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遼寧省水利廳沈陽市110003)
臨近不良地質(zhì)地段前,及時向監(jiān)理工程師申請,進行超前地質(zhì)預報,提前了解前方的地質(zhì)狀況,主要采用TSP、HSP、BEAM等方法,必要時申請進行超前鉆孔取巖芯。
不良地質(zhì)體在被揭露之前往往表現(xiàn)出一些明顯或不明顯前兆標志,這些標志的出現(xiàn),預示著隧洞即將臨近不良地質(zhì)體。預測短距離地質(zhì)情況可根據(jù)掌子面出露的巖石情況、皮帶機上渣料的粒徑大小、形狀,地下水的滲漏、掘進機參數(shù)的變化等進行綜合判斷。
●斷層破碎帶前兆標志:節(jié)理裂隙組數(shù)及密度劇增、巖石強度降低、出現(xiàn)碎裂巖、巖石風化相對強烈、泥質(zhì)含量增加等。對于較大斷層破碎帶,TBM在掘進過程中,機械振動加大,在主控室即能聽到掌子面發(fā)出的巨大聲響。嚴重時刀盤被石塊卡住,無法旋轉,巖渣不均,渣中大塊較多,掘進過程中沒有切削細渣。
●突水、突泥前兆標志:節(jié)理裂隙組數(shù)增加、滲水量增大、且常常含有泥質(zhì)物或渾濁。
地質(zhì)工程師、1#皮帶機觀察人員、TBM操作工程師在掘進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上述情況,馬上向現(xiàn)場當班工區(qū)主任和支護班長反映情況,當班工區(qū)主任和支護班長馬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支護。原則上不良地質(zhì)地段采取保守的支護措施。
不良地質(zhì)地段TBM掘進參數(shù)的合理匹配,能夠減少對圍巖的擾動,減輕或防止圍巖出現(xiàn)坍塌,保證順利掘進。一般情況下,推進速度開始為20%,待圍巖變化趨于穩(wěn)定后,推進速度可上調(diào)到45%左右,并控制推力,通常推進速度不能大于2.4 m/h,控制貫入度指標在10 mm/r以下,特別破碎情況下,不能大于1.0 m/h;嚴格觀察和控制驅(qū)動電機電流和扭矩變化范圍;刀盤轉速要適當降低,特別破碎情況下,控制在4.0 rpm以下,達到1#皮帶機輸出的巖渣料流較少,且不連續(xù)的狀態(tài)。
(1)較小斷層破碎帶處理。
TBM掘進過程中,對較小斷層處理,撐靴以上緊貼巖面掛Φ8@100 mm×100 mm或Φ8@150 mm×150 mm鋼筋網(wǎng);打系統(tǒng)錨桿(Φ22、L=2.5 m),錨桿間距(0.8~1.0)m;視情況架立Ⅰ16拱架,間距(1.1~1.2)m,拱架之間打入長錨桿。每環(huán)鋼拱架由五節(jié)弧形構件組成,按照設計尺寸制作,每節(jié)鋼拱架端部焊連接鋼板,相鄰端板采用M20螺栓連接,在2榀拱架間,采用Φ22 mm縱向連接筋(縱向連接筋頂拱間距1 m,仰拱和邊墻間距1.5 m),鋼拱架接頭處施作鎖腳錨桿,鋼架與錨桿焊牢,將鋼架鎖定到洞壁上。鋼拱架應緊貼巖壁,有間隙時按2 m間距設楔形塊擠緊,拱架與坍塌圍巖間設型鋼支撐。
必要時,立即進行噴射混凝土,及時封閉巖石。
(2)刀盤頂護盾上方圍巖塌腔處理。
開挖后刀盤頂護盾段上方圍巖出現(xiàn)部分崩塌或局部掉塊時,主要采用Φ22、L=2.5 m錨桿,掛鋼筋網(wǎng)(Φ8 100 mm×100 mm),將錨桿頭與鋼筋網(wǎng)焊接為一整體,再噴射混凝土。
