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細心的父母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往往喜歡重復做同一件事,如看同一部動畫片,聽同一個故事,玩同一個玩具……心理學家稱此為“常同行為”。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這種反復練習對兒童來說是智力體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只有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和體會新的東西,可以說,每一次重復對孩子來說都是觸摸驚喜,收獲新鮮的過程。重復是他們的學習方式,也是他們獲得心理能量的基礎,他們在重復中習得知識技能,發(fā)展心智,也在重復中體驗樂趣,了解自己并獲得安全感。作為家長,應當學會欣賞孩子的重復,給孩子重復的自由,并善于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在重復中學習、鍛煉,不斷成長。
做孩子“重復旅程”的導游
(沈女士,36歲,某銀行職員)
孩子常喜歡重復做一件事,我女兒貝西也不例外??扇绻阕⒁庥^察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重復的目的不是熟練,而是體驗;重復的樂趣不在結果,而在過程。有專家說:“重復是孩子們快樂的心靈旅程,家長是這個旅程的導游?!蔽蚁爰热皇恰皩в巍?,那么就既要尊重孩子這個“游客”的興趣,又要善于挖掘有益的“旅游資源”,讓孩子在“快樂旅行”中獲得更多的體驗。為此,我用心琢磨怎么讓孩子在重復中豐富知識,培養(yǎng)興趣,鍛煉能力。
在女兒對某件事發(fā)生興趣、重復練習的初期,我一般盡量不去打擾她,任其自己去嘗試、體驗、探索。比如,貝西兩歲多時,有段時間喜歡上了“給娃娃喝奶”這個簡單的游戲,不厭其煩地擺弄小勺子、小杯子、小碗,煞有介事地給她的洋娃娃沖奶、喂奶,還模仿大人的口氣:“乖哦,娃娃不哭哦,喝奶睡覺哦。”每次都十分認真,十分投入。開始我沒去管她,由她自己玩,一段時間后,我開始引導她變假為真,在生活當中付諸實踐。貝西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要沖奶粉給她喝,既然她那么熱衷給娃娃喂奶,我就把舀奶粉的工作交由她來做。果然,貝西很喜歡這個工作,做的時候特別快樂。每加完一勺都會看看我,等著我說“再加一勺”,然后她就會很高興地再舀一勺,直到加夠6勺。這時候,我會對貝西說:“加夠了,寶貝,明天媽媽還會讓你加奶粉?!必愇鲿茏杂X地把勺子放下。然后,我再示范給她看,要加多少水來沖奶粉,不過這道工序我先不讓她做,因為怕開水燙著她。貝西每天都不會忘記舀奶粉這個“重任”,做得很認真。你別小看舀奶粉這個小小的工作,孩子可以得到好多方面的鍛煉,比如熟悉數(shù)的概念,邊加邊數(shù);鍛煉手部的精細動作,每次倒的時候都要拿穩(wěn)勺子,對準杯子,才能不撒出來;學會等待,每次舀完之后,我都會說“今天的加夠了,明天媽媽還會讓你加”這句話,給孩子灌輸了等待的意識。同時,因為我信守諾言,每天都堅持和孩子一起完成這個任務,無意間增加了孩子對我的信任感。最后一點好處,孩子從中獲得了成就感。貝西每次都會很快把自己沖的奶喝完。
除了在重復練習中引導孩子鍛煉動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我還在她的“常同行為”中挖掘興趣點,培養(yǎng)她的學習能力。比如,貝西起初愛上涂鴉時,有段時間只畫圓圈,在畫畫班老師讓練習點、線,她都不理,只管畫她的大大小小的圓圈。我沒干涉她,也沒指導她,任由她畫圓。那段時間,正好是孩子外公在帶她,多少有點學問的外公有點沉不住氣了,跟我嘮叨:“你也不教教孩子,整天亂涂圓圈,能畫出什么名堂來?”我對父親說:“你別著急,你沒發(fā)現(xiàn)貝西畫圓圈有進步嗎?剛開始畫的線條歪歪扭扭像麻繩,幾乎畫不圓,你看她現(xiàn)在畫出的弧線多漂亮,畫的圓圈也有模有樣,她的重復其實就是學習呀!”