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力與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0-04-12 20:59:42鄭海吶楊義芹
        關鍵詞:力量民族精神

        鄭海吶 楊義芹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①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 24/content_6938568_3.htm.,文化作為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力是文化活動的引擎,它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活動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盡管中華民族在輝煌中曾有過風雨坎坷,但總有一種信念和力量激勵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拼搏進取。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傳承,正是基于這種文化力的支撐。因此,文化力與民族精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文化力的內涵

        眾所周知,按照自然科學揭示的萬有引力定律,在自然物質世界,萬物之間存在著引力場。同樣,在人文物質世界,萬物自身也存在著內在的力量,不同物之間存在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為人文物質世界重要部分的文化也蘊涵著巨大的力。這種“力”并不同于物理學的“力”,因而,人們更形象地將文化之力稱之為“軟實力”。從本質上說,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身的。文化力這種軟實力,逐漸為世界各國所認識、所重視。在國際上,20世紀 80年代初,日本學者名和太郎在探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時,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概念,但對文化力的定義并未作嚴密的界定。它的理論意義在于提出了文化力概念,并從文化產業(yè)的領域佐證了文化力的作用。美國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院長萊斯特·瑟羅在《對撞:行將到來的日本、歐洲、美國經濟戰(zhàn)》一書中,著重分析了美國市場經濟、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日本市場經濟的不同文化背景問題。

        20世紀 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S·奈(Josph S.Nye)在評定國家發(fā)展實力時,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闡述了國家實力的概念,提出一個國家的實力由“軟實力”(softpower)和“硬實力”(hardpower)兩部分組成的觀點。他認為“軟實力”與“硬實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都是為了控制他人的行為以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并且從根本上說,軟實力的作用應該是大于硬實力。這種觀點代表了當今世界的一種國家發(fā)展觀點:通過強化軟實力實現(xiàn)國家強大。他提出“軟實力”包括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機構體制的運行力量,因此,其理論意義在于把文化力視為國家實力的一部分。在塞繆爾·亨廷頓與勞倫斯·哈里森主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書當中,把文化力的建設問題提升為一個影響人類進步的普遍問題,在該書的前言中,塞繆爾·亨廷頓通過對加納和韓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比較研究,非常明確地強調了文化的作用。當前,在各種關于文化的冗長辯解中,社會學的觀點最具解釋力。從埃米爾·迪爾凱姆到塔爾科特·帕森斯所形成的社會學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認為“文化的運作將個人維系在一起,并使一個社會得以整合”①[美]約翰·R·霍爾、瑪麗·喬·尼茲:《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 43頁。。這一理論意味著文化是一種控制個體以使其符合社會利益的系統(tǒng),文化被視作一種主動介入社會行動的“力”。在我國,被稱為“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賈春峰,1993年提出了“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他的“文化力”的理論構想是建立在對現(xiàn)代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之關系基礎上的,尤其對具體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所包含、滲透、滲入的社會文化進行了有力的揭示與說明,充分意識到文化在現(xiàn)代國家、社會、民族持續(xù)發(fā)展階段上的中心地位,將之視為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②賈春峰:《加強市場經濟發(fā)展中“文化力”的研究》,《黨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 19期。。從此,中國學界拉開了文化力研究的序幕,隨后出現(xiàn)了文化力、文化國力和教育文化力等許多專題研究成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力?本文比較贊同“文化力并非簡單的文化現(xiàn)象,而是由文化現(xiàn)象釀成文化思潮而產生的推動社會發(fā)展或阻礙社會發(fā)展的人的精神力量,包括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意識等因素,是人類社會化以后在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主觀意識的合力?!雹弁跬?《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化思潮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 11頁。文化力是文化力量的簡稱,它既可以理解為某種文化內蘊著的力量,也可以理解為文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力,在完整意義上,它應當被理解為以上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因為文化之所以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力,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具有這樣的力量。文化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它能對人的行為發(fā)揮有效的影響,從而干預、引導、調節(jié)著人的行為,可以說,每一種文化都有著自身特殊的力,每一種民族的文化體系,都有著自身獨到的文化力。在人類的文化設計中,哲學與科學是理性與真理的力量;道德與倫理是情感與德性的力量;而文學與藝術則是美的力量。這種文化力,一方面調節(jié)、干預著人的行為,使之與整個文化價值體系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培育、激發(fā)人內在的文化能量,使之得到合理地釋放,從而形成文化的合力。如果說自然力、經濟力、科技力是一種客觀物質的、外在的力量,文化力則是一種精神的、主體的力量。目前國內大部分學者通常重視文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力,把文化力理解為知識力、精神價值、文化設施、傳統(tǒng)文化四個方面,這是片面的。從嚴格意義上講,文化應當主要指精神文化,文化力的核心應當是某種特定的文化價值體系具有的內在力量。文化力對社會生活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而其根本是通過人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不僅能釋放人的內在能量,而且由于它培育人的內在的信念、情感、理性,因而又不斷創(chuàng)造人的能量,使人的行為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總之,文化在本質上是人的主體的力量,但當它異在于個體,或者是當個體不能自覺地感受和把握這種力量時,它又是一種客觀性的力量。很顯然,文化力作為一種力量或文化能量,是社會的一種資源。文化的發(fā)達、文化傳統(tǒng)的悠久,就在于文化力量或文化能量的巨大。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是社會的隱性或軟性資源。

