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困境的深層次透析

        2010-04-07 17:21:29陳軍強
        關鍵詞:價值觀念人文價值

        陳軍強

        (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組織部,浙江寧波315012)

        對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困境的深層次透析

        陳軍強

        (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組織部,浙江寧波315012)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教育社會化趨勢不相適應,在自身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受教育者對其普遍逆反,被邊緣化傾向嚴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困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困境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導致對生活世界的遮蔽;二是社會價值觀念一元要求與個人多樣化價值取向的矛盾致使思想教育缺乏社會向心力;三是科技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擠壓使其存在成為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困境;透析

        現在,無論是在社會中,還是在人們的心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生存空間逐漸在萎縮。出于對泛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被虛化。以經濟為中心和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務實和世俗化傾向客觀上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被邊緣化,甚至被消解的危險,它直接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裝飾,待群體性事件爆發(fā)時,許多人才反思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無力,表現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較高期待與其實際能力和效果的反差的失望;待社會穩(wěn)定矛盾隱化時,又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純粹多余,繼續(xù)生存的權利遭到質疑。如何改變思想政治教育這種舉步維艱的現狀,是當前理論界研究中的一個難點。如果不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困境的背景因素做深入的理性分析,就很難從根本上扭轉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被消解的現實局面。因此,查找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頓的現實因素,澄清一些理論認識上的誤區(qū),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需要加強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一方面需要對社會轉型自覺,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進行歸因性反思、批判和超越。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變革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首先需要反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并依此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內在趨勢。

        一、政治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導致對生活世界的遮蔽

        從本源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出現的。在人類之初,“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保?]也就是說,思想和道德教育是以風俗習慣形式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融為一體的。制度化教育產生以后,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從生活世界中分離出來,獨立起來,人們把它作為社會的一種客體并不斷強化其工具性價值。在階級社會里,思想政治教育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政治性。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揭示的:“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98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促進受教育者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認同,逐步培養(yǎng)其明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原則性及政治敏感性等,亦即現代社會公民所必須具備的政治素養(yǎng)。但是,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在目標定位、內容體系上過于強調這種政治功能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概言之,就是用統(tǒng)一的教育內容要求、整齊劃一的評定標準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同樣模式的政治產品,這種產品被當作工具,用來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服務。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多渠道的信息源、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趨向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促使人們民主意識在增強,主體性在覺醒,從而使得受教育者的需求變得豐富、現實。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與目標上依然止步不前,過分強調政治性功能且忽視受教育者的多層次需要,很難在情感上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因而無法實現思想上的內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人類社會進入現代工業(yè)文明以來,變化日速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保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工具性價值,反而淡化了其滿足自身創(chuàng)造升華和人類素質發(fā)展需要的主體性價值。本來主體性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這項人類特殊實踐活動的內在價值,其工具性價值只是它的功能性體現?,F在主體性價值被淡化和忽視,就會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被動的、任人擺布的客體,其工具性價值也就成為消極被動甚至被扭曲的,逐漸脫離了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甚至與經濟建設、技術操作、經營管理、公共事務等非日常生活世界也形成了“兩張皮”。這種趨勢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和信息化時代到來之時,由于社會普遍重視科技理性和輕視人文精神而進一步得到了加強,更加突出了其科技工具理性,遠離了作為意義和價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

        自從20世紀初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以后,“生活世界”及其有關問題便成為現當代哲學家關注的焦點,回歸“生活世界”也成為當代哲學的主題和主導性思維方式。生活世界是一個包含社會生活和個人日常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世界,是一個包含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體現豐富人性的世界。正如胡塞爾所說的,它是“惟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并能經驗到的世界?!保?]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恰恰就在于對生活世界的遮蔽,表現為它對個人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對豐富人性的漠視和淡忘,并企圖把人塑造成為只有政治需要的單面人。

        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具有政治功能,問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做法,就是在懸擱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正當性的情況下,對一些非政治意義和范圍的日常生活進行政治化處理,實質上是取消了日常生活存在的合理性,這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之間嚴重的緊張關系和分離狀態(tài),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無根的存在”[4]。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的遮蔽、與生活世界的疏離,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脫離人的現實生活的抽象理論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來是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和準則,是生活意義和價值的設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源于對人們生活經驗的概括、抽象與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應體現在生活中。可思想政治教育逐漸遺忘了它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體系逐漸成為一個自我演繹的政治邏輯王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基礎被懸空。

