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仁
熊國英,字鶴年,號大熊,亦署煮字澆畫生。自幼隨父母學習國畫和書法。從金振之、陳椿元、張布舟等學習書畫篆刻及古漢字。后進入美術專業(yè)院校學習,在古漢字及書畫藝術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熊國英是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美術家協(xié)會最早的會員。他的書畫作品多次參加省和全國展覽。篆書作品赴日本展出;國畫《雄獅》被聯(lián)合國郵電組織收藏。
在從事美術書法創(chuàng)作的五十多年間,他經(jīng)歷了全面繼承和“一點突破”兩個階段。前期以“形”求“神”,后期從訓詁學和“巖畫”入手,遵循“書畫同源”之理論,深入研討用象形字創(chuàng)作書畫的新途徑。
為揣摩漢字起源和遠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畫到字的創(chuàng)造過程,將古漢字奠基書《說文解字》逐字抄錄后并用自己掌握的新資料對其做了大量修正。編寫出500萬宇的《中國古象形宇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圖釋古漢字》。正是反復觀摩、臨寫巖畫和甲骨文、金文的過程,激發(fā)出了他對書畫創(chuàng)新的靈感。根據(jù)其載體不同,材質(zhì)和時光對其消蝕造成的特殊效果,結合中國畫筆墨技巧,他開始探索新的書畫形式“象形字書畫系列”“墨彩書畫”“珊瑚書”和以畫釋字,以字解畫的“圖釋字系列”。
象形字書畫
中國漢字的起源是“象形字”。歷經(jīng)夏、商、周、秦、漢,由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而隸變?yōu)榻裉斓奈淖?。在熊國英看來,“象形字”是由畫演變來的文字,因此每個基本字符都是一幅簡筆畫。由此,他創(chuàng)作出了《遠古田獵圖》??催^這幅作品的已有數(shù)百人,卻沒有一個人能說出究竟屬于書法的“字”還是繪畫的“畫”。說是“畫”啊,明明由140個形象字組成,且字字有出處,筆筆有來路;說是“字”吧,滿卷的山水樹木,逼真的車船屋宇,生動的犬馬飛禽,兇猛的虎豹龍蛇……在區(qū)區(qū)140個字中竟可辨識出200余個物象。真實可見之動物就有豬、鹿、馬、犬、兕、象、牛、蟬、蛇、兔、狐、鳥、猴、龜、魚、熊、豹、羊、蠶等46個;有性別、年齡段的人物形象49個;刀、殳、箭、斧、戈、刺、錘、耒、車、船、楽、鼓、網(wǎng)、索、叉、干等兵器工具57件。日虹雷雨,山川流泉,桑竹草木,凱旋歌舞,酒宴鄉(xiāng)酋;長兄領祭,奴仆獻牲;大男耒田,雛婦桑蠶;生兒育女,部族繁衍……可謂“無一非畫之字,無一非字之畫”。閱后,不由不令人感慨。
墨彩書法
中國書法幾千年來一直是素紙墨字。即使是皇帝朱批,道士畫符也只是使用朱砂一種顏色。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秦漢以前崇尚黑色,帝王禮服多用黑:二是黑色材料容易采取,與紙的顏色反差大,寫出字來清晰明快。所以從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簡牘和帛書多為黑色。這種書寫習慣一直延續(xù)了兩三千年,久而久之竟對好的書法稱作“墨寶”。由于用墨書寫似乎已成千古不變的定式,所以在社會已經(jīng)進入信息數(shù)字時代,“白紙黑字”仍然江山依舊,面貌未改。而中國書法的“學生”——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變革書法材料和創(chuàng)新書體。盡管他們的創(chuàng)新在中國人眼里有“不倫不類,叛經(jīng)離道”之嫌,但畢竟邁出了與時俱進的步伐。
為使書法藝術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煥發(fā)出新的光彩,熊國英認真觀摩了大量龜板上的甲骨文、青銅禮器上的金文和鐫刻在石鼓、碑石上的古老篆書,并查閱了大量文史資料。發(fā)現(xiàn)甲骨文有刻后涂朱的現(xiàn)象;青銅金文日久泛綠生藍,別具風采;石鼓文曾經(jīng)鐫后填金,神韻華貴。這使熊國英從中找到了新的靈感。他首先在裝飾性最強的篆書中進行了實驗——使用傳統(tǒng)的宣紙徽墨湖筆端硯,又加進了國畫中的點染技法:既保留中國傳統(tǒng)篆書的金石風骨,又墨中泛彩,雄渾厚重。實驗結果,增加了觀賞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書寫中為了解決墨、彩自然融合的技術問題,他在生宣上作畫使用三支毛筆,快速翻轉使用,被稱之為“一手三筆墨彩書法”,簡稱“墨彩書”。
圖釋字畫
由于“初字如畫,字由畫生”,所以用字解畫,用畫釋字,能達到畫字互證的效果。為幫助喜歡古漢字的朋友快捷認識古漢字的字形字義,并對漢字的源流及演化過程有個直觀的了解,熊國英用“以畫釋宇”的繪畫方法,抓住每個象形字的基本特征,用一幅畫表達一個字的本義,既能賞畫又能識篆,一舉兩得。
珊瑚書法
集甲骨、金文、簡牘筆畫于一體,從纖拙、開合、奇崛構架求平衡。
“珊瑚書”是熊國英在研習甲骨文、金文、帛書、簡牘過程中體悟到的一種書寫方法。甲骨文以刀契字,筆畫纖巧剛勁,險峻奇崛;金文雕范鑄模,筆畫凸凹渾圓,布局天真;簡牘漆朱并用,筆畫如篆似隸,縱橫恣肆。這幾種書體時代相近,一脈傳承,融合自然,且總體布局未經(jīng)小篆規(guī)化約束,情趣天成。
他書寫中充分發(fā)揮了三個特點:
A保留篆隸部分易識之偏旁,以增加古典氣息。
B從甲骨文、金文布局中找感覺,求寬博自然,如稚子抹牌,使聚散天真,如亂石鋪路,避讓無痕。
C筆走中鋒,促筆畫有渾圓立體之感;墨濃力酣,令構架顯漆流鐵鑄之勢。
總之,熊國英是以古代象形字為支點,遵循“書畫同源”的學說,開辟了一條新的書畫創(chuàng)作之路。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