        對于文化和文化力,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1940年 1月,毛澤東發(fā)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有一段話:“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他們是反對舊政治舊經濟舊文化的?!雹堋睹珴蓶|選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695頁。毛澤東講的“文化力量”其意義應當與現(xiàn)在說的文化力一樣,是同政治力、經濟力相對應的概念。鄧小平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新階段,提出了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受破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新時期黨的重要目標之一。胡錦濤強調,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fā)展教育和科學事業(yè),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這些精辟論述,把發(fā)展文化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手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發(fā)展新趨勢的新判斷和新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概括和新發(fā)展。

        二、文化力產生的學理分析

        文化為什么會產生力量?我們可以從多角度來分析。

        首先,文化力是人的本質力量。文化的本質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過程,所謂“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 118-119頁。。馬克思把文化的力量歸結為人的能力,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評黑格爾把文化的力量歸結為神秘的世界精神時指出,黑格爾以唯心主義的立場,“把對象世界歸還給人……這種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占有或對這一過程的理解,在黑格爾那里是這樣表現(xiàn)的,感性、宗教、國家權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質,因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質,而精神的真正形式是能動的精神,邏輯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歷史所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人的產品——的人性,就表現(xiàn)在它們是抽象精神的產物……”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115頁。。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的辨證思想,但是,他非常明確地把文化的力量歸結為“人的本質力量”,指出文化活動是人的自覺創(chuàng)造活動,是既“化物”又“化人”的雙重過程。人是類的存在物,人一方面能自覺地把握外部世界和自身的類,另一方面能夠作為自由自在的類存在物而實際地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人的這種文化特性不是純粹的精神運動的產物,而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我們生活在一個永恒運動著的宇宙中,一切變化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力的推動。然而“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67頁。,拋開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而談“力”會滑入唯心主義的窠臼?!傲Α钡漠a生和發(fā)揮作用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進行的,它是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之力和人的主觀能動之力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前者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包括“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67頁。。后者是人類自身能動地、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肉體組織”和自然力來達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人的生存和生活之力。所以人力就是在改造自然和生產方式中顯示人之為人的本質力量。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但歸根結底,現(xiàn)實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這就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確立了文化活動——即今天我們稱之為文化力——是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的文化本質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首先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人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世界,“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96頁。,同時又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主觀世界,豐富和發(fā)展自身,在創(chuàng)造人化自然的自我否定中揚棄客體的原始性和主體的片而性,確證和發(fā)展主體的文化力量,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和新的人,從而實現(xiàn)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

