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紅梅,李 珊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059)
彌爾頓作品中的清教主義元素解讀
蘭紅梅,李 珊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059)
彌爾頓繼承了清教徒重視教育的理念并加以發(fā)揚,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主張實用教育。受命定論的影響,彌爾頓心目中的上帝代表著人的精神的制高點,人類服從上帝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徑。同時上帝也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代表著永恒的理智和克制的價值原則。人只有使自己的欲望服從于理智才能自我得救。
清教主義;清教教育觀;命定論;清教理性主義
約翰·彌爾頓(John M ilton,1608~1674)17世紀偉大的英國詩人、政論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代表作是其三首長詩:《失樂園》(1667)、《復樂園》(1671)和《力士參孫》(1671)。
和許多其他擁有偉大天賦的人一樣,彌爾頓生前并沒有享受到多少由此所帶來的榮耀和幸福。他的大多數同代人所給予他的只是嫉妒、嘲笑、污蔑和打擊。雖然他寫成了《失樂園》這樣偉大的詩篇,但當時的人們卻對他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盡管如此,他的才華還是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賞識。當法王路易十四問法國駐倫敦大使誰是當時英國最杰出的詩人時,大使回答說:“除了彌爾頓,別人就不值得一提。”英國著名詩人德萊頓也曾評定《失樂園》為“我們這個時代或是英國所曾經有過的最偉大、最高尚、最超絕的詩篇之一”。直到“光榮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詩人才得到了世人對自己的應有的尊重。1737年,彌爾頓的半身雕像出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上,他終于在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中占據了本該屬于他的一席之地。后世的名人作家也給予了彌爾頓極大的贊譽。
彌爾頓一生經歷了英國歷史上幾個重大事件:清教改革、反主教戰(zhàn)爭、兩次內戰(zhàn)和王權復辟。這些都對彌爾頓的性格以及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著清教思想、革命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但是作為一個虔誠的清教徒,清教思想對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本文從清教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解讀貫穿于彌爾頓作品中的清教元素及其對詩人的意義和影響。
要理解清教主義我們就要把目光追溯到清教主義出現以前的15世紀,當時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正式的宗教并絕不容許任何其它宗教的存在。在中世紀晚期,羅馬天主教會在整個西歐和北歐占據著主導地位,并視自己為一個全球教會。它是以羅馬為中心,在教皇領導下的一個組織嚴密但卻日益腐敗和脆弱的教會,充滿了沖突以及社會、經濟和新興的國家動蕩。[1]31
16世紀,馬丁 ·路德(M artin Luther,1483~1546)率先在德國發(fā)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要求改革教會的陳規(guī)陋習,反對教會和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力,并且形成了基督新教(Protestant)的發(fā)展。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法國、瑞士和其他歐洲國家也加入了這一運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改革領導人是法國的讓·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他通曉古代語言和歷史,研究過天主教和路德的新教思想,于1541年在瑞士日內瓦創(chuàng)立了加爾文教派。同時,遠離大陸的英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16世紀中葉確立了屬于新教性質的英國國教——安立甘宗,而且國教內部的宗教群體也進一步分化,因為“雖然在同一面新教旗幟下,但一些人滿足有限的改革,另一些人則要求徹底的改革”。[2]56后者認為國教保留了太多天主教的痕跡。他們越來越多地吸收了加爾文有關神學和教會制度的理論,決心要“凈化(purify)”英國國教,使其完全脫離天主教的影響,因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s)”[2]124。而清教主義則是清教徒所奉行的行為和教義。在1955年出版的《美國文學簡明詞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83年出版的《美國歷史簡明詞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1988年出版的《大美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及199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Puritanism”一詞也被解釋為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在英國興起的旨在消除英格蘭圣公會中天主教“教皇殘余”的宗教改革運動。[3]
