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茂,李國蓉,張?zhí)觳伲顝|,金小燕,周大志
(1成都理工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蜀南氣礦)
川東南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嘉陵江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
李文茂1,李國蓉1,張?zhí)觳?,李弢2,金小燕1,周大志1
(1成都理工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蜀南氣礦)
李文茂
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可劃分為2個三級層序,對應嘉一—嘉二、嘉三—嘉五兩大地質時期。根據(jù)巖心和測井解釋進一步識別出了6個四級層序和15個五級層序。這兩個三級層序都由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構成,沉積相都經(jīng)歷了由開闊環(huán)境向局限環(huán)境的轉變。因此嘉陵江組含開闊臺地和半局限—局限臺地兩大沉積相,同時可識別出6種亞相及20種微相。四級、五級層序在廣大的臺地區(qū)具有可比性,縱向上灘體位置變化不明顯。嘉二1和嘉四1這兩個時期處于特殊的海平面升降旋回階段,臺內灘相較發(fā)育;嘉一到嘉二期和嘉三、嘉四到嘉五期,經(jīng)歷了由開闊臺地相的石灰?guī)r沉積到局限臺地相的膏巖、白云巖沉積兩次大的相變,構成兩輪沉積旋回。
下三疊統(tǒng);層序地層;沉積相;嘉陵江組;四川盆地
李文茂1982年生,2005年畢業(yè)于成都理工大學資源勘察工程專業(yè),現(xiàn)為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碳酸鹽巖層序地層及儲層評價研究。通訊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橋東三路1號;電話:(028)84079008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位于四川省合江縣境內,屬于川東南拗褶帶的川南低褶帶,包括廟高寺構造和二里場構造,兩構造隔鞍相接,地表均為低丘狀構造,至地腹高點逐漸增多,廟高寺構造有6個高點,二里場構造有5個高點,高點位于三疊系嘉陵江組二2亞段,圈閉面積約60km2(圖1)。
近年來,隨著蜀南地區(qū)三疊系嘉陵江組天然氣勘探的再度突破,對該地層及其成藏的研究重新獲得重視。前人曾對瀘州古隆起地區(qū)及整個蜀南地區(qū)嘉陵江組的層序及沉積相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對于廟高寺—二里場構造嘉陵江組氣藏,有針對性的綜合系統(tǒng)研究還不夠,尤其缺乏針對嘉陵江組氣藏的特征描述。廟高寺—二里場構造嘉陵江組氣藏已處于中后期開發(fā)階段,為了進一步挖掘其開發(fā)潛力,提高采收率,要求石油地質工作者盡可能地掌握油氣藏的各種參數(shù)及其分布,揭示地下儲層的真實特征,為油氣田開發(fā)、井網(wǎng)部署和方案調整等一系列問題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jù)。要全面認識油氣藏,最有效的方法是精細描述油氣儲層,但碳酸鹽巖油氣藏,由于其本身的強烈非均質性和復雜性,油氣藏精細描述的工作尚處在探索之中。層序、高頻層序地層學以及在其控制下的沉積相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引入,為實現(xiàn)儲層特征精細描述和油氣藏精細描述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本文對研究區(qū)的層序和沉積相進行了細致的研究①趙路子,李弢,等.蜀南地區(qū)嘉陵江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及勘探目標評價.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蜀南氣礦研究院,2003.,以期滿足該區(qū)進一步挖潛的需要。
圖1 工區(qū)構造位置及嘉陵江二2時構造圖