        其次,意識能動性是產生“力”的根源。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是自覺的、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它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意識的能動性不限于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的、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于以這些觀念的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存在”著的模型、藍圖實現(xiàn)出來,變?yōu)榭陀^現(xiàn)實,在自然界打上人類“意志的印記”,這就是列寧所說的“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⑥《列寧全集》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頁。、“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⑦《列寧全集》第5卷,第182頁。。思想文化能夠產生力量,就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xiàn)?!傲Α贝嬖谟谝庾R之中,意識表現(xiàn)為各種形式,意識受文化因素決定,而意識的諸種形態(tài)就表現(xiàn)為文化的各種形式。那么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意識是如何表現(xiàn)出“力”的呢?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論述了文化對個體意識的決定作用:“人類行為是兩種獨立的、本質不同的要素的復合物:機體的要素和文化的要素。因此,人類行為既受文化因素的制約,也受到生物機制本身的影響。”①[美]懷特著:《文化科學》,曹錦清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38-140頁。在這兩個方面中,文化可能處于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每個人都降生于先他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中。當他一來到世界,文化就統(tǒng)治了他?!雹赱美]懷特著:《文化科學》,曹錦清等譯,第 158-159頁。

        第三,文化的特性也是產生“力”的原因。從字面上看,“文化”即是由“文”而“化”,通過“文”的過程,使人發(fā)生變化,從而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在這里,“文化”即是一個名詞,又是一個動詞。“化”既是一種狀態(tài),又是一個過程,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從里到外變成一個完全的人。文化之所以能夠產生力量,這是由文化的特征所決定的。有學者提出了對于文化進行動詞化的理解,荷蘭著名哲學家 C.A.馮·皮爾森在《文化戰(zhàn)略》一書中提出,文化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他認為文化戰(zhàn)略的變遷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神化的(或原始的)階段;第二,本體論的 (或科學和技術的)階段;第三,功能的階段③[荷蘭]C·A·馮·皮爾森:《文化戰(zhàn)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 6-7頁。。他特別強調文化的實踐的和工具的特征。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文化具有創(chuàng)造性。文化本身即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成果,凝結了人類對客觀事物內在本質規(guī)律的深層次把握,印證了人類巨大的主體創(chuàng)造能力?!白铛磕_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178頁。文化所蘊含的科學性、真理性和知識張力,又是人類進一步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不斷拓展其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源泉。其二,文化具有滲透性。這種滲透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對人而言,以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使人們長期受到熏陶,進而獲得文化素質,改變個體和群體的狀況;二是滲透到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能動地促使其發(fā)生變化,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其三,文化具有整體性 (總體性)。這是由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起來的生活方式之總稱所決定的,因此,文化是整體的,是一個“型”,一種“態(tài)”,它自身就潛伏著一種勢力 (文化能量),這種勢力、能量又是一種慣力和惰力。正是以上的特性,使文化能夠產生力。

        三、文化力對民族精神培育的影響和作用

        一定的文化力對于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社會活動,恰如地球的磁場之于地球上的物質,人們在共同的文化活動中既創(chuàng)造著文化力又被文化力影響著、制約著。文化力是文化活動肌體的磁場,人的一切文化活動都離不開文化的牽引。文化力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條特殊的精神紐帶,它具有精神催化功能,文化力影響和制約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塑造人們的靈魂,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是文化力的核心功能。