彌爾頓出身于一個清教家庭。其祖父理查德·彌爾頓是一個富裕的自耕農,在靠近牛津的一座村莊里有一片不大的地產。他雖然是一個虔信的天主教徒,卻尊重新法律,參加國教會的禮拜儀式,同時在心里詛咒它快點完蛋。他的兒子,老約翰·彌爾頓在牛津大學讀書,主修音樂。由于受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清教新思想的影響,成了一個清教的信徒。盡管理查德對教皇的諭令不以為然,作風我行我素,但當他發(fā)現兒子在家里讀《圣經》時還是無法接受。因為那時天主教認為讀《圣經》是僧侶的事。為此他威脅說要立刻取消兒子的津貼和財產繼承權,除非他認錯。但是老彌爾頓決不肯讓步,為了自己的清教信仰,寧愿放棄大學生活。在他二十二歲時,懷揣著自己僅有的財產——一支長笛,一個人來到倫敦,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他先是靠當樂師糊口,后來又在一個公證人的手下做事。1600年,他終于由公證人的助手升為事務所的合伙人。1634年,他開了自己的事務所。當時的英國由于奇跡般地戰(zhàn)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大洋彼岸無盡的寶藏展現在英國人的面前。倫敦商人爭先恐后派出水手去從事海外冒險。財富在這個島國的都城里聚集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新蓋的樓房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老彌爾頓的公證業(yè)務主要是處理用地產和其它不動產作抵押的籌款、借貸和償還等事項。而且他做事勤勉,誠實可信,為人又通情達理,所以隨著倫敦城市的發(fā)展,他的生意也日漸興隆,不聲不響地積攢了一筆可觀的財產,成為倫敦最富有的公證人之一。正因為有了這筆財產,小彌爾頓才不用為生計操心,可以專心一意讀書學習,走上準備成為偉大詩人的道路。
老彌爾頓經常邀約朋友在自己家里朗讀詩作,彈奏樂器。他愛好詩歌,在當時出版的一本詩集中,還有他的十四行詩。作為音樂家,他也小有名氣。小彌爾頓從小耳濡目染,知道清教徒并非一定是索然寡味的人,他可以愛美,可以在痛斥羅馬天主教會的同時,又不排斥與它有關的文化成果。在父親的影響下,詩人也是終生喜愛音樂,這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理解彌爾頓的思想時,我們不能把它完全歸結為家庭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家族的血統(tǒng)中,蘊含著一種堅強的個性,有時甚至到了固執(zhí)的程度。祖父和父親的故事無疑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小彌爾頓。[4]6-7
16世紀英國爆發(fā)的新教宗教改革既是一場思想運動,也是一場社會改革。從根本上轉變了英國的社會價值體系和教育文化模式。信奉新教的清教徒十分重視教育。他們認為在天國中人人生而自由,當所有人都能閱讀《圣經》并能獨立思考時,真理就會向你走來,上帝的天國之門就會向你打開。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領導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認為必須改變只有教皇才有權解釋《圣經》的情況,信徒可以直接閱讀《圣經》,信仰自己從《圣經》中所理解的東西。強調《圣經》是最高權威,自由是上帝賜給基督徒最神圣的權利,是基督的福音。他還將圣經的《新約全書》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了德文。從而使普通農民和市民可以直接閱讀圣經并利用圣經詞句而不需要神甫作中介。
由于受到清教教育思想的影響,彌爾頓的父親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決心要給兒子那個時代最好的教育。因此在彌爾頓很小的時候就為他請了家庭教師。這位家庭教師也是一個清教徒。彌爾頓對于老師的博愛、虔誠和豐富的知識深感欽佩。他與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彌爾頓的青年時期就讀于英國當時最嚴格的學?!ケA_學校。校長吉爾博士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也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教育家。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給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在學校學生們可以接觸到一些異端思想家的觀點。