開挖后圍巖在刀盤或刀盤頂護盾處出現(xiàn)較大坍塌時,必須停機處理。先人工采用長6 m的4”鋼管清撬護盾頂部危石,再進行人工超前噴混凝土(將隨機安放在材料平板小車上的干噴機沿軌道推到第一節(jié)主梁下部),隨后架立I16環(huán)形鋼拱架(間距0.6 m),施作系統(tǒng)錨桿(Φ25 L=3.0 m間距0.8 m),并在鋼拱架與圍巖之間鋪設焊接1.5 mm厚鋼板封閉塌腔,然后鋪設焊接鋼筋網(wǎng)(Φ8 150×150 mm)便于噴射混凝土施工,再用Φ22鋼筋縱向焊接在相鄰鋼拱架之間支撐上面的鋼板和網(wǎng)片(特殊情況下可采用型鋼縱向焊接),環(huán)形拱架隨刀盤前進,逐榀架立,從鋼板預留的灌漿口回填C25混凝土至鋼板與塌腔圍巖之間,回填密實使塌腔與周圍巖石連危一體,待混凝土初凝穩(wěn)定后,重新開始掘進。
(3)刀盤側護盾兩側出現(xiàn)圍巖塌腔。
TBM刀盤側護盾兩側巖石坍塌、掉落,一般小面積的軟弱結構,調(diào)整掘進參數(shù)TBM就可順利通過;如果巖石特別破碎時,應該視情況,采取打錨桿、掛網(wǎng)、噴射混凝土,確保撐靴穩(wěn)固支撐,順利掘進。
當兩側發(fā)生較大坍塌時,造成TBM撐靴無法支撐,必須停機處理:
方案一、首先清理危石,利用臨時安放在材料小車上的干噴機對塌腔及其周圍噴100 mm厚混凝土,然后架立I16鋼拱架(間距0.6 m~1.2 m),在拱架與塌腔之間用1.5 mm厚鋼板封閉,用棉紗封堵漏洞,再用C25混凝土回填塌腔,使回填混凝土與圍巖連成一體,密實后整個鋼板外圍焊接鋼筋網(wǎng)(Φ8 150 mm×150 mm),再噴射(80~120)mm厚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方可掘進(必要時可在混凝土中摻加速凝劑,減少等強時間)。
方法二、人工清理危石后,利用臨時安放在材料平板小車上的干噴機對塌腔極其周圍噴100 mm厚混凝土,間隔(0.6~1.2)m安裝短格柵與錨桿焊接,短格柵間焊接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150 mm×150 mm),要求鋼筋網(wǎng)帖靠噴射混凝土表面,再次噴射混凝土(80 mm~120 mm厚)將鋼筋網(wǎng)埋入,向塌腔內(nèi)填塞砂袋,確保撐靴穩(wěn)固支撐,順利掘進后,再將填塞砂袋取出,重新采用機械手噴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
(4)較大斷層破碎帶或Ⅴ類圍巖處理。
較大斷層破碎帶及Ⅴ類圍巖處理措施:根據(jù)超前地質(zhì)預報的成果,結合掘進過程中觀察到的各種不良現(xiàn)象進行綜合分析,確認處于較大斷層破碎帶或Ⅴ類圍巖地段時,應本著保守支護的原則,采用超前處理的措施。利用TBM配備的錨桿鉆機在拱部120°范圍內(nèi)布設超前錨桿Φ25、L=6.0 m;圍巖十分破碎時,可選用超前小導管注漿或管棚等方法進行超前支護。隨TBM掘進,人工清理局部危石,人工先在洞壁上噴一層C25混凝土,厚100 mm,盡早封閉圍巖。利用鋼拱架安裝器布設I16鋼拱架,間距為0.6 m;鋼筋網(wǎng)采用Φ8@100 mm×100 mm;再利用錨桿鉆機在環(huán)向240°范圍內(nèi)(人工采用手風鉆實施下部120°范圍)布設系統(tǒng)錨桿Φ25、L=3.0 m,間距0.8 m;混凝土噴射機械手在隧洞環(huán)向320°范圍內(nèi)自下而上復噴C25混凝土至設計總厚度(160 mm)。如果底部巖石也破碎,應及時封閉仰拱。