        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的遮蔽,還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性豐富性客觀存在的漠視和遺忘。人性的豐富性意味著人的需要的多樣性:生理需要、物質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社會越發(fā)展和進步,人的需要越豐富,人性就越豐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需要取代人性的一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傾向使其以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思想、知識、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道德標準和日常生活行為,以此達到一致性和同一性,把人規(guī)約在有利于社會政治秩序的范圍內。人的思維、思想問題,觀念問題,甚至日常語言、服飾、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成為某種政治解釋的敏感問題。

        應當承認,人類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政治存在,但是政治對人的生活的影響、對人的存在的影響是有條件的、有節(jié)制的。現代社會運行“常態(tài)”條件下,人們對政治的關注度比起“非常態(tài)”社會運行背景下自然要淡化得多,人為強化政治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受到人們的冷遇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促進受教育者的政治認知和思想品質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社會價值主要在于培養(yǎng)政治情感、傳播政治意識、引導政治行為、和諧政治關系;其個體價值主要在于引導政治方向、激發(fā)精神動力,塑造個體人格、調控品德行為。無論從社會價值還是從個體價值的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門關注人成長的科學,是給人提供精神關懷,引導和幫助人們努力實現各種精神文化需要的主體性很強的教育實踐活動。因此,要從生活世界的視域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消解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疏離感和逆反情緒,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二、價值因素: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選擇產生矛盾

        作為價值哲學的基本范疇,價值是指人自己的對象性活動及其產物對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如果某些活動及其產物對人有意義,能表現出一定效用性,人們就會對其做出肯定的價值判斷。反之,則會做出否定的判斷。但是,由于人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性,而社會既是由人構成,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本體存在,因此,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僅僅局限于個體范圍,同時也會站在整個社會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價值問題便分化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由于個人價值表現為個體需求的滿足和個體存在意義的展現,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而社會價值表現為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即社會需求的滿足和對社會進步的促進。

        馬克思指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保?]118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發(fā)展也就是人類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不斷實現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中,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總是交織在一起,而且在這兩者之間常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一般說來,社會價值具有整體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它是從全社會和社會全體成員長遠利益的角度和立場來選擇確定價值目標,其價值判斷標準不在于是否滿足個別社會成員的暫時需要,而是能滿足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長遠需要和是否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而個人價值具有個體性和現時性的特點,它是社會個體從自身的角度和立場來選擇確定價值目標,其價值判斷標準主要是能否滿足個人的各種切身需要和能否實際地體現自己存在的意義[5]。盡管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來說,社會價值的實現有助于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但從局部和暫時的角度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個人切身的需要之間、全體社會成員的長遠需要與社會個體的暫時需要之間并不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在價值選擇的視角和價值判斷的標準上存在差異,因而二者之間經常會產生程度不同的矛盾,出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不協調甚至相悖的現象。

        價值觀念是社會和個體文化結構中最重要和深層次的存在。與價值的劃分一樣,價值觀念按主體不同分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導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主要載體。主導社會價值觀念體系或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一定社會及社會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占支配地位的基于社會價值的觀念體系,通常為社會大多數人所認可,也可稱為“社會普遍價值觀念體系”。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理想,包括社會價值對個體成員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所謂個人價值觀念,實際是人們從其自身的社會地位、利益關系出發(fā),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從而對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一種擇優(yōu)化的認同、揚棄或者拋棄的態(tài)度和判斷。從二者關系看,個人價值觀念一般總要受到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說,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又是眾多個人價值觀念選擇的結果。

        在現代,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的矛盾呈現尖銳化狀態(tài),其矛盾特點是,社會成員價值觀念呈現復雜、多元狀態(tài),社會整體意義上的價值觀念體系一元要求與個人多樣的價值觀念選擇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本質上是社會占主導地位的一元價值觀念導向與個體的多樣化價值取向的矛盾。應當說在現階段,這一矛盾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矛盾最為突出,因為整合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的矛盾,形成社會向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主要任務。