在貝西畫了一段時間圓圈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指點她,比如引導她去聯(lián)想:“蘋果、太陽、足球是圓形的,告訴媽媽,還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其實比大人預料的要強,貝西回答得很生動:“爺爺?shù)哪X袋是圓的,哥哥玩的飛盤是圓的,爸爸的汽車輪子是圓的,媽媽轉的呼啦圈是圓的,金魚的兩個燈泡眼是圓的……”我進一步激發(fā)她的想象力:“貝西畫的這個大圓圈像什么呀?”“這個是籃球娃娃。”貝西得意地說?!翱苫@球娃娃怎么沒眼睛和鼻子呢?”貝西便按自己的想象給“籃球娃娃”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斑@些小圓圈像什么呢?”我再問。“葡萄?!必愇鞔舐暩嬖V我?!芭叮咸蜒?,仔細想想你平時吃的葡萄是不是一串一串的?”貝西歪著腦袋想了想,然后把那些小圓圈都連成一串一串的,還真有一點葡萄的感覺。女兒就這樣在重復中不斷長進,她的一幅畫還在少年宮組織的比賽中獲了獎,畫的名字叫《天氣預報:今天下羊》。各種姿態(tài)和表情的羊從天而降,卡在樹枝上的俏皮有趣,平安著地的平靜安詳,四腳朝天的則齜牙咧嘴……這幅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讓人忍俊不禁,評委的評語是:“很有創(chuàng)意,思維與眾不同,表現(xiàn)力強,敢想敢畫,非常好!”
我想,如果我沒耐心觀察孩子的重復,如果我不合適宜地干涉孩子的重復,孩子可能就不會有今天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
孩子重復不是錯
(何女士,30歲,某飾品店營業(yè)員)
我兒子習習喜歡“重復”,曾經讓我很頭疼,比如晚上給他講“床頭故事”,很長時間他只聽《小兔子乖乖》,聽了不知多少遍,到后來他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誦了,還是不厭其煩地要求我講。我有點煩,特別是感覺疲憊或情緒不佳時,我就想應付一下,隨便講講??刹恍?,兒子聽得很認真,講漏一個字他就會大聲喊:“不對!不對!”我還好說,多少有點耐性,習習爸就受不了了:“求求你別再講這個了好不好?再講我都要變成弱智了?!笨蓻]辦法呀,兒子就要聽這個,我也多次試圖給他換個新故事,每次都說出一長串富有誘惑力的名字,如《小刺猬變皮球》《小熊請客》《豬八戒吃西瓜》等,可兒子根本不為所動,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嚷嚷:“不要!不要!”習習爸不止一次很疑惑地跟我說,兒子不會智力有問題吧,就這么一個幼稚故事翻來覆去地聽。
不僅聽故事是這樣,習習說話也喜歡重復,有時候一句話可以重復若干遍。比如他要吃香蕉,已經拿給他吃了,可他還是一直說:“我要吃香蕉。”其實他根本不是要吃香蕉,就是喜歡重復說這句話。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出門,坐在車里他又開始重復一句話:“前面有輛車。”說了不下十遍,直到聽我說了句“今天有霧”,他才改口,一遍又一遍學舌:“今天有霧?!彼秩虩o可忍,呵斥他:“你講多少遍,煩不煩!”過后偷偷跟我說:“兒子是不是受了他姥爺家鸚鵡的影響,鸚鵡學舌就這個樣?!?/p>
4歲那年,有段時間習習又對自己脫衣服特別熱衷,脫下再穿上,穿好了再脫,固執(zhí)地不停重復。我開始覺得這個很好,可以鍛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很快我就感覺到麻煩了,他經常晚上睡覺前反復穿了脫,脫了穿,而且每次都要我?guī)退?,然后再自己脫,似乎就對脫衣服感興趣。當時正值冬天,我怕他著涼,便設法阻止他,可他老是以哭鬧抗議,有一天他爸忍無可忍給了他兩巴掌,他干脆躺到地上撒潑胡鬧。
我和丈夫都有些擔心,兒子是不是有啥毛病?第二天我們就帶他到醫(yī)院檢查,還找到兒童心理專家咨詢,結果兒子正常得很,什么事都沒有。專家說,小孩子喜歡重復是普遍現(xiàn)象,孩子其實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每一次重復他都在學習新的東西。拿我們大人來說,學習新的東西或者比較難的東西不也需要不斷重復嗎?所謂“溫故而知新”。那么心智尚處在發(fā)育之中的孩子就更需要重復了。家長對孩子的重復要有耐心,要給予足夠的理解和保護,粗暴呵斥或者橫加干涉,會阻礙孩子的心智成長!
