‘們的心河,讓我們在與偉大的對語中,感悟到文章的主題:人什么時候才能漸臻完美,
精辟的見解,借助于巧妙的形式,傳達(dá)出了深刻的寓意:注重形式的選用,注重語言的表達(dá),文章表露的語言信息大大增強(qiáng),這種形式就是“對白”。這篇文章的對白,使讀者與作者在情感的對等交流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這篇文章的對白,使文章潛藏的寓意,得以淺層顯現(xiàn):這篇文章的對白,使文章哲理的意蘊,如鮮花盛放般呈現(xiàn)于讀者的面前。對白的形式,通俗點說,就是問答的形式,將這種形式用于文章的謀篇布局,會給人別樣的感覺。
附原文:
完美
紀(jì)伯倫
兄弟,你問我:人,什么時候才能變得完美?
請聽我的回答:
一個人漸臻完美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是廣闊無垠的宇宙,是浩渺無邊的大海,是始終在燃燒的烈火,是永遠(yuǎn)璀璨奪目的光焰,是時而呼嘯、時而靜穆的大風(fēng),是裹挾著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云彩,是淺吟悄唱或如泣如訴的溪流,是春天繁華滿枝、秋天卸妝的樹木,是高聳的峰巒。是深沉的山谷,是有時豐碩富庶、有時荒蕪蕭縈的田園。
倘若這個人感覺到這一切,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如果他要達(dá)到完美道路的盡頭,他還應(yīng)當(dāng)在內(nèi)省的時候感到自己是依戀慈母的兒童,是對子嗣負(fù)有責(zé)任的長者,是正在希望和愛情中彷徨的青年,是正在同過去和未來進(jìn)行搏斗的中年人,是幽居茅舍的隱士,是身陷囹圄的罪人,是埋頭于書稿的學(xué)者,是黑夜白晝均無所見的愚人,是置身在信念的鮮花和孤寂的蒺藜之間的修女,是一個正受著利爪和獠牙的撕咬、軟弱而懷有需求的娼妓,是滿懷痛苦、逆來順受的窮漢,是貪得無厭卻又謙恭備至的富翁,是好在暮靄和朝霞之中徘徊的詩人。倘若這個人有了上述的體驗,明白了這全部的事理,那他就達(dá)到了完美,會成為上帝的一個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