早三疊世嘉陵江組沉積時期,研究區(qū)應屬揚子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位于盆地西側邊緣的康滇古陸直接對上揚子區(qū)域的陸源物質供給起控制作用。此間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相互作用[1]使研究區(qū)地殼出現(xiàn)頻繁震蕩,導致其經(jīng)歷了兩次大范圍海進—海退旋回(嘉陵江組一至二段和三至四段)(圖2)和一次小范圍海進—海退旋回(嘉陵江組五段)。根據(jù)鉆井、露頭結合巖心薄片資料,了解到嘉陵江組為一套多旋回海相沉積地層,與下伏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呈整合接觸。受印支運動影響,絕大部分區(qū)域嘉陵江組與上覆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呈假整合接觸,除了在二里場構造南部尚殘存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雷一1層外(此地嘉陵江組保存完好),其余地區(qū)雷口坡組均被完全剝蝕。嘉一段、嘉三段以開闊臺地相的微晶灰?guī)r沉積占優(yōu)勢,部分井段發(fā)生白云石化作用,鮞粒、生物屑石灰?guī)r少量發(fā)育,常見海百合及介形蟲生物化石,稀見腹足類生物碎片。嘉二段、嘉四段、嘉五段是由局限環(huán)境下形成的石灰?guī)r→白云巖→膏巖的多旋回沉積地層,鮞粒、生物屑灰?guī)r及生物屑白云巖仍有發(fā)育,可見有孔蟲、介形蟲、海百合生物碎片。嘉陵江組地層厚度平均為:廟高寺431m,二里場447m。
前人對鄰區(qū)三疊系下統(tǒng)嘉陵江組三級層序的個數(shù)認識基本一致,例如田景春等[2]、陳洪德等[3]以及吳應林等[4]都將其劃分為2個三級層序。本文采用前人的劃分方案,仍將嘉陵江組劃分為2個三級層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依據(jù)測井曲線旋回、地層疊置結構關系、沉積相序變化等共劃分出6個四級層序和15個五級層序(圖2)。
2.1 層序界面
本文將嘉陵江組下部(第一海進—海退旋回)和上部(第二和第三海進—海退旋回)兩個三級層序分別稱為SQ1和SQ2。SQ1與下伏飛仙關組整合接觸,飛仙關組頂部為濱岸潮坪相泥巖,嘉陵江組底部為開闊潮下微晶灰?guī)r,其分界面即是層序界面SB1,屬于巖性巖相突變面類型。SQ2與上覆須家河組地層界面為區(qū)域性平行不整合面。據(jù)前人研究,嘉陵江組頂在廣大的上揚子地區(qū)表現(xiàn)為一暴露面,形成一套具典型特征的低位體系域(LST)沉積——綠豆巖[4],但在本區(qū)受到中—上三疊統(tǒng)之間的平行不整合面改造而表現(xiàn)為一平行不整合面。SQ1和SQ2之間的界面表現(xiàn)為巖性巖相轉換面,SQ1頂為一套局限環(huán)境下的白云質膏巖巖相,而SQ2底為開闊環(huán)境下的石灰?guī)r沉積。
2.2 層序內部界面
海泛面是層序內準層序間的分界面,包括初始海泛面(ffs)、最大海泛面(mfs),它們有時也可以和體系域或層序的界面相一致。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是層序地層中的重要界面。
2.2.1 初始海泛面
初始海泛面是層序內部第一個跨過(臺地邊緣)陸架(棚)的海泛面。研究區(qū)共有兩個初始海泛面,由于處于碳酸鹽巖臺地內部,層序LST已被剝蝕掉,所以第一個初始海泛面與層序底界面相重合,即位于圖2中的SB1位置。第二個初始海泛面則是嘉二段與嘉三段的分界面,認定其為一巖性巖相界面,同時也是地層疊置關系轉換界面,即海水逐漸變淺的進積型疊置關系向海水逐漸變深的退積型疊置關系轉換的分界面。
2.2.2 最大海泛面
最大海泛面是一個層序中最大海侵時形成的界面,它是“退積式”地層疊置結構向“進積式”地層疊置結構的轉換面,在臺地相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水體相對較深的微晶灰?guī)r沉積[5]。研究區(qū)主要為臺地相,依據(jù)微晶灰?guī)r優(yōu)勢發(fā)育的部位和“退積式”地層疊置結構向“進積式”地層疊置結構的轉換點來確定最大海泛面。筆者對研究區(qū)確認了兩個三級層序的最大海泛面,分別位于嘉一段至嘉二1的中上部和嘉三段的中上部(圖2)。
圖2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某井層序沉積相綜合柱狀圖圖中的三級層序采用了前人劃分方案
3.1 SQ1
SQ1層序由海侵體系域(TST)和高位體系域(HST)兩個體系域構成。TST相當于嘉陵江組底到嘉一段至嘉二1的中上部,包含1個四級層序和3個五級層序。巖性主要由石灰?guī)r、泥灰?guī)r、生物碎屑及鮞?;?guī)r組成,發(fā)育開闊潮下和小范圍淺灘相,有廣鹽度生物存在。HST相當于嘉一段至嘉二1的中上部到嘉二段的頂部,包含2個四級層序和5個五級層序,發(fā)育局限潟湖、局限臺坪、臺內灘沉積,主要為白云質膏巖沉積。臺內灘相在嘉二1時最為發(fā)育,這與其處在海平面相對下降、海水能量增強的時期有關。