吉爾博士對于理性的強調,也給了彌爾頓以很大的影響。1625年4月初,彌爾頓在劍橋開始了長達7年的大學生活。他就讀的基督學院學生中的大多數,畢業(yè)后要去擔任神職,本來應該在生活作風上嚴謹、節(jié)制。但許多人確信自己的貴族庇護人將來會為自己找到合適的職位,因而有恃無恐,爭相模仿宮廷中的奢靡風氣,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在清教徒家庭中長大的彌爾頓對此深表反感。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并沒有受到太多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解放的影響。教學中主要尊崇的還是亞里士多德,學習中世紀繁瑣的經院哲學,注重咬文嚼字和三段論法的推理演繹,而不注重活生生的現實和有實用價值的知識。1627年,在大哲學家培根的建議下,學校開設了歷史講座,但不到一年,反動的勞德主教便取消了它,因為教師在課堂上借古喻今,太多地講到了人民的權利。新思潮的宣揚者在學校里是受人猜忌的少數派,而彌爾頓就堅定地站在了他們一邊。作為一個培根的信奉者和進步的清教徒,他曾在自己的一首詩中斷言古人并非不可企及,今人應該、而且也能夠同古人比肩。
1642年,彌爾頓寫成了著名的小冊子《論教育》,在其中他對那種經院式的教育所帶來的束縛和壓抑予以了抨擊。當時的英國清教徒大力投資教育,特別重視平民教育。他們也大力推進教育改革,提出普及教育方案,認為國家應承擔教育的首要責任,發(fā)展更多的高等教育,而且主張變貴族教育為實用教育。彌爾頓受其影響,也在小冊子里闡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認為,要辦好教育,首先必須明確它的宗旨,這就是為國家培養(yǎng)有用之才。為此,一切華而不實、裝點門面的東西都應該拋棄。他特別強調每門課的實用價值,大力發(fā)展實用學科,主張為青少年開辦新型學院,主張在學習六種語言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各種工業(yè)、農業(yè)、航海、生理、氣象、采礦、建筑等方面的知識。每一門課程都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而開設。彌爾頓所希望的教育是完整而充實的,這種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發(fā)現每一個學生潛在的特長,并加以開發(fā),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需要的人才。
彌爾頓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應該把各行各業(yè)的人包括海員、工匠、建筑師和農業(yè)學家等請進課堂來,面對面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傳授自己行業(yè)中的最新技術。同時,學生也要適當地走出校園,跟隨導師去親身感受大自然和所處的社會。當學生年滿二十三歲時,就可以到國外去旅行游學。彌爾頓自己就在三十歲時漫游歐洲大陸,游遍了巴黎,結識了一些名聞遐邇的學者名流。感受了意大利這個文藝復興運動發(fā)源地的魅力。在羅馬聆聽詩人們朗誦各自的新詩和討論,并在佛羅倫薩拜訪了因為堅持真理而受到宗教迫害的伽利略,從他身上彌爾頓得到了莫大的鼓舞。這些進德修業(yè)的經歷,對彌爾頓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同時還認為,教育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從具體形象入手,一步步地向上發(fā)展。無論什么時候,課堂教學都應該把抽象的文字化為具體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
在清教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彌爾頓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它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又著眼于解決英國革命中的實際問題,在當時是很進步的。盡管由于時代和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他的很多設想沒能實現,但他的教育思想卻得到了后人的贊賞和重視,至今仍有啟發(fā)意義。[4]50-51
清教思想的神學理論是以加爾文主義為基礎的。加爾文主義信奉《圣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其最主要的理論是命定論。“他認為等級觀念以及據此確定的教皇、主教和神甫統(tǒng)治人民的權力是中世紀基督思想,應予否定,應恢復基督的本來面目,按照《圣經》去傳播純潔的福音。在他看來認識上帝只有兩種途徑:內在的神性感受和《圣經》中神的啟示?!妒ソ洝肥怯篮愕恼胬碓瓌t,是教義和生活的標準。上帝有無上的權能,他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管理者和支配者。他在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天命和救贖等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榮耀。作為一個基督教信仰者,人只能靠神的恩典而免入地獄,因為上帝早在一個人出生之前就預定了誰是他的選民而蒙得救,誰是他的棄民而遭永罰。上帝的這種預定是永恒的、絕對的。對上帝的這種預定我們沒有理由訴苦,而只有責怪我們自己。對上帝的這種預選,任何人也別想加以改變,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順從上帝為自己預定的命運才能平安度過一生。上帝的這種預定是秘而不宣的,誰也無法知道,但對上帝的預定可以通過上帝對人的內在召喚體現出來,通過圣靈的啟迪作用產生得救信心,經過個人在圣世生活中的實踐情況鑒別出來?!盵5]195
