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妮
(中南大學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淺析晏殊的 “四季情景”
張佳妮
(中南大學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文中從晏殊詞作中涉及四季景物的作品入手,結(jié)合其具體詞作以及其人其事,分析了晏殊詞作中情景交融的特點;探討了晏殊面對四季景色變化所產(chǎn)生的不同心理反應以及在他作品中的體現(xiàn),試圖說明四季景物描寫在晏殊詞作中的地位和意義。
晏殊詞;四季;情感
晏殊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士大夫文人,宋史中對他的評價是:“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晚歲篤學不倦。”[1]其時離五代不遠,“承十國之遺者,為晏、歐?!保?]可見晏殊的詞風繼承了自唐五代以來一貫的秀麗溫軟,纏綿婉約。
晏殊擅長寓情于景,尤其是他筆下四季特征明顯,在存世的一百三十多首作品中涉及四季景物的就有一百一十余首。這幾乎形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一種文學范式,在情緒歸屬、產(chǎn)生的場合等幾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個人特征。
晏殊詞作中描寫春天的共有五十二首,多數(shù)都是從春景入手,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他筆下的春天既有生機盎然的美景,也有變幻離別的惆悵。
在春天諸多意象中,晏殊最為鐘情的應屬落花。為何春之百景中他特別偏愛紅消香殘的落花呢?晏殊是個對生命有著敏銳感覺的詞人,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便是對美好事物的存在與消逝顯露出特別的關(guān)注?;ㄩ_花落本是自然規(guī)律,可在詩性敏感的人眼中,這與人世間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有著某種特定的同構(gòu)性。經(jīng)歷一年年春來春去后,惜春傷情的惆悵也隨著光陰的流逝轉(zhuǎn)變成對生命的感悟,從而有了這樣樂景含悲的詞句:
“春風不負東君信,遍拆群芳。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梁。須知一盞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話匆忙。夢里浮生足斷腸?!?《采桑子》)
這首詞上闕還在描寫盛春時景,和煦春風下盛開的群花,一雙燕子殷勤地在屋梁下銜泥做巢,一切看似歡快明媚。詞人也受到感染,在花前用好景春光佐酒,醺醺然陶醉其間。本來以為就是這樣的歡樂曲調(diào)到底,不想?yún)s在下闋最后一句來了轉(zhuǎn)折,將之前營造的樂境蒙上了憂愁,霎時間足以使人眼角酸澀,幾欲流淚:“夢里浮生足斷腸”,此時鮮花繁盛,它們最后終將面臨凋零的結(jié)局,和人短暫飄忽的命運一樣具有悲劇美。詞人身處富貴,卻也身陷風云詭秘的政治中心,今天擁有的一切也許一覺醒來統(tǒng)統(tǒng)都會失去,令人斷腸的不僅僅是春來燕回花謝花飛,更是身不由己,無法選擇的大夢人生。這里未寫落花,卻在這“斷腸”二字中已看盡浮華云散,落英凋零,是詞人工筆獨到所在。
除此之外,晏殊直接描寫落花借以抒發(fā)感情的詞作也不乏見,如:
“紅英一樹春來早,獨占芳時。我有心期。把酒攀條惜絳蕤。無端一夜狂風雨,暗落繁枝。蝶怨鶯悲。滿眼春愁說向誰?!?《采桑子》)
還未看足春花嬌美,就在無端來襲的一場風雨中凋謝,不知不覺徒留滿地殘花供人憑吊。盛極必衰,滿樹垂垂欲墜的嬌艷花朵是這般耀人眼目,甚至在酒意的催累下攀上花枝的詞人仍然對它心存憐愛。它繁盛已極,獨占芳時,便如詞人一般,高居廟堂,位極人臣,人所共羨?;ǘ涞蚵?,自會有來年春天再次盛開的機會,而人生若遇見這樣狂風暴雨般的挫折打擊,是否還能有再次崛起的時候呢?詞人敏感犀利的眼睛中滿盛的不僅僅是悲花愁春的憂傷,而是更深層次不知該說與誰明的觸物傷己。