3.2 SQ2
SQ2層序同樣由TST和HST構成。TST相當于嘉三段底到嘉三1的頂部,由1個四級層序和3個五級層序組成,沉積了厚層的石灰?guī)r夾生物碎屑、鮞?;?guī)r,形成開闊潮下和淺灘相。HST相當于嘉三2的底部到嘉五段頂部,由于受剝蝕影響,保存不完整,局限臺坪相占優(yōu)勢,局限潟湖和臺內灘相規(guī)模較小,以白云質膏巖沉積為主。
對工區(qū)的50余口井進行了三級及三級以上高頻層序的劃分,利用完成的單井層序劃分結果,通過關鍵界面及低頻層序對高頻層序的控制作用,以SQ1最大海泛面為基準面,建立了研究區(qū)連井剖面三級層序及高頻層序對比格架(圖3)。
橫向上,去除剝蝕影響,層序發(fā)育穩(wěn)定,厚度起伏小,說明沉積時臺地相對平坦,構造均勻下降,碳酸鹽巖沉積速率穩(wěn)定。
縱向上,兩個三級層序的TST和HST厚度有所差異,SQ2與SQ1相比,TST厚度較薄,而HST較厚。這是因為嘉陵江期處于區(qū)域上二級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海退期[1],造成SQ2時期三級海侵程度相對減弱,沉積可容納空間相對減少,從而造成TST沉積地層較薄;而海退程度相對加強,海平面保持在碳酸鹽巖生產率較高的范圍內,從而形成了HST厚層的白云巖及膏巖沉積。
吳應林等[4],王鴻禎等[6],針對上揚子地區(qū)三疊系嘉陵江組的沉積相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認為本區(qū)嘉陵江期為陸表海碳酸鹽巖臺地的沉積背景。嘉陵江組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海進—海退旋回,每一旋回由多個次一級的小旋回組成,小旋回又由多個小韻律組成,形成了嘉陵江組多旋回、多韻律的沉積特征。早—中三疊世,揚子板塊處于干燥性氣候[7]。但隨著海平面的升降,氣候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表現(xiàn)為嘉一、嘉三兩個時期相對溫暖、潮濕,而嘉二、嘉四、嘉五三個時期相對干旱、炎熱。海侵方向為由東向西和由南向北兩個方向侵入,同時嘉陵江期處于二級海進—海退的海退期[1]。
考慮上述沉積背景,運用錄井、巖心、薄片等方法,結合嘉陵江組的巖相組合、沉積構造、地層顏色、古生物等特征,在川東南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共識別出2種碳酸鹽巖沉積相,包括6種亞相和20種微相(表1)。
表1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碳酸鹽巖沉積相劃分表
圖3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三級層序及高頻層序格架
5.1 各亞相特征
臺內灘臺地內部發(fā)育的、大小不等的水下凸起,呈不連續(xù)點狀分布。研究區(qū)含局限臺地環(huán)境的臺內灘與開闊臺地環(huán)境的臺內灘兩種,它們的區(qū)別僅表現(xiàn)在局限臺地環(huán)境的臺內灘,巖性上以生物屑白云巖、鮞粒白云巖為主;而開闊臺地環(huán)境的臺內灘,巖性以生物屑灰?guī)r、鮞?;?guī)r為主,所以在此一并闡述。該沉積相多形成生物碎屑灘(圖4a)和鮞粒灘(圖4b),僅有少量的砂屑灘(圖4c)。巖性由鮞粒、生物屑石灰?guī)r/白云巖及砂屑石灰?guī)r/白云巖組成,顆粒分選好,大小較均勻,多數(shù)為亮晶方解石膠結,少數(shù)為泥晶方解石膠結,顆粒組分含量可占50%~85%。鮞粒局部集中形成蜂窩狀,粒徑0.1~0.3mm,具針孔;生物屑灰?guī)r結構疏松,也發(fā)育針孔。其中的生物碎屑主要為有孔蟲、海百合及介形蟲生物化石。研究區(qū)灘相從嘉一段到嘉五段都有發(fā)育,但在二1和四1中最為發(fā)育。
開闊潮下亞相平均低潮面以下、浪基面之上的淺水地帶,海水清澈,能量低,以大段深灰、灰到褐灰色微晶灰?guī)r集中發(fā)育為特征,局部發(fā)生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表現(xiàn)為灰質白云巖或白云質灰?guī)r??梢娪锌紫x、介形蟲、海百合、腹足類生物化石。