        首先,文化力能促進民族性的形成與發(fā)展。所謂“民族性”,是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wěn)定的群體心理特征,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通常也稱“國民性”。作為民族客觀生活條件的產物和民族心理狀態(tài)的綜合體現(xiàn),它展現(xiàn)了各個民族的本根性,一覽無余地反映著民族成員的所有心理特點。民族性的形成是受一定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兑住べS卦·象傳》指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就提出了“以文教化”的思想,也就是文化對人的塑造和濡化。任何文化都具有教化的功能,文化通過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等教化社會成員,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們有效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在行為上和社會保持一致,成為一個健全的充分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先進文化是反映社會發(fā)展實際,不斷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指導人民遵循這一規(guī)律去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力、社會制度與文化形態(tài)的文化。因此,先進文化能對廣大人民群眾產生感染和形成召喚,能夠孕育人們強烈的自尊、自信和自強的文化心態(tài)。在古代中國,儒家以德性修養(yǎng)與道德教化為核心的教化思想,道家自然主義的教化思想,法家法制主義的教化思想,都是試圖通過道德、法律等文化因素來培養(yǎng)和塑造符合社會秩序要求的民眾。在西方國家,許多學者都提出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思想。英國文化功能派強調文化對人的行為的指導和滿足人的需要。而美國人類學家則從文化模式方面強調文化的精神價值,關注文化對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響和塑造。對人的教化是所有文化的功能與職責,是文化力的表現(xiàn)。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整合力量和教化力量,對該社會的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文化對人的個體和整體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決定作用。民族性集中反映著文化的特征,而個體的人格則在更具體的層次上反射出文化內涵的光輝。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化,映射在民族性格和個體人格上的東西是不同的。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深刻影響著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中國人的恭謙忍讓,俄羅斯人的豪爽,美國人的敢想敢干,英國人的莊重,法國人的浪漫,等等,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其次,文化力對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fā)展過程中孕育而成的,民族文化是它形成的基礎,沒有民族文化就沒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與意義,是各個民族依據(jù)自身所處的生存條件,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中逐步認識與積聚起來的。馬克思說:“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第68頁。人們在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中,借助文化力不斷進行自我選擇以及吸納外來文化,逐漸發(fā)現(xiàn)和確證合乎本民族生存發(fā)展需要的文化價值與意義,世代延續(xù)而形成貫徹一致的文化精神,也就塑造起具有民族感召力與提升力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主要是由“文”而“化”出來的。黑格爾在考察民族精神的發(fā)展變化時曾指出,由于民族是處在變化發(fā)展之中,好像一個人從青年、壯年到老年,到一定時刻甚至還有死亡。因此民族精神必須采取某種新東西才有活力。這種新東西必須比它自身更高級、博大,于是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民族精神。但是這種新的東西能夠從哪里發(fā)生呢?這個新的東西必須是一種比它自身較高等的、較博大的概念——對于它的原則的一種揚棄——但是這種舉動便要引起一個新的原則、一個新的民族精神了?!雹赱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56年,第116-117頁。根據(jù)這一思想,先進的文化因素能夠沖擊人們的舊思想、舊觀念、舊理論、舊習慣,促進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道德、新習慣和新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產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創(chuàng)新,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支撐。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維系中華民族源遠流長、長盛不衰的精神紐帶。正如研究者在談到文化所能產生的思想作用時說:“一個人的思想風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認識水平、智慧程度、創(chuàng)新能力,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脊梁,一個社會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個國家的文化程度和進取精神,一個時代的變革力量、開拓勇氣、知識積儲和道德素養(yǎng)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萬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來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與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與賜予?!雹郯?《關于民族化與全球化——文化的一個時代命題》,《人民日報》2002年7月 7日??梢钥闯?文化力對民族成員的思想和精神具有極強的塑造作用。這種塑造作用,按照英國社會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說法,在于“指示給他看其所能奮斗追求的目標”④[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 91頁。。這實際上也揭示了文化對整個民族在思想和精神發(fā)展方面所能產生的指示和促動作用。文化力在精神與價值的層次不僅整合人類的各種活動方式與活動結果,而且也統(tǒng)領民族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和未來。它不但造就民族的文明與進步,而且也造就民族的經世觀、倫理觀、價值觀,造就立國、立民、立人之精神。

