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芳
(1.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河南 鄭州 450052;2.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內科河南 開封 475000)
開封地區(qū)68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肝活檢病理分析
吳春芳1,2
(1.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河南 鄭州 450052;2.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內科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組織病理特征,以指導診斷與治療。方法:對開封地區(qū)68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肝穿刺活檢,同時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TBil、ALT、AST。結果:68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G0-136例(52.9%);G228例(41.2%);G3-44例(5.9%);G0S0、GO-1S0-1、G2-4S2-4分別為 2例、16例、和 50例,分別占2.94%、23.52%、58.82%;未發(fā)現有肝硬化改變者。HBV-DNA不同滴度組其肝炎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組炎癥活動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40歲年齡組與其他組比較其纖維化程度較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絕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約>50%的患者炎癥和纖維化程度明顯而需要治療,炎癥活動度及纖維化程度與血清病毒水平無顯著相關性。
HBV;血清學檢查;病理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而臨床ALT持續(xù)正常在臨床較常見,是否需要及時抗病毒治療一直是臨床醫(yī)師疑惑的問題,因此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肝臟穿刺病理學檢查對正確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國內學者[1-5]對部分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了肝臟穿刺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發(fā)現臨床無癥狀、肝功能酶學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有約30%~50%有炎癥活動和不同程度纖維化,需要給予必要的抗病毒治療和保肝治療。
68例患者均為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男 41例,女37例,年齡15~54歲,平均(28.76±9.92)歲,發(fā)現乙肝病毒陽性年限0~20 a,平均(7±5.72)a。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診斷標準符合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會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6]
除肝穿刺活檢,同時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 TBil、ALT、AST(ALT 正常值 0~40u/L,AST正常值0~40u/L)乙肝病毒血清學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HBV-DNA定量檢測全自動熒光定量PCR檢測儀測定。試劑盒為廣州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熒光定量PCR試劑(HBVDNA正常上限值<1×103copies/ml)。
全部病例均無肝穿刺禁忌癥,行B超定位,采用快速穿刺套針,病理長度>1.5cm。內部結構組織至少包含3個完整的匯管區(qū)。病理標本采用體積分數為10%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常規(guī)制片,HE、Masson雙染色法。光學顯微鏡多視野觀察。病理學診斷標本參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中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級,分期標準。按炎癥(G0-G4),纖維化(S1-S4)劃分,術中未見異常。并有指定的一位病理醫(yī)師最后審核診斷。
表1 慢性HBV攜帶者肝組織炎癥分級及纖維化分
表2 血清HBV-DNA≥105與HBV-DNA<105組肝組織炎癥分級及纖維化分期比較(n,%)
表3 不同年齡組肝組織炎癥分級及纖維化分期比較(n,%)
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肝臟病理改變除與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病程及血清及肝組織中病毒高水平等因素有關,還與年齡有關,年齡>40歲者,纖維化程度明顯升高。因此,對于這部分患者,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存在著顯著肝組織學改變,結合病毒載量高低,e抗原狀態(tài),這部分患者更應該考慮抗病毒治療。
本組資料顯示,絕大部分血清 ALT正常,且HBV-DNA陽性感染者處于免疫耐受期。本組絕大多數HBV感染者的肝臟病理表現為輕微損害,炎癥程度輕,且絕大多數沒有纖維化或僅有輕度纖維化,這些特點符合免疫耐受期的病理特征,說明在我國大部分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確處于免疫耐受期,但也有少數感染者肝纖維化較重,即以往認為持續(xù)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是預后較好的一種肝病狀態(tài),近年來通過進行肝臟病理檢查發(fā)現,大多數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狀態(tài),甚至纖維化[7-8],因此,至少這些感染者都表現為ALT正常,但實際的內涵相當復雜。肝纖維化發(fā)生的基礎是由于肝臟存在炎癥,組織發(fā)生修復反應時細胞外基質合成、降解與沉積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過程,而肝損傷的創(chuàng)傷愈合反應、肝臟的反復炎癥,反復修復,最終導致肝纖維化。本研究提示,盡管血清ALT正常,但肝臟損傷卻可能在隱匿中進展,并不是所有的臨床判斷為免疫耐受期患者對HBV均表現為完全免疫耐受,通過肝組織病理檢查發(fā)現,ALT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應肝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進行肝臟病理學檢查,以便正確的判斷病情,并指導抗病毒治療。
[1]魏倪,楊棟,楊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肝組織學特點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15(5):330-333.
[2]范慧敏,楊湛,張春蘭,等.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肝臟病理學特點[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15(5):334-337.
[3]桂紅蓮,謝青,王暉,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持續(xù)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臟組織學改變[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15(12):881-885.
[4]黃增相,張慧泉,楊柳明,等.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肝臟病理檢查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21(11):1179-1180.
[5]金巧菲,劉慧敏,李冰如,等.115例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肝活檢病理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6,35(1):42-44.
[6]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881-891.
[7]駱抗先,朱幼英,張鴻飛,等.乙型肝炎:臨床與活體組織病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62-179.
[8]趙桂鳴,鄒煥文.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組織學的改變[J].天津醫(yī)藥,2005,33(9):550-551.
[責任編輯 李武營]
R512.62
B
1672-7606(2010)03-0208-02
2010-04-08
吳春芳(1980-),女,河南尉氏人,碩士生,主治醫(yī)師,從事傳染病的診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