        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承載的主導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選擇之間缺少必要張力和整合的矛盾造成的。

        實際上,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因價值選擇的視角和價值判斷的標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和沖突由隱性逐漸轉向顯性,個人價值意識逐步趨向利益化。由于價值觀念的產生與主體的需要和利益相關,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利益分化并不明顯,社會理想基本一致,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人價值觀念的矛盾是處于隱性狀態(tài)的。但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逐漸顯性化。應當說在現階段,這一矛盾較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更為具體。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因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歸結為“政治工具”,因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人的主體性增強,人們發(fā)展個性、追求個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強烈并得到人們的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尊重和重視[6]。過去,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認識,往往側重于精神層面,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看作是一種精神價值,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們的物質需要之間的關系,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少談論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質層面的價值。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社會日益呈現出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fā)展的態(tài)勢,人民根本利益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民生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因而,不僅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價值日益豐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管理價值、生態(tài)價值等物質層面的價值也引起人們的關注。不斷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質等層面的價值,是全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必然要求。

        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是,一些人由于對過去一元社會價值導向的“矯枉過正”而走向另一極端,忽視甚至排斥對社會普遍價值觀念體系的認同。他們面對從來沒有的自由選擇空間有些不能自已,有些人放棄對社會人生的理想價值追求,甚至放棄美丑、善惡的價值判斷,躲避崇高,漠視理想、拒絕原則。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在社會體制轉型、價值觀念轉換的時代,一些人在嘲弄以往的社會價值觀念過于脫離實際的同時,也嘲弄了人應有的價值觀念與精神,褻瀆了人的崇高的情操。這實質上是以一種更狹隘的個人價值觀念來抵制普遍的一般法則?;诖说乃枷胝谓逃^,由于片面強調個人需要,以至于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迎合化、中性化、低俗化等傾向,甚至會淡化、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出現某種反社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偏離整個社會大方向。與這些思潮相比,當下涌動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失為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價值原則,不僅強調人的手段意義和目的意義的高度統(tǒng)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彰顯了人的目的意義。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無疑是對個體的個性化目標的尊重與重視,這是其今后發(fā)展的趨勢。

        三、文化因素:科技文化對人文文化形成擠壓

        “科學擠壓人文”是科學主義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種戕害和侵蝕,與實證主義科學的興起有關。到了20世紀初期,實證主義科學取得了壓倒性的主流地位,實證主義科學在信奉“價值中立”的科學模式時,并不滿足于既有的成果,而是把自己所強調的實證性、邏輯性和客觀性加以推擴,把自然科學的一套研究方式和邏輯準則宣稱為一切學科所要遵循的普遍范式,以為科學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這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為了改變自己的學科地位,也努力向自然科學看齊,以求達到最大程度的“科學化”,從而產生所謂“科學擠壓人文”的現象。

        西方自近代以來發(fā)展起來的理性主義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偏重科技文化的文化形態(tài),它以精神文化結構中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兩離、科技文化形成對人文文化的強勢擠壓為特征,科學主義成為文化發(fā)展的主流價值追求。現代社會科學主義的盛行,使人們迷信科學文化而貶抑人文文化,形成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人文文化的排擠與消解態(tài)勢,使人文文化的生存成為問題。C·P·斯諾1959年所作的“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著名演講就是對這種社會導向的充分揭示。他指出:“兩極分化對于我們大家只能造成巨大損害,對我們人民,對我們社會都是如此。同時這也是實際的、智力的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的損失?!保?]

        我國教育理論界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整合的話語,緣起于人們對人文知識、人文教育邊緣化狀態(tài)的焦慮。一般認為人文教育的遮蔽、人文精神的失落是由于自近代以來,人們對科學知識、工具理性的盲目信奉及由此而引發(fā)的重科學知識、重科學知識教育,輕人文知識、輕人文知識教育,使科學知識教育占據了教育這一場域的中心位置,取得了主導地位,是科學教育的登場、在場,導致人文教育的退場、缺場,從而引起人文精神的深深失落[8]。所以,工具理性的異化、價值理性的弱化和教育的非人格化,科學教育的過度發(fā)展導致對人文教育的排斥與擠壓。