        再次,文化力促進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凝聚力,是指特定的民族的思想認同力量,是該民族文化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使該民族集合人心的思想紐帶,也是該民族思想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文化是形成社會的共同心理和精神信仰的母體,它使一個社會群體的人們在同一類型或同一模式的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教化和培養(yǎng),從而以相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習俗、行為方式聚集起來,使群體因此而形成一種向心的、抗異的力量。這種力量甚至可以導致群體與其擁有的文化共存亡。正因為如此,有人稱文化是一種“粘合劑”。它不僅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傳統(tǒng)、共同心理素質和共同語言的人群聯(lián)結在一個民族統(tǒng)一體中,而且將國內不同經濟生活、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語言的各個民族聯(lián)結成一體。同時,文化作為全社會參與的整體性活動,追求社會整體的完善,追求所有人的人性和諧完美,這就需要有一個最高價值觀念來規(guī)范、引導它的發(fā)展。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只有靠文化力的支撐和牽引,才能真正凝聚起來、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活躍起來。文化可以依附于語言和其他文化載體,超越時空和個別人的心理,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生活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作用,使他們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心”、一樣的“情”,為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善惡觀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為他們認識、分析、處理問題提供大致相同的標尺,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在文化的熏陶、培育下,整個社會的思維習慣、情感表達、價值追求會逐漸趨同,形成社會共同心理素質。社會共同心理素質又會促進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發(fā)展,由此產生出民族的凝聚力。從中華民族過去幾千年發(fā)展的歷史長河看,國內各民族雖迭經戰(zhàn)亂離散,卻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最終形成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比擬的高度統(tǒng)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國家統(tǒng)一的理念已深深融化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最后,文化力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指引民族精神的前進。文化在履行自己的功能的過程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導向性。每一種文化,都對人的行為從而也對人的行為對象實施價值上的導向?!叭伺c其他動物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在于,他可以超越給定的必然性和自然性王國,在人為的符號化的生活世界中創(chuàng)造非自然的價值。而支撐人的這種文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因素便是文化所特有的價值導向功能?!雹僖驴∏?《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61-62頁。任何社會形態(tài)的文化,本質上都不只是對現(xiàn)行社會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著對現(xiàn)行社會的評價與批判,它不僅包含著這個社會“是什么”的價值支撐,而且也蘊含著這個社會“應如何”的價值觀念。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顯示,當一種舊的制度、舊的體制無法進一步運轉下去的時候,文化力量對新的制度、新的體制的建立的先導或前導作用十分明顯。蘊藏在新制度、新體制中的無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為批判、否定和超越舊制度、舊體制提供銳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種新的價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價值世界為藍圖,給人們以理想、信念的支撐,激勵人們努力尋求和開辟實現(xiàn)新制度、新體制的辦法和途徑,進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體制,并逐步將新的制度、新的體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制度化、規(guī)范化。任何先進文化本質上所體現(xiàn)的就是關于現(xiàn)實“應如何”的價值觀念,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在行為實踐層面,也無論是在社會心理層面還是在社會意識層面,它都對全民族的價值取向產生巨大的導向作用。從社會價值觀演變的過程來看,每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的產生,事實上就已經由支撐它的先進文化規(guī)定了方向。先進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不僅是建立各種社會先進制度的價值源泉,也是構建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價值體系的根本尺度。由于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民族精神隨著價值觀的變革而向前發(fā)展。

        猜你喜歡
        力量民族精神
        我們的民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麥嘜力量 (一)
        孤獨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国产亚洲2021成人乱码| 厕所极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臀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 试看男女炮交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av偷偷| 久久精品女人av一区二区| 少妇仑乱a毛片| 成人a在线观看| 狼人综合干伊人网在线观看| 洲色熟女图激情另类图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1024| 亚洲大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天堂网av在线免费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日本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做受120秒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日韩人妻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新娘高清在线观看| 97一期涩涩97片久久久久久久|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不卡网站| 亚洲女同同性一区二区|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