梁一三在他的《彌爾頓和他的失樂園》一書中認為彌爾頓宗教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非正統(tǒng)性。這種非正統(tǒng)性,首先表現在對傳統(tǒng)的“三位一體”說的改造。在天主教和正統(tǒng)的加爾文教派看來,上帝是宇宙間唯一至高無上的神,它包括圣父、圣子和圣靈三位結成一體。這是基督教的主要教義之一。彌爾頓卻降低了圣子的地位,強調其人間屬性。在他的筆下,基督不像是神,而象是一位有著超人的德性的完人,一位理想的革命者和解放者。他的非正統(tǒng)性還表現為反對加爾文派的命定論,提倡自由意志說。他強調要給所有人以自由意志和均等的機會,對于自己的榮辱升降,每個人在道德上都是有責任的。他的這一觀點來源于人文主義思想對他的影響。彌爾頓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和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精髓,“一方面適度地肯定了人類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同時又試圖把基督教原則,特別是基督教人文主義中強調人具有自我拯救能力、自我救贖能力的思想接受過來,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6]181他的代表作《失樂園》是他失明后寫的,長約一萬行。該詩內容取自《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二、三章中的神話故事。就是這樣一個極為簡單的幾百字的故事,彌爾頓卻在《失樂園》中加以了極大的豐富和再創(chuàng)造。在史詩中,撒旦因上帝提拔神子而心懷不滿,糾合部分天使同上帝作戰(zhàn),失敗后被打入地獄。為了報復,他試圖毀滅人類。上帝沒有進行阻擋因為他想考驗人類。結果是亞當和夏娃兩人都沒有經得住考驗,在撒旦的誘惑下,偷吃了禁果。上帝決定對他們懲罰,將他們逐出伊甸園。放逐前上帝的天使邁克爾把人類將要遭遇的災難告訴了他們。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彌爾頓在其史詩中體現了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亞當和夏娃敢于追求真摯的愛情,面對即將到來的上帝的懲罰,“亞當卻堅強起來,寧愿以后會遭遇死亡而不拋棄夏娃。夏娃的心情像所有后世善良婦女在同樣的災難面前的心情一樣更是清醒而沉著,無所畏懼地把一切都給了所愛的人”。[7]515撒旦也是一個為實現自己欲望而敢于和上帝進行無畏戰(zhàn)斗的英雄。在史詩的一開篇,就是火光燭天的地獄景象和撒旦轟轟烈烈的登場。一直到卷四,撒旦都是高踞于舞臺上的主角。他有如一位古代史詩中的英雄,形體魁偉,勇冠三軍。在斗爭中他是孤膽英雄,匹馬單槍,橫渡廣闊的混沌世界。當前途受阻,他并不灰心,繞行地球七天七夜,終于伺機潛入樂園,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部分是詩人在王權復辟后寫的,表達了他眼見革命同志落難而激起的強烈感情。在當時,他也被一些王黨分子指罵為“撒旦的同黨”,這也促使他在撒旦身上傾注自己的深切的同情。全詩也處處可見詩人對這種反抗精神的贊賞和對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歌頌。
然而盡管整部史詩無處不體現著人的自由意志,但是作為一個虔誠的清教徒,他的史詩仍然貫穿著加爾文的命定論思想。《失樂園》中的上帝的形象并不如亞當、夏娃和撒旦這三位人物生動,甚至有些蒼白,但在彌爾頓筆下仍然是至高無上的力量象征?!八侨f能的主,神秘莊嚴,令人敬畏;他能言善語,長于思考,用無形之手統(tǒng)轄宇宙萬物”。[6]183在上帝面前,亞當、夏娃和撒旦都是失敗者。亞當和夏娃缺乏更為遠大的生活目標,使自己的理智屈服于情欲之下,沒有經受住誘惑,最終受到了懲罰。撒旦雖然具有巨人的天性,但是因其驕傲自大,受野心驅使,最后失掉了天堂。在彌爾頓看來,人類要想得救,就“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或受野心驅使而行事,只有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各種現實的誘惑,堅定地遵從上帝的旨意,才能達到真正和上帝精神融為一體的精神樂園”。[6]183在史詩中,這種思想有多處表現。如在卷三論到上帝的公正被證實的部分,詩人先問墮落是誰之罪,而后又明確地回答:天使和人類墮落的責任在他們自己。上帝創(chuàng)造并賦予了他們所應有的一切。同時,上帝又給了他們自由意志,但并不強迫他們信奉自己。所以,如果他們墮落,那就是自作自受。詩人還通過詩中人物亞必迭之口指出,服從上帝的命令并非是奴性,而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徑。在彌爾頓心目中,上帝代表著人的精神的制高點,任何人想要“以塵世公正與否的標準來衡量上帝的最高旨意不僅是毫無意義的,而且是褻瀆神靈的,因為只有上帝才是絕對自由的”。[8]78在加爾文教義所堅持的“無條件揀選”和“宿命論”的影響下,“每個人…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永恒得救,他只有獨自一人走下去,去面對那個永恒的早已為他決定了的命運,誰也無法幫助他”。[8]80而《失樂園》中天使和人類的墮落就是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沒有遵從上帝的召喚,從而失去了精神力量。