在Ⅳ類、Ⅴ類圍巖等自穩(wěn)時間較短的不良洞段施工時,需進行超前支護。超前支護的方法視不良地質(zhì)情況有超前錨桿、超前小鋼管支護、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管棚支護。具體施工方法如下:
(1)超前錨桿的施工方法。
超前錨桿一般布置在拱部120°范圍內(nèi),必要時也可在邊墻局部布置,沿指型護盾間鉆孔。與鋼拱架配合使用,其尾部一般置于鋼拱架腹部,或在系統(tǒng)錨桿尾部設置環(huán)向鋼筋,將超前錨桿尾部與環(huán)向鋼筋焊接牢固。
超前錨桿采用“先注漿后安裝錨桿”的程序進行施工。沿開挖輪廓線測量放點后利用TBM上配備的錨桿鉆機鉆孔,超前錨桿采用Φ25鋼筋,錨桿長度為6 m,鉆孔孔徑為42 mm,外插角10°,超前錨桿環(huán)向間距(30~40)cm,鉆孔后采用早強水泥砂漿進行滿孔注漿,并立即將錨桿插入孔內(nèi)至孔底,在孔口安裝好托板進行固定。錨桿尾部外露長度約(100~150)mm,超前錨桿尾部置于鋼拱架腹部,或設環(huán)向鋼筋將超前錨桿固定,以加強支撐。超前錨桿縱向兩排的水平投影搭接長度不小于1.0 m。見表1、附圖。
表1 超前錨桿布設參數(shù)表
附圖超前錨桿施工方法示意圖
在巖石很破碎情況下,須用邁式錨桿超前施工,它集鉆、注、錨于一體,解決常規(guī)錨桿鉆錨時的塌孔問題,能夠保證復雜地質(zhì)條件下的錨固質(zhì)量。
邁式錨桿超前支護施工方法:
①施工前,沿開挖輪廓線環(huán)向間距30 cm標出錨桿位置。
②檢查錨桿中孔無異物堵塞后,將鉆頭安裝在錨桿一端,另一端通過套管連接在TBM配備的錨桿鉆機上,對準掌子面前方標出的鉆位采用錨桿鉆機鉆孔。
③鉆至設計深度后,用水或高壓風清孔,確認暢通后,卸下鉆桿連接套,保持鉆桿外露長度(10~15)cm。如錨桿加長,用連接套將打入的錨桿與待接錨桿連在一起,然后繼續(xù)鉆進,直到設計深度。
④鉆孔結束后,卸下鉆機,安裝止?jié){塞,通過錨桿外露端將其打入孔口30 cm左右。
⑤注漿時用隨機安放在材料平板車上的型號SGB6-10灌漿泵和漿液攪拌機,灌注水泥砂漿,水泥砂漿水灰比1∶1~0.8∶1。
⑥開動注漿泵注漿,漿液通過錨桿的中空部分注到前端,然后沿周圍空隙倒流回桿尾,直至漿液從孔口周邊流出或壓力表達到設計壓力位置(注漿終壓1~2 MPa)。
⑦一根錨桿注漿完成后,迅速卸下注漿管及錨桿接頭,清洗后移至下一錨桿使用。若停泵時間較長,則在下根錨桿注漿前放掉注漿管內(nèi)殘留灰漿。
(2)超前小鋼管施工方法。
超前小鋼管布置在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的洞段或圍巖含夾層的洞段中。
①超前小鋼管布設參數(shù)。
超前小鋼管采用直徑Φ32鋼管,長度6.0 m,沿開挖輪廓線環(huán)向布置,環(huán)向間距:Ⅳ類圍巖(40~50)cm,Ⅴ類圍巖:(30~40)cm,外插角10°。
②超前小鋼管安裝。
超前小鋼管鉆孔孔位沿開挖輪廓線測量放點,沿指型護盾間鉆孔??讖綖?2 mm。小鋼管頂部加工成尖錐狀,小鋼管尾部焊Φ6環(huán)形箍筋,用錘擊或用鉆機頂入孔內(nèi)5.8 m左右,錨桿尾部外露長度約(100~150)mm,縱向兩排的超前小鋼管的水平投影搭接長度不小于1.0 m,洞段斷面的超前錨桿尾部置于鋼拱架腹部,或設環(huán)向鋼筋將超前錨桿固定,以加強支撐。見表2。
表2 超前小鋼管布設參數(shù)表
(3)超前注漿小導管的施工。
