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錢幣大部分是方孔圓錢——銅錢,一枚稱一文,1000個銅錢用貫(貫是穿銅線的繩子,又稱錢串子)串在一起,稱為一貫錢。宋代曾把一貫錢定為770文,清代一貫線又稱一吊錢,先是1000文,最后則只有300文。成語有:1、不名一文(錢)、一文(錢)不名。名,占有。一文,即一文錢,一枚銅錢。形容極貧困。2、不值一文(錢),形容地位低賤、受人鄙視或毫無價值。3、腰纏萬貫、萬貫家財,形容很富有。4、惡貫滿盈。貫,穿銅線的繩子。盈,滿。罪惡極多,就像穿銅錢一樣,已經(jīng)穿滿了一根繩子。比喻罪惡極大,末日來臨。
中國古銅幣中有一種叫“錯刀”,也稱“金錯刀”。王莽時期,該錯刀上有“一刀平五千”字樣?!耙坏丁眱勺窒涤命S金鑲嵌而成。每枚值五銖錢五千。成語有“鑄成大錯”,本指鑄造成一枚大錯刀,后借指造成重大錯誤。
中國古代官吏的俸給叫“祿”。戰(zhàn)國時期官員的“祿”,主要是糧食。例如齊國陳仲子的哥哥年終食祿萬鐘(一鐘合六斛四斗),這是厚祿,成語有“高官厚祿”,祿,俸祿,舊指官吏的薪金。漢代,“祿”改稱“俸”,仍發(fā)糧食。東漢時改為“半谷半錢”,“月俸”改稱“月錢”。唐代以后,才逐漸改為全部發(fā)放現(xiàn)金。明代官俸改為薪金,稱“月費”,后稱“柴薪銀”,再后稱“薪水”。
春秋初期,收稅有兩種方法:一“征”,是諸侯或大夫向自己控制的農(nóng)戶,根據(jù)其土地好壞,征收一定數(shù)量的實物。二“斂”,是國家向農(nóng)戶隨時任意征增雜稅。成語有:1、橫征暴斂,蠻橫地征收捐稅,殘酷地搜刮。2、苛捐雜稅,強行征收非常繁重的捐稅。
古代稅收的另一種形式是“賦”。它本為國家在戰(zhàn)爭時期征收的車馬、軍需,即“軍賦”。后來,“賦”、“稅”混合在一起,稱“賦稅”。例如漢代的“算賦”、“口賦”(即人頭稅),明代的“田賦”,成語有“輕徭薄賦”,徭,徭役。即減輕徭役,降低賦稅。
除賦稅之外,還有“貢”,即向朝廷進獻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成語有“納貢稱臣”,意即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