清教主義認為由于亞當違背了與上帝的約定,從而導致了整個人類的墮落。因此人類自降生之日起便繼承了亞當墮落的罪惡,注定要受到地獄的懲罰。然而,上帝出于仁愛,要對人類實行有限的救贖。正因為如此,清教徒們對現世采取了否定態(tài)度,對人類和世俗生活都不抱什么希望,而是把自己完全當做教會和上帝的工具。作為上帝恩寵者的個人僅僅體現為上帝的創(chuàng)世工具,他是為上帝而活著,為上帝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為上帝去征服和改造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而現實世界的不完美正是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信徒的一種入世苦行的歷練,他不屬于這個世界,而是為了獲得上帝的救贖來到這個世界的,他真正的生活意義是在另一個世界,但他必須用在這個世界的一切貢獻來向上帝證明他的確是獲得了上帝的寵愛的。為了實現“作為上帝的工具”這一目的,清教徒奉行清教理性主義,他們提倡個人研讀《圣經》,強調個人獨立思考和理解,不要盲從教會權威,人類理性得到了大力的贊揚?!痘浇讨改稀芬裁鞔_指出,理性值得贊揚,因為只有人被上帝選中而擁有理性,理性使人區(qū)別于原野上的走獸。清教理性主義的另外一種作用,就是禁欲,即約束、控制那些作為“罪藪之首”的欲望,即色欲、肉欲或情欲。在清教徒的信念中,禁欲完全是為了獲救。人類的存在完全是為了上帝,一切造物,只有一個生存意義,即服務于上帝的榮耀與最高權威。
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由于受到早期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詩人對人的欲望的合理性持一種肯定態(tài)度。如在第四章中,亞當和夏娃多情的話語,甜蜜的情感以及兩人愛戀場景與晨光照耀、田野新鮮、百花爭艷、蜜蜂飛舞的大自然美景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把撒旦描寫成一個為實現自己欲望而敢于和上帝進行無畏戰(zhàn)斗的英雄等都是這一思想的表現。但是,作為一個虔誠的清教徒,他更意識到人不能沒有理性,即任何人都不能放縱自己的情欲或野心,人必須要經受住各種誘惑,才能不犯錯誤。在彌爾頓心中,上帝代表著永恒的理智與克制的價值原則。他實際上是一種物質,是自然法則,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在彌爾頓的神學中,真正高高在上的是理性,他的上帝也是一個理性主義的上帝。因此有人曾指出,是彌爾頓對于理性的信仰使他斷言上帝的至高無上,而不是因為信仰上帝才使彌爾頓相信理性的至高無上。[4]127“《失樂園》中的上帝已不是《圣經》里的上帝了,它實際上是代表著一種抽象的理性;這樣,詩人偷梁換柱地改造了圣經故事,使其中心思想不再是宗教上的服從或不服從,而是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理性與情欲的斗爭了”。[4]122史詩中的上帝作為理性的化身,它是只管是非曲直,而不問人情冷暖,因而看起來冷漠無情。違背理性就要受到懲罰,只有遵循它,人們才能真正獲得救贖,進入樂園。《失樂園》中的魔鬼失掉天堂、人類失掉樂園的最基本的原因是自己內心欲望的膨脹。撒旦違背上帝,主要是從他的驕傲、野心、偽善和獨裁開始的,當他欺騙、迫害人類,使他們失去樂園后,他真正的墮落也就完成了。而人類的墮落則因為無知和迷信,他們放縱情欲,輕信偽善者的謊言,從而違背了與上帝的約定。在彌爾頓的另一力作《復樂園》中,撒旦誘惑的對象變成了耶穌基督?;綖榱苏热祟惢謴蜆穲@,甘愿接受魔鬼的誘惑。因為他知道,天意決定要他先在卑微的生活中,在不利的事件或逆境中經受試煉;在苦難、誹謗、凌辱、輕蔑、嘲笑、毒計、煩惱、隱忍中經受試煉,堅定地遵從上帝的旨意,戰(zhàn)勝魔鬼,才能恢復人類的樂園。詩人還把清教的理性主義運用到政治領域,他認為,政治上的理性應當統(tǒng)治政治上的欲望,就象在個人的靈魂中理智應當統(tǒng)治欲望一樣。區(qū)分是暴君還是公正的政府,要根據統(tǒng)治者的動機是出于理性還是欲望。他強調欲望勝過理性是所有政治錯誤和災難的根源。只要能自我克制,能使自己的欲望服從理性,人們就可以自我得救,而不必依賴任何教會以及它們的神職人員和宗教儀式。那些被上帝揀選的圣徒不可避免地要在稱圣的道路上堅忍向前,以此來傳播福音,贊美上帝的榮耀,證明上帝的恩典。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彌爾頓。他是可以比肩荷馬和維吉爾的偉大詩人,他的詩作結合了崇高的思想和高明的藝術表現手法,結構宏大,場面壯闊,人物超凡脫俗,讓人在美的享受中體會到一種力量的震撼;他是一個堅強的革命斗士,積極參加反對英國國王和國教的斗爭,并擔任新政府首腦克倫威爾的拉丁文秘書。