半局限—局限潟湖受障壁遮擋水循環(huán)較差的極淺水海域,水化學條件局限,為鹽度很高、能量很低的還原環(huán)境。在工區(qū)內,半局限臺地相與局限臺地相的區(qū)別僅在于地勢高低略有不同,前者的鹽度變化較小,且兩者發(fā)育的亞相基本一致,所以一并予以討論。在這種環(huán)境下形成的巖性為暗色的厚層狀石灰?guī)r、白云巖及其互層。另外,硬石膏、膏質白云巖、白云質膏巖及其互層也很發(fā)育,中間常夾灰黑色泥質條帶。硬石膏呈板狀及厚層狀,常呈乳白色、灰白色及淺灰色,透明,結晶良好。個別能量高的地區(qū)鮞粒、生物屑石灰?guī)r和鮞粒、生物屑白云巖仍有發(fā)育,且規(guī)模也較大,局部也有呈斑點或斑塊狀分布的情況。生物主要為有孔蟲—介形蟲的廣鹽度生物組合(圖4d)。
圖4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顯微照片
局限臺坪能量和環(huán)境介于臺內灘和潟湖之間,因受海平面漲落影響,常周期性地暴露于大氣中,使沉積物反復遭受海水浸泡、往復沖洗、日曬雨淋及氧化等沉積成巖作用。其典型特征有:地層巖石為淺色調的灰白、淺灰、灰褐及灰色;巖性組合為微晶灰?guī)r、微—粉晶白云巖,少量鮞粒白云巖和生物碎屑白云巖、膏巖,以及白云巖與硬石膏的不等厚互層,間或與黃鐵礦相伴生且斷續(xù)夾灰綠色泥質條帶,其中的石灰?guī)r、白云巖常含石膏斑點或斑塊。結構上,石膏為針狀、粒狀、短柱狀、棒狀、網(wǎng)狀及纖維狀,白云石可呈米粒狀石膏假晶現(xiàn)象。構造上,常見因溶蝕破碎而形成的角礫結構和碎屑結構,部分粉晶白云巖針孔發(fā)育,生物組合上有有孔蟲、三葉蟲、介形蟲、海百合生物化石(圖4a)。
灘間海亞相為灘間的低能沉積,主要為灰泥沉積物。
牟傳龍等提出了層序地層瞬時編圖法[8],把巖相古地理研究推向了新的進程。其依據(jù)是,沉積層序的界面和沉積體系域的界面是等時的,所以沉積層序是等時的,它所反映的沉積環(huán)境或沉積相帶的展布更具等時性和瞬時性,更具客觀性。高精度層序(四級、五級)地層學可以對沉積(微)相、灘體(砂體)分布進行精細刻劃,進而對儲層進行精細預測,這在國內外已有很多應用實例[9]。
緊密結合相對海平面變化對沉積相發(fā)育的控制作用,以層序體系域作為單元,總結了50多口單井沉積相分析結果,采用突出臺內灘及云坪相的方法,結合優(yōu)勢相原則,筆者對川東南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嘉陵江組沉積相進行了精細刻畫。在兩個三級層序SQ1(第一海侵—海退旋回)和SQ2(第二和第三海侵—海退旋回)的演化過程中,沉積相都經(jīng)歷了由開闊環(huán)境向局限環(huán)境的轉變,具體如圖5所示。
6.1 SQ1——第一海侵—海退旋回期
6.1.1 SQ1層序的TST時期
第一海進—海退旋回SQ1始于嘉一時期,對應于嘉一段到嘉二段,TST時期為海進期(圖5a),沉積環(huán)境開闊,沉積水體較深,能量較低,形成開闊潮下沉積環(huán)境。局部地勢稍高,能量強,發(fā)育臺內灘相。由于距離物源區(qū)康滇古陸較遠,主要為灰?guī)r沉積,僅有少量泥灰?guī)r沉積。
6.1.2 SQ1層序的HST下時期
嘉二1時期是海退的早期階段(圖5b),海平面緩慢—停滯海進和下降速度較快。海平面相對下降,水體能量明顯增強,灘相的范圍不斷增大,為整個嘉陵江期灘相最發(fā)育的時期。在嘉二1晚期水體受到局限,氣候從潮濕溫暖向干旱炎熱過度,沉積了基本覆蓋研究區(qū)的白云巖。
6.1.3 SQ1層序的HST上時期
對應于嘉二2—嘉二3時期,這是海退的晚期階段,也是第一海進—海退旋回的末期(圖5c)。海平面繼續(xù)下降到平均低潮面以下,但速度減緩。碳酸鹽巖為并進型沉積,生產率提高,沉積速度加快,同時氣候變得相當干旱炎熱,蒸發(fā)作用強烈。這些因素使研究區(qū)發(fā)育大范圍的云膏巖沉積,工區(qū)最南部的局限臺坪在原來灘體和水下隆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西部及東部大部分地區(qū)由于古地形的遮擋,演化成局限潟湖和半局限潟湖;工區(qū)中部部分能量較高的地區(qū)形成灘相沉積,但規(guī)模較上一時期明顯減小,呈現(xiàn)小型和零星的特點;另外,中部地區(qū)南北向的一狹長地帶除了一部分局限臺坪和臺內灘沉積環(huán)境外,發(fā)育局限潟湖相。
6.2 SQ2——第二海進—海退旋回期
6.2.1 SQ2的TST時期
第二海進—海退旋回期SQ2相當于嘉四段到嘉五段,實際上是由第二和第三兩個旋回組成,因為第三旋回相對很小,所以在此籠統(tǒng)地稱為第二海進—海退旋回期。在該旋回的TST時期發(fā)育開闊潮下沉積,部分地區(qū)發(fā)育了小規(guī)模的灘相沉積(圖5d)。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的灘體發(fā)育較SQ1時TST階段發(fā)育的規(guī)模要大,而且分布的區(qū)域范圍要廣,其原因可能是這一時期已經(jīng)處于二級層序的高位期,海侵程度明顯減弱,水體相對較淺[1]。此時的氣候轉變?yōu)闇嘏睗竦臍夂?,研究區(qū)沉積了大范圍的石灰?guī)r。
