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翻譯的政治性"/>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市 300071;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市 300132)
清代翻譯科與滿蒙翻譯人才的興起
——兼論翻譯的政治性
金衛(wèi)國12
(1.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市 300071;2.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市 300132)
清朝是滿族在華夏大地建立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帝國。清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統(tǒng)治,奉行首崇滿洲與結盟蒙古的策略,因此對滿蒙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視。而清代實行的翻譯科一方面成為滿人的進身之階,另一方面則為蒙古翻譯人才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清史;翻譯科;八旗弟子;進身之階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民族間的接觸與融合,中外民族間頻繁的交流,所有這一切,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研究翻譯的資源。尤其是在清朝,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達到新的階段。研究清朝歷史,認真清理這一寶貴的遺產,總結歷史經驗,對于正確認識國情,對于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譯狀況,對于理解翻譯的政治性,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滿族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以女真族為主體融合了其他民族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社會的發(fā)展及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從15世紀中葉始,女真就大量掠奪漢民和朝鮮人。當時女真地區(qū)通行女真語(滿語),生活在女真人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漢族人,很快女真化(滿化)是在所難免的。
1644年清軍入關,隨即遷都北京,滿族人“從龍入關”,八旗兵先后走向全國各地,滿漢語言的融合內容也因而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其主流是滿族開始全面地學習漢語漢文,學習漢文化,在一段時期內滿族使用滿漢雙語,并逐漸向使用單語漢語轉化。清朝末年,全國除黑龍江省少數(shù)地區(qū)的滿族人還使用滿語或滿漢雙語交流外,滿族已全面轉用漢語,完成了語言轉用。滿、漢兩個民族在明末清初發(fā)生了密切接觸,而這又是以語言接觸為先決條件的。而民族接觸及融和反過來又促使語言的融合。這個過程極為復雜,既有漢族轉用滿語,又有滿族轉用漢語。早期主要是漢族轉用滿語,中后期是滿族轉用漢語。從總體上說,主要是滿族轉用漢語。從滿漢語言的接觸類型來說,開始是雙向的,后來轉化為單向的,即滿族最終轉用漢語。①
由于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同時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保持其民族身份,因而清朝前期歷代皇帝均強調所謂“國語騎射”,這就為翻譯科的出臺提供了條件。
翻譯科是清朝時期設立的特殊考試科目。它源于金朝時女直科,而清代翻譯科考試始于順治初年,后因諸方面原因,多次???到清末時因報考人數(shù)寥寥無幾而自消自滅。翻譯科考試存在是與特殊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滿族建立的國家。滿族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語言滿語和蒙古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與漢語則存在極大的差異。在其崛起后奪取政權,對廣大漢族人民實行統(tǒng)治時,言語不通是清廷實行統(tǒng)治的一大障礙。為此,滿族統(tǒng)治者一方面大力培養(yǎng)滿漢兼通的雙語人才,另一方面重視滿蒙語言人才的培養(yǎng)。于是設置翻譯科來解決這一問題。
順康時期,在滿漢民族近30年的共同生活中,滿漢語言也處于融匯階段。滿族上層,尤其是滿洲官員已經基本通曉漢語,康熙十年(1671年)諭部院及各省將軍衙門不再用通事,專管翻譯的通事“悉罷之”。以后又停止了專為八旗士子而設的翻譯科,而令八旗士子與漢人合榜一體考試。隨著滿漢民族的融合,滿人為了交流的便利而自覺接受漢語,而滿語則逐漸生疏。
為了保持民族身分,雍正即位伊始即于元年(1723年)諭令復開翻譯科考試。他特別強調“在滿洲等翻譯、武藝亦屬要緊”。這表明開設翻譯科對貫徹“國語騎射”的必要性。此外,雍正帝也意在通過搭建翻譯科這一平臺,使?jié)M人大量進入政權,來制衡由于滿漢復職制而逐漸增多的漢族官員,以確保滿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據(jù)統(tǒng)計,雍正朝開滿漢文翻譯科從甲辰科至乙卯科共取滿洲翻譯舉人216名,蒙古翻譯舉人52名,漢軍翻譯舉人44名。②