春之落花給予晏殊無窮的想象,他對人生以及宇宙生命的深沉思索正是借助落花意象形諸筆端,發(fā)人深省。
《珠玉詞》里,直接或間接涉及描寫花的有九十余首詞作,具體的花卉有近二十種,其中荷(蓮)花有十九次。晏殊偏好用荷花這個典型性意象來寫夏景,也是受到傳統(tǒng)審美主題的影響。對美極其敏感的晏殊自然不會與這樣天然的美景擦肩而過,于是有了輕快明媚的《漁家傲》:
“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斗艷。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紅日晚,回頭欲去心撩亂?!?《漁家傲》)
詞作中描寫的采蓮女青春迫人,天真爛漫,絲毫沒有褻瀆造作之色,正是詞人內(nèi)心純潔之體現(xiàn)。這首《漁家傲》通篇看來似乎只是在描寫一個美麗的采蓮女在盛夏的荷塘中泛舟游玩的場景,卻在末一句微露心曲:“一把藕絲牽不斷”,細密纏綿在人手中的是藕絲,怎么也牽扯不斷的是見到“人貌與花相斗艷”時悄悄升起的情愫。不知夕陽西下,合當歸去時,那“回頭欲去心撩亂”的是女子還是另有他人?;蚴切郧樗?,或是不屑為之,這樣干凈清潔的詞句不著分毫艷筆仍寫兒女之情,是詞人品格。
詩家常用“香草美人”來象征和引申出深層的含意,而這兩種美好的化身因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晏殊也常借用兩者作為對生命反思的感性載體。他從中明析的是世事無常、變幻莫測的規(guī)律。荷花因為盛開在夏,凋零在秋,整個生命歷程恰好是萬物循環(huán)進入蕭條的天然信號。
縱觀晏殊所有涉及夏季的詞作,輕松明快、用詞鮮亮是其創(chuàng)作的主基調(diào)。即使有心緒起伏之處,也多為點染之筆,并不影響全局。
晏殊詞中有四十余首涉及秋天的詞作,他尤其鐘愛菊花、芙蓉、葵花等秋天開放的花卉,而且不吝筆墨描寫這些秋花盛開的景象,與春天的落花形成鮮明對比。秋花之美甚至遠比春花更鮮明,更富有朝氣。作為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秋花之一,在《睿恩新》一詞中,詞人毫不掩飾其對芙蓉的喜愛之情:“芙蓉一朵霜秋色,靜對西風脈脈”,婷婷玉立,顏色傾城,凌烈的西風中依然平靜自若,脈脈含情,浮動的暗香連秋夜的清寒都減去了幾分。
盡管秋景詞中有大量對秋花的美好描寫,但四周其他景物的蕭條之氣難免會影響到詞人善感的心緒。同樣是芙蓉花,在《少年游》一首中卻給予詞人別樣的憂愁:
“霜華滿樹,蘭凋蕙慘,秋艷入芙蓉。胭脂嫩臉,金黃輕蕊,猶自怨西風。前歡往事,當歌對酒,無限到心中。更憑朱檻憶芳容。腸斷一枝紅。”(《少年游》)
起調(diào)便是一片凋零蕭索之氣,所幸還有嬌艷不減春花的芙蓉平添一抹亮色。即便在這樣愁云籠罩的氣氛下,詞人依舊不改對芙蓉的欣賞,進而產(chǎn)生移情效應,認為它也在凄冷的秋風中怨嘆自傷。詞人的心事在下闋得到明晰,傷感是來自于對故人的思念。曾有的美好時光歷歷在目,只有失去之后才會這樣縈繞心頭,惆悵無限。最后一句乃是整首詞最妙所在,令本來飽受思念之苦的詞人跌至悲傷谷底。猝然斷腸不是因為凄冷敗落的秋風秋霜,卻是開得正好的一枝芙蓉。思念之苦與芙蓉之美,花與人之間形象的比喻聯(lián)想,情與景之間鮮明的矛盾沖突把原本有些平淡的故人之思變得跌宕纏綿,讀來令人感同身受,是詞人以樂境寫哀情的深厚功力所在。
晏殊的秋景詞中還有一個特點是祝壽詞大量集中在這個范圍里,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宴飲詞。其中具有明顯秋季特征的祝壽詞有十九首,占據(jù)了一半以上??梢妼η锘ㄕ嫘缘拿鑼懪c贊頌一定程度上也與祝壽詞喜慶吉祥的要求有關(guān)。
晏殊作品中關(guān)于冬天的作品并不多,只有九首,在數(shù)量上與秋詞相比實在顯得單薄。在這九首作品中,晏殊的創(chuàng)作依然離不開典型性意象,而意象在內(nèi)質(zhì)上飽含著詞人對物象的理解、情感以及審美情志。有關(guān)白雪、寒梅的直接或間接描寫占去了大部分篇幅。盡管如此,作品內(nèi)容卻并不全部具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如: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蘭堂把酒留嘉客,對離筵,駐行色。千里音塵便疏隔,合有人相憶?!?《滴滴金》)