6.2.2 SQ2的HST下時期
對應于嘉四時,為第二海進—海退旋回的海退期,水體逐漸變淺,循環(huán)受限,形成了小范圍的臺坪相和較大范圍的澙湖相沉積(圖5e)。而且這一時期
圖5 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沉積相演化模式
初期的水體能量以及氣候環(huán)境都與嘉二1時期相似,所以灘體也相對發(fā)育,但之所以規(guī)模沒有嘉二1時期大,是因為其所處的沉積旋回是二級海平面升降旋回的高位期,海平面相對下降,淺水區(qū)域面積相應減小,使得顆粒豐度降低[10]。之后,全區(qū)水體蒸發(fā)濃縮,形成了廣泛分布的白云巖、膏巖沉積,局限臺坪相范圍有所擴大,局限潟湖相范圍縮小,灘相發(fā)育規(guī)模也明顯減小。由于后期構造抬升,部分地勢較高地區(qū)遭受剝蝕。
另外,SQ2的HST上對應嘉五時,是第三次海進—海退旋回,規(guī)模較小。氣候變化與海進—海退旋回相適應,海進期為溫暖潮濕氣候,海退期為干旱炎熱氣候。早期的海進形成了局限和半局限澙湖相,晚期海退形成局限臺地相。由于構造運動導致工區(qū)嚴重剝蝕,因此本文沒有刻畫其沉積相。
綜上所述,嘉陵江期沉積相發(fā)育影響因素較多,包括構造沉降、二級海進—海退旋回、三級海進—海退旋回、氣候變化、物源補給等,但在這些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沉積相有規(guī)律地發(fā)生變化。根據(jù)巖心和測井解釋的四級、五級層序,在廣大臺地區(qū)具有可比性(圖3),縱向上灘體位置變化不明顯(圖5),這都證實了碳酸鹽巖沉積遵循“同時加積片”模式[9]。碳酸鹽巖臺地對水深變化極為敏感,海平面的升降及升降速度的快慢都會對其沉積模式的改變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進—海退旋回的變化中,海進期和高位期早期,即嘉一—嘉二1時和嘉三及嘉四1時形成開闊臺地沉積相,包括開闊潮下和臺內灘相沉積;而高位晚期,即嘉二1末到嘉二結束和嘉四1晚期到嘉五結束則轉變?yōu)榫窒夼_地沉積相,包括半局限—局限澙湖,局限臺坪及少量的臺內灘相。而且嘉二1和嘉四1時期處于特殊的海平面升降旋回階段,臺內灘相較發(fā)育。
川東南廟高寺—二里場地區(qū)嘉陵江組主要發(fā)育2個三級層序,它們可進一步劃分為6個四級層序和15個五級層序。識別出了開闊臺地和局限—半局限臺地兩大沉積相,包括6種亞相22種微相。海侵體系域主要發(fā)育開闊臺地相,高位體系域主要發(fā)育局限臺地相。臺內灘相在嘉二1和嘉四1時期較發(fā)育。研究區(qū)碳酸鹽巖沉積遵循“同時加積片”模式,在海進—海退旋回、氣候等因素的制約下,經(jīng)歷了嘉一到嘉二和嘉三到嘉五從開闊臺地相的石灰?guī)r沉積到局限臺地相的膏巖、白云巖沉積的兩次大的相變,構成兩輪沉積旋回。
[1]程日輝,王璞琚,劉萬洙,等.下?lián)P子區(qū)三疊紀層序地層樣式對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的響應[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2):138-139.
[2]田景春,陳洪德,彭軍,等.川滇黔桂地區(qū)下、中三疊統(tǒng)層序劃分、對比及層序地層格架[J].沉積學報,2000,18(2):188-203.
[3]陳洪德,覃建雄,田景春,等.中國南方古生界層序格架中的生儲蓋組合類型及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4,25(1): 62-69.
[4]吳應林,朱洪發(fā).中國南方三疊紀巖相古地理與成礦作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5]喬占峰,李國蓉,李弢,等.瀘州古隆起地區(qū)嘉陵江組層序特征及其對碳酸鹽巖儲層的控制[J].沉積學報,2008,26(1): 39-99.
[6]王鴻禎.中國古地理圖集[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5.
[7]顏佳新.東特提斯地區(qū)二疊—三疊紀古氣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義[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99,24(1):13-24.