及至乾隆時期,滿語的衰落愈益明顯。滿人的日常交流普遍使用漢語,滿語僅在皇帝召見臣工等特殊場合下使用。乾隆帝不得已借助翻譯科以重振清語,但收效甚微。乾隆二十二(1757年)年下諭“以翻譯科大率尋章摘句,無關翻譯本文,停止鄉(xiāng)會試……”。之后,乾隆帝又把希望寄托于翻譯科,諭旨:“翻譯鄉(xiāng)會試停止以來,已二十余年,近日滿洲學習清語,善翻譯者益少,著加恩以乾隆戊戌年八月考試翻譯舉人,已亥年三月考試翻譯進士”。復開翻譯科的目的昭然若揭:希望通過翻譯科給滿人提供更優(yōu)越的入仕條件。
嘉道時期,滿語更是盡顯頹勢,翻譯科則勉強維持。到光緒時,因“通曉翻譯者無多”,翻譯科終于壽終正寢。
如前所述,清設立翻譯科是統(tǒng)治者為八旗子弟構筑的進身之階,故其招考范圍一再擴大。以會試為例,順治十一定:“滿洲蒙古漢軍會試,只準舉人應試,其在部院等衙門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等俱不準應會試”。雍正時復開考試,會試范圍擴大。雍正二年,定“凡由舉人考試補用筆帖式俱準其與舉人一體會試,其由貢監(jiān)考試補用筆帖式者,亦準其考試翻譯舉人時,一同考試”。乾隆時招考范圍再度擴大,三年諭:“滿洲現(xiàn)任職員,通曉翻譯者準其在禮部報名考試。今思八旗武職人員內平時講習翻譯亦不乏人,如有情愿赴考者,準報名該部一體考試”。乾隆的這道御旨打破了翻譯科對參考人員的諸多限制。嘉慶時又定“凡翻譯生員舉人與文武舉人,現(xiàn)任筆帖式,均準應翻譯鄉(xiāng)會試”。道光時增開駐防八旗參加翻譯科考試,二十三年(1843年)諭:“國家分設八旗兵丁駐防各省……,嗣因生齒日繁,披甲名糧例有定額,勢不能概令食糧當差,而各弁兵子弟,亦有讀書向上通曉文義者,聽其應試,以廣進取之階,所以造就人才,體恤旗仆者,無微不至……”這里道光帝說出了開科的目的,就是竭盡全力給八旗弟子創(chuàng)造機遇,賜其最大利益。雖然開科范圍不斷擴大,但八旗之外的漢人是永遠沒有機會的。滿人筆帖式可任滿洲教員等,升遷的機會很多,以乾隆時期為例,珠魯訥最初授筆帖式,充軍機處章京,再遷戶部顏料庫員外郎,后調工部,兼署兵部,明端出師,授參贊大臣。有清一代,許多滿人自翻譯舉人累升重要官職。③
蒙古族與滿族交往歷史悠久。在文字方面,蒙古文對滿文的創(chuàng)制產生了重要影響。清人福格《聽雨叢談》中的一段話精煉的敘述了老滿文的創(chuàng)制過程:“其后龍興鼎盛,凡屬書翰,用蒙古字代言者,十之六七,……初未嘗有清字(滿文)也,我太祖高皇帝己亥年二月辛丑,始欲以蒙古字改制國書,乃諭儒臣額爾德尼、噶蓋曰:……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皆能聽而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始解,其未習蒙古字者,仍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制字為難,反以他國之語為易耶?……額爾德尼遂與噶蓋遵依睿模,將蒙古字編輯連寫,制為國書,創(chuàng)立滿字,頒行域內。”④不僅在文字上,滿蒙密切相關,而且在政治上,借助蒙古族的支持,滿族得以入主中原。所以,有清一代,清朝統(tǒng)治者都把蒙古地區(qū)看作其北部“屏藩”,實行封禁政策。在社會語言文字方面,禁止蒙古人“延請內地書吏教讀或使充書吏”,“禁止蒙古行用漢文”。這樣,在蒙古地區(qū)通行的官方文字只能是蒙文和滿文;其次,由于歷史及滿蒙文字的歷史淵源,同時由于滿蒙語言的親屬關系,清朝歷代皇帝,對于滿蒙文格外重視,對培養(yǎng)滿蒙翻譯人才不遺余力。
清朝統(tǒng)治確立后,主要通過理藩院對蒙古地區(qū)進行了有效治理。供職于理藩院的大小官吏,必須通曉滿蒙兩種語言。其次,為了適應翻譯大量滿、蒙文公文的需要,配備了眾多的“筆帖式”。按清朝的規(guī)定,理藩院滿洲筆帖式三十四缺(原設三十八缺,于光緒十五年經吏部裁去四缺),蒙古筆帖式五十五缺,八旗蒙古貼寫筆帖式十六缺。除理藩院之外,各部、院,在蒙古地區(qū)設立的將軍、都統(tǒng)衙門,需要大量的滿蒙翻譯人員。為了鞏固滿蒙同盟,清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滿蒙翻譯及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均給予高度重視。
科舉,本是唐宋以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清朝除了發(fā)揮這個功能外,還將其用于選拔翻譯人才。清朝之所以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fā)展的時期,是與其特設滿文翻譯科和蒙文翻譯科分不開的。八旗蒙古人屬于“旗人”范疇,既可以參加滿文翻譯考試,也可以參加蒙文翻譯考試,而滿洲旗人則不能參加蒙文翻譯考試。翻譯考試科目的出現(xiàn),一方面反映了八旗蒙古人中滿蒙語言教育結出了碩果,另一方面反映了清廷在滿蒙翻譯人才方面給予高度重視。滿蒙翻譯科,雖然也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三級,但其設置目的、考試內容、中式者錄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清實錄》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庚申條收有《駐防(指駐防八旗)考試翻譯章程二十條》,其中規(guī)定:“各省蒙古翻譯,亦應照滿漢翻譯鄉(xiāng)試之例辦理;翻譯鄉(xiāng)試題目,由禮部奏請欽命,試以四書清字論題一道,滿洲蒙古翻譯題一道,……翻譯鄉(xiāng)試中額,每十名取一名,過半者增中一名;駐防中式翻譯舉人,應于會試前一月來京,由禮部奏定日期復試?!g錄科,由該將軍、副都統(tǒng)、城守尉等先看騎射;翻譯錄科于鄉(xiāng)試年五月內,由該將軍等出題考試。