專家的話讓我們茅塞頓開,原來孩子的重復不是問題,問題在我們。我便開始細心觀察和研究兒子的重復行為。我家的廚房門是推拉門,以前習習老是喜歡去推拉,因為怕不安全,我不止一次地制止他。后來他再去推拉廚房的門我就不再干涉,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把門推得搖搖晃晃,時不時地還差點夾住手,可推拉的次數(shù)多了就掌握了要領,用力均勻,推拉平穩(wěn)。原來孩子在重復中真的能耐見長。后來我去廚房忙乎時,經常有意讓兒子幫忙:“習習,幫媽媽把廚房門拉開!”兒子跑得可快了,每次完成任務后都充滿喜悅,很有成就感的樣子。專家說孩子重復地做一件事,很多時候是他對那件事很感興趣,家長應適當引導。孩子在重復做某件事的過程中,會提高動手能力,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孩子來說,重復不是錯,而是嘗試和體驗。
孩子在重復中獲得安全感
(劉教授,50歲,兒童心理學專家)
幼兒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fā)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因此需要多次重復,我們把這種重復稱為“常同行為”。孩子的這種喜歡“再來一次”的重復,除了前文提到的是嘗試,是學習,是認識外部世界,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就是,孩子在重復中體驗自己的力量,獲得安全感。在當今的核心家庭中,孩子常常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小皇帝,而爸爸媽媽則心甘情愿地“俯首稱臣”。然而,不要以為孩子在家里時?!胺Q王稱霸”就會感到自己的強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全能”的父母面前,他們常常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或身外的物質世界而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重復能讓孩子感受到力量和獨立,因為如果孩子能夠重復進行一種活動的時候,往往是他能夠自主控制、自由選擇的時候,比如孩子熟練地往瓶子里裝豆子或把豆子從瓶子里倒出來,熟練地拆裝玩具,就是孩子的自主控制;當他指示媽媽給他放某一首歌或某一個動畫片時,他則擁有了選擇的自由;當孩子體驗熟悉的場景,比如溫習同一個睡前故事,反復做同一個游戲的時候,孩子通常能夠控制局面,并獲得一種力量,進而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那么,家長了解了這一點,就要注意“重復”不僅僅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親子交流的最佳方式之一。做父母的應當時時關注孩子通過“重復”向你傳遞的信息。比如,孩子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而喜歡重復,這種情形在很多家庭里都會發(fā)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著同一本書讓父母念給他聽,其實他們并不在乎書中是什么內容,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是:“請你時刻注意我,愛我!”幼兒從重復行為中獲得關注,父母也在孩子的這種重復要求中了解到孩子的內在需要,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里傳遞著孩子渴望的綿綿愛意。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孩子老重復說一句話,除了孩子通過反復模仿別人說話學習語言之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可能是孩子的想法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同和鼓勵,也可能是家長平時與孩子語言溝通比較少,孩子在語言發(fā)育上得不到滿足,所以孩子比較愛重復說話,希望可以得到語言方面更多的信息。無論是什么情況,從語言中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家長要根據(jù)孩子重復話語的前后,分析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多和孩子進行語言溝通,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想法。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用更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說到這里,我想起我一個朋友的孩子,這個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奶奶說一口難懂的方言,因為擔心教不好孫子,就很少跟孫子講話。孩子3歲時被接到父母身邊,媽媽就發(fā)現(xiàn)兒子愛重復說一個詞,尤其是剛學會一個新詞時,比如學了個“因為”,他動不動就“因為是我呀!”“因為是小狗呀!”“因為在家里呀!”“因為”個沒完。朋友夫婦倆就分析兒子重復用詞的前因后果,覺得是孩子以往跟著奶奶時缺少語言交流,現(xiàn)在對學習語言有一種特別的渴望,便注意跟孩子多講話,多交流,教孩子背歌謠、講故事,當孩子的詞匯逐步豐富,變得能說會道以后,就不再總是重復一個詞了。
總之,重復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重復賦予孩子多種發(fā)展的可能性,重復也是生命賦予孩子的本能。請用耐心、細心和愛心,呵護孩子在重復中快樂成長。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