[8]牟傳龍,丘東洲,王立金,等.湘鄂贛二疊系層序巖相古地理與油氣[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9]鄧小江,李國蓉,徐國強,等.塔河油田南部中奧陶統(tǒng)一間房組沉積相精細劃分[J].石油學報,2008,29(1):35-40.
[10]孟祥化,葛銘.內源盆地沉積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3.
編輯:吳厚松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Miaogaosi-Erlichang Area,Sichuan Basin
Li Wenmao,Li Guorong,Zhang Tiancao,Li Tao,Jin Xiaoyan,Zhou Dazhi
Two 3rd-order sequences can be divided in the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T1j)in the eastern part of Sichuan Basin,which correspond to two geologic chrons,Jialingjiang 1 to 2 Members(T1j1-2)and 3 to 5 Members(T1j3-5).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ock cores and loggings,six 4th-order and forteen 5th-order sequences are further recognized and both of 3rd-order sequences are attributed to TST and HST.The sedimentary facies went through a transition from open platform to restricted platform so that Jiangling Formation includes the two sedimentary facies,the open platform facies and the half-restricted to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from which six subfacies and twenty microfacies can be recognized.The 4th-order and 5th-order sequences are comparative in wide region of platform but the bank has not significant migration in vertical.Bank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platform during T121and T141chrons which were just in a special stage of eustracy cycles.Limestone of the open platform facies is transformed into gyprock and dolostone of the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during T1j1-2and T1j3-5,which constitute two sedimentary cycles.
Lower Triassic;Jialingjiang Frmation;Sequence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facies;Miaogaosi-Erlichang Area;Sichuan Basin
TE112.23
A
1672-9854(2010)-02-0036-09
2009-05-18;改回日期:2009-10-13
本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基金(編號40739903)和國家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fā)”(編號2008ZX05005-002-008HZ)資助
Li Wenmao:female,Master degree at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 Dongsan Rd., Erxianqiao Chengdu,61005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