滿洲用漢字題一道,蒙古用清字翻譯題一道?!标P于翻譯童試,規(guī)定:“由該將軍、副都統(tǒng)、城守尉等先看騎射,合式者出題扃試,憑文取進;翻譯童試題目,滿洲用漢字翻譯題一道,蒙古用清字翻譯題一道?!g童生,仍照京旗(駐京八旗)三年兩考,歲試年于八月考試,科試年于五月考試;翻譯童試,每五、六名取中一名,至多不得過五名。俟人數(shù)增多,再請加額?!苯浲囍惺秸?叫做翻譯生員(俗稱秀才),翻譯生員除繼續(xù)參加鄉(xiāng)試外,尚有兩條途徑謀職:一是考取各部院筆帖式,從事翻譯及文書工作;一是通過考試充任八旗官學的教習。會試,按清朝的規(guī)定,凡蒙古翻譯舉人、文舉人及舉人出身的筆帖式,小京官經旗都統(tǒng)、兵部考試步、騎射合格者均可參加。駐防蒙古旗人,一律赴京應試,編入滿蒙字號。蒙文會試題目,只試翻譯,不試文論。首題自滿文《四書》、《性理》中出題,次題選用一道滿文奏疏,均譯成蒙文,可見蒙文會試是注重實際翻譯能力的。會試中式者,賜進士出身。蒙文翻譯科取中的舉人、進士一律補用于理藩院蒙古官缺上。清朝時期理藩院等重要機構的滿蒙語人才基本上仰賴滿蒙翻譯科舉來供給,中式翻譯科的生員、舉人、進士大部分被選為閣、部、院的蒙文中書,筆帖式等。從翻譯做起,藉此升入高級官員階層的不乏其人。如乾隆、道光年間的名臣松筠,八旗蒙古正藍旗人,翻譯生員出身,歷任筆帖式、主事、副都統(tǒng)、都統(tǒng)、工部左侍郎、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國史館正總裁、東閣大學士、綏遠城將軍、理藩院尚書、盛京將軍、左都御史、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卿等職。⑤
綜上所述,清代特殊的歷史條件使?jié)M洲貴族出臺了翻譯科,從而為滿、蒙翻譯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形成了清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對這一歷史現(xiàn)象進行回顧和反思,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當今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狀況,認識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語言政策。
注釋:
①參見季永?!稄慕佑|到融—論滿語文的衰落》,《滿語研究》,2004第1期,第24頁.
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107.
③參見王麗《清代翻譯科述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第41—43頁.
④福格《聽雨叢談》,中華書局1983年,第216頁.
⑤參見巴根《清代滿蒙翻譯考略》,滿語研究2004年第1期,第42—45頁.
[1]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
[2]福格.聽雨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Translating Subject of Qing Dynasty and Upsurge of Qualified Translators of Manchu and Mongolia——Concurrently Discussing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JIN Wei-guo1.2
(1.History College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2.Tianjin Electronic Inf ormati on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Tianjin 300132 China)
Qing dynasty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empire on Cathysia which was built by Manchu.The rulers of Qing dynasty pursue the strategy of Manchuria first and alliance with Mongolia to strengthen their domination and theref ore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qualified transla2 tors of Manchu and Mongolia.On the one hand,the translating subject of Qing dynasty becomes the step of the p romotion f or Manchu nationality;on the other hand,it offers a helpf ul platform f or the up2 surge of qualified translators of Mongolia.
history of Qing dynasty;subject of translation;the eight banners;step of p romotion
H159
A
1673-582X(2010)01-0139-03
2009-08-24
金衛(wèi)國(1970-),男,河北唐山人,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清史、翻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