        毋庸置疑,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對立,造成一系列消極影響。馬克思曾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導致的人的“異化”現象。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受到自然、社會關系的雙重奴役,人和物、人和人之間普遍存在著異化現象。這固然是社會制度造成的,但是,從文化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社會對科技的迷信,使其在創(chuàng)造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喪失了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尺度,消解了人性的豐富性、深刻性和精神性,人成為一種物化存在,一種單向度的存在??萍嘉幕牟ⅲ蛊涑蔀楹饬恳磺写嬖谑欠窈侠淼淖罱K標準,人文文化趨向“科學”成為一種時髦,這反而使人文文化喪失自身個性,進一步加劇了自身的生存危機。正如王岳川所指出的:“在人文科學長期僵化思想壓抑中,無法尋繹到新的思想資源和入思角度催生新的思想,也無力從人文體系中產生新思維的平臺。于是以‘科學’的名義,尋找人文科學轉型的基地,成為時代的內在焦慮和要求。并進而在科學方法論中,獲得人文科學學術思想轉型的可能性。這樣,中國學術史就前所未有地出現了用自然科學方法全面而整體地進入人文研究領域的現象。”[9]

        同樣,科技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有著明顯的擠壓,表現為科技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性化影響和滲透。有學者指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一定意義上是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知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是某種固定不變的觀念和習慣,是機械的品格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通過傳授固定的規(guī)則、訓練固定的行為,把道德教育簡單地歸結為“問答式教學”或某種“道德的課程”,造成實際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理論上的巨人和行動上的矮人的反差?,F代的德性教化越來越變成道德原則的灌輸。知性思想政治教育誤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與自然科學知識性質相同的價值中立的邏輯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可避免地變成了知識灌輸的過程。

        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落實為全國上下的實踐行為和生活內容,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逐漸深入,政治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高控制釋放為自由發(fā)展的社會經濟,“政治權力的合法化基礎已不是具有烏托邦色彩的意識形態(tài)的承諾,……而是可以計量的國家經濟增長與可以感受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10],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物質財富增長的科學技術?!白鳛榈谝簧a力的科技知識通過促進經濟的發(fā)展與政治權力的緊密關系開始取代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承諾的人文知識與政治權力的緊密關系”[8]。隨之而引起的變化是:在日常生活層面,解放后30年來所盛行的高度政治化的革命理想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價值觀,因逐漸失去社會文化價值與大眾生活理想的支持而為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甚至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所取代,人們關心現實勝于關心理想,信奉物質勝過信奉精神,對精神、理想持一種冷漠甚至嘲弄的態(tài)度,由解放后的政治功利主義轉變?yōu)楝F今的經濟功利主義?!耙磺袑W術、文化都必須在經濟功能的標尺下決定存在的命運?!庇谑?,人文知識因“無為”只能退居知識體系的邊緣,科技知識的“實用性”決定其位居知識體系的中心和霸權地位,人文教育受到冷落,人文精神遭遇冷漠。

        由社會轉型而帶來的經濟功利主義思想引起工具理性的極端放大,價值理性淪陷,人文精神徹底失落。物欲橫流、精神頹廢、人格低落、道德失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普遍感受得到的社會病態(tài)現象,它引起了人們對人文精神失落的反思和追尋。一般情況下,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和人文精神的失落還在于我國人文教育的政治化傾向仍然很濃,但其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逐漸消失,不能發(fā)揮昔日強烈的話語控制作用,所以只能位居知識教育的邊緣。這是由政治權力合法性基礎的轉移所決定的,是由社會轉型所導致的價值變換而引起的。

        馬克斯·韋伯在批評現代西方社會時指出:現代西方的理性主義更多地體現了對工具理性的追求,社會生活的一切行動都是以工具理性為導向的。與此同時,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裂造成人們以工具主義態(tài)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受到諸如“學好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好處”、“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幫我解決就業(yè)”等詰問。以功利主義態(tài)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對思想政治教育期望過高,要么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屑一顧。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分裂的世界中,“有用就是真理,無用就是鬼話和謬誤。”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說得太多,拔得太高,形式主義嚴重,但落實到日常具體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上,就出現明顯落差,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遭遇尷尬。而現代社會文化發(fā)展導致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進一步分裂,加劇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矛盾。