他行動的每一步,都是同英國的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進程緊密配合的。他終其一生為了革命事業(yè)呼吁吶喊,甚至犧牲自己個人的幸福和寶貴的視力;他是一個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家,積極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但更看重“上帝在人心中”的價值,更強調人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贖的偉大作用;但他首先是一個清教徒。他那虔誠的清教徒父親帶給他的不僅僅是富足的生活,無憂的童年,還有無處不在的清教思想的影響。雖然在生活中,他跟典型的清教徒有所不同,他愛美,喜歡音樂,并有節(jié)制地抽煙喝酒,但這并不妨礙他從父親那兒繼承清教思想,并在學習和寫作中自然而然地奉行著清教主義的理念。在他的代表作《失樂園》的第一卷,詩人就開宗明義地宣稱:“我要擁護上蒼并證明上帝對待人類的態(tài)度是公正的”。作為一個嚴謹的清教徒,上帝在他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強大力量,代表著理性、良知和克制,是人類精神的制高點。彌爾頓繼承了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也感受到了十七世紀新興科學所帶來的成就,但他卻時時以清教理性主義的自省來批判地接受這一切。他肯定人生的快樂和情欲的滿足,但否定毫無自律的放縱和享樂;他肯定人應該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積極進取以及享受成功所帶來的自豪感,但否定沒有理性的野心和驕傲;他肯定科學帶給人類的進步,但認為科學并不是一切,如果失去了正義和理想,科學本身并不能帶給人類和平和幸福。
[1]Claudia Durst Johnson.Understanding the Scarlet Letter[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柴惠庭.英國清教[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3]張孟媛.美國清教研究百年述評《美國研究》,2006.
[4]梁一三.彌爾頓和他的《失樂園》[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5]葉勝年.西方文化史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劉建軍.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王佐良、何其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78.
On Puritan Elemen ts in M ilton’s Works
LAN Hong-mei,L IShan
(Fo 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M ilton inherited from his Puritan ancesto rs the notion of valu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it in his way,holding that the best educational app roach is learning in the p ractical life and advocating p ragmatic education.Influenced by Calvin’s p redestination,God in M ilton’smind embodies themightiest point of man’s spirit.Obeying God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the only way fo rman to get free.M ilton also deemed that God is the embodiment of rationality and conscience,rep resenting the value p rinciplesof eternal reason and restraint.Only by subjecting the desire to the rationality can human obtain self-salvation.
Puritanism;puritan notion of education;p redestination;puritan rationalism
I106
A
1672-0539(2010)01-030-06
2010-01-05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資助項目“彌爾頓詩學觀”(ZM 0003)
蘭紅梅(1974-),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化;李珊(1975-),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