將這首詞歸在冬詞中似乎并不妥當。光看“柳絲長,草芽碧”就足夠令人迷惑究竟此刻是春是冬。準確說來,應是冬末春初,梅花尚在開放,柳絲碧草已然初醒之時。第一句“漏泄”二字明確表明春天尚未來到,晚梅不過是提前預告了春的蹤跡。不過證明季節(jié)歸屬對于這首作品來說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不管是春是冬,作品的主旨在抒發(fā)離別之情,濃墨渲染的也是依依惜別的場景,與季節(jié)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上闕寫景一句更是在引出對鬢邊星霜、堪惜時光的感慨后便再無筆墨提及與之呼應。結(jié)尾“千里音塵便疏隔,合有人相憶”的意氣豪放、灑脫曠達,也一改詞人慣有的悲戚情調(diào)而擲之有聲,與冬末春初嚴寒將盡,春光不遠的樂觀氣氛契合。與此情況相同的還有《臨江仙》送別詞一首,其中只用“雪殘風細長亭”一句點明時節(jié),也是為離別進行氣氛的渲染,并不是重要之筆。
晏殊擅長對生活場景進行細致描摹,這樣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作品往往帶有較強的季節(jié)特征。
“宿酒才醒厭玉卮。水沉香冷懶熏衣。早梅先綻日邊枝。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風悠飏欲來時。小屏閑放畫簾垂?!?《浣溪沙》)
這首詞靜中有動,韻律舒緩平和,上下闋對仗工整精致,對季節(jié)景物的描寫具有豐富的自然美。平和舒緩的心理體驗也使詞人的視線一再停留在景物的細節(jié)之上,才有了“先綻日邊枝”這樣細致入微的觀察結(jié)果。寒冷的冰雪開始落寞地融化,此刻刮起的風也有了幾分春風悠揚的味道,如此生動細膩的筆墨絲毫沒有冬天一貫給人的壓抑,反倒別有一番豁亮。
陸機《文賦》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保?]晏殊作為一位具有豐富內(nèi)心活動和敏銳觀察能力的詞人,對四季特征和變化的領(lǐng)悟把握可謂獨到。他的詞作使讀者在如臨其間的同時產(chǎn)生強烈的美感效果,以理節(jié)情的感傷美、含蓄蘊藉的意象美、銳敏深刻的纖細美共同構(gòu)成了他的個人藝術(shù)風格,一如他所倡導的那樣,典雅端莊、雍榮華貴。
[1](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晏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清)吳梅.詞學通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清)張惠言著.董毅編.詞選續(xù)詞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4]張少康.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吳林抒.珠玉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6]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宋國榮.晏殊《珠玉詞》的分類評價[J].文教資料,2009,(1).
[8]單芳.晏殊詞的抒情視閾及審美意趣[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8(1).
[9]葉莉.試論晏殊詞的審美特色[J].滁州學院學報,2009,11(3).
[10]唐紅衛(wèi).晏殊《珠玉詞》之情中有思賞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I206.2
A
1671-5136(2010)02-0140-03
2010-04-25
張佳妮 (1985-),女,湖南沅陵人,中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