        四、以人為本,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超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實現創(chuàng)新就應當與整個教育的追求相一致。

        以人為本應當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貫徹以人為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解放和釋放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力,就是使人獲得的正確的政治方向與人的能力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人為本,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幸福聯系起來,與人的自由聯系起來,與人的尊嚴聯系起來,與人的終極價值聯系起來,使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機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獲得生存技能的一種手段,而且還能成為提升人的需要層次、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途徑。以現代人的精神培養(yǎng)現代人,以全面發(fā)展的視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乃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保?1]以人為本能夠恰當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對人類存在的關切。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實質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當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以人文主義態(tài)度對待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的一門學問,應當蘊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充滿著對人的個性的尊重和關愛。尊重人、關注人、建設人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同時,以人為本也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產過程應當更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對象。

        轉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復雜的局面。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自覺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所應承擔的政治責任意識,更加堅定有力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多元文化中發(fā)揮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通過自己的作為影響和帶動社會文化全面健康發(fā)展,通過主導、通過作為,實現在社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應當說,貼近生活世界也是貫徹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必然歸宿,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尊重人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本來就是以人為本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本體論的層面看,需要的滿足是個體存在的基本前提;需要的多方面性首先體現在需要的多重性上。大致而言,與身心兩重向度相應,個體的需要也主要分別體現于感性的生命層面和理性的精神層面。”[12]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貼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為解決理想與現實、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社會價值觀念體系與個體價值觀念之間的緊張關系提供可能,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的文化矛盾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聯系生活,發(fā)揮對人的生活的作用,通過自己的作為,才能抵御科技文化的擠壓,贏得人心,贏得地位。

        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首先是推進“精神成人”。能否做到這一點應當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敗的一個標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應是否能夠持續(xù)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所進行的政治方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價值觀教育,甚至心理健康、道德品質教育本質上都是一種精神教育、文化價值觀教育。新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新,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確定自己的精神文化維度,并在精神教育方面發(fā)揮實質性作用。

        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應當自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F代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個開放、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中,單一的社會力量都不足以完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趨勢已經呈現。筆者直陳的思想政治教育種種困境,多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受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會化。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4]郭鳳志.德育的現代困境、歸因分析及其超越[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77-78.

        [5]吳云,李春光.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矛盾及其調適[J].理論探討,2008(2):67.

        [6]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及其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中,2010(3):4-6.

        [7]C·P·斯諾.兩種文化[M].紀樹立,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

        [8]吳全華.人文教育失落的緣由再探[J].教育參考,2002(9):35-37.

        [9]王岳川.文藝方法論與本體論研究在中國[J].廣東社會科學,2003(2):125.

        [10]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第3卷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11]康寧.教育理念的反思與建設[J].教育研究,2003(6):12-13.

        [12]楊國榮.倫理與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張文光]

        A Deep Dialysis of Modern Dilemm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Jun-qia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t fit in the social trend of modern education,because there are a good many problems in i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As a resul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re generally antagonistic and marginalized severely and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weakened by modern dilemma.Though many factors caused the dilemma,they mainly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3 categories:pan-politic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ds to a shield over the lif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fied requirements of social values and the individual diversity results in a lack of social cohes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and,the extrus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cul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e narrows its living spa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dilemma;dialysis

        G 41

        A

        1004-1710(2010)06-0113-06

        2010-04-13

        陳軍強(1977-),男,浙江象山人,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價值觀念人文價值
        大眾傳媒對高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價值觀念塑造的作用機制研究
        傳播與版權(2025年4期)2025-03-05 00:00:00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新時代價值觀念沖突與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研究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一粒米的價值
        淺談高雅藝術對大學生的重要影響
        “給”的價值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文化流動視域下的城市價值觀念創(chuàng)新:以“深圳十大觀念”的生成為例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狠狠狠狠狠综合视频|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年女人18毛片观看|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av在线男人的免费天堂|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日本熟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91热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av| 丰满少妇被猛进去高潮|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国码无码| 熟女不卡精品久久av| 丰满人妻被两个按摩师|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日韩不卡无码三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射综合网天天插天天干|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77|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av中文字幕潮喷人妻系列| 福利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