在軟弱圍巖地層中施工時,超前小導管用于開挖后拱部不能自穩(wěn)的情況。采用超前小導管支護預加固地層,通過注漿,使小導管周圍巖體固結形成承載殼,在小導管和承載殼的棚作用下,開挖時可有效控制拱頂坍塌,保證安全施工。
①超前注漿小導管的加工。
采用Φ42無縫熱軋鋼管加工而成,長3.5 m,小導管前端加工成錐形,以便插打,并防止注漿時漿液前沖。管壁每隔(10~20)cm交錯鉆溢漿孔(梅花形布置),以防止出現(xiàn)死角,孔眼直徑為(6~8)mm,尾部1.0 m范圍內(nèi)不鉆孔以防止漏漿。鋼管外徑42 mm,壁厚5 mm,接頭采用厚壁管箍,絲扣長度100 mm。小導管末端焊Φ6環(huán)形箍筋,以防止打設時開裂,影響注漿管聯(lián)接。
②小導管的孔位布設。
超前注漿小導管布置在拱部120°范圍內(nèi),必要時可加大布置范圍,沿指型護盾間鉆孔。沿隧洞縱向周邊線向外以10°外插角鉆孔打入圍巖,環(huán)向間距控制在(300~400)mm,縱向兩排小導管水平搭接長度不小于1.0 m。
③鉆孔。
測量放點后,采用TBM上配備的錨桿鉆機鉆孔,鉆頭直徑不小于42 mm,鉆孔深一般15 m左右。鉆孔結束后,用氣動錘將制作好的小導管頂入圍巖,縱向兩排小導管間水平搭接長度大于100 cm。
④注漿。
注漿前,用高壓風將小導管內(nèi)的積物進行清理。注漿設備采用SGB6-10灌漿泵,可采用水泥漿或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灌注。
水泥漿單液注漿:
采用灌漿泵灌注水泥漿,自下而上按孔進行,采用單孔注漿或加工一個分漿器進行多管并聯(lián)注漿,注漿時漿液水灰比選1.5∶1、1∶1、0.8∶1三個等級由稀到濃逐級變換,注漿壓力控制在(0.5~1.0)MPa,根據(jù)需要可在孔口設置止?jié){塞,注漿完后,立即堵塞孔口,防止?jié){液外流。注漿中若發(fā)生與其他孔串漿現(xiàn)象時,將串漿孔堵住,輪到該孔注漿時,拔出堵塞物,若此時該孔仍有漿液外流,則直接接管注漿,否則用高壓風或水沖洗后再接管注漿。
水泥-水玻璃雙液注漿:
水泥漿液和水玻璃漿液分別在兩個容器內(nèi),按一定配比配制好待用。擬定配比為水泥:水玻璃=1∶1~1∶0.8(水玻璃濃度為30Be~35Be),并根據(jù)實驗確定施工配比和凝結時間,注漿壓力在(0.5~1.0)MPa之間,初擬為0.6 MPa。
小導管注漿后至開挖前的時間間隔,視漿液種類為(4~8)h。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為4 h,水泥凈漿為8 h。
(4)管棚的施工。
管棚是利用鋼拱架與沿開挖輪廓線向TBM前方打入鋼管構成的棚架,主要用于軟弱破碎巖體、大范圍密集節(jié)理區(qū)、斷層破碎帶等部位,開挖后拱部僅能在很短時間內(nèi)自穩(wěn)的情況下,一般在開挖作業(yè)面頂拱布置,沿指型護盾間鉆孔.在管棚及其承載殼的共同棚架作用下,進行安全施工作業(yè),能有效地控制拱頂坍塌的發(fā)生。
①管棚布置。
管棚長(15~20)m,沿隧洞斷面環(huán)向布設間距(鋼管中心間距)為30 cm,沿隧洞縱向布設時,縱向兩組管棚的搭接長度控制在(6~8)m。管棚的鋼管分節(jié)組成,每節(jié)長4 m和6 m二種,鋼管內(nèi)徑75 mm,壁厚5 mm,接頭采用厚壁管箍,絲扣長度150 mm,并錯開布置,同一橫斷面接頭數(shù)量不超過50%,相鄰鋼管的接頭相錯量不小于1 m,鉆孔應分為奇數(shù)和偶數(shù),編號為奇數(shù)的孔第一節(jié)管采用6 m鋼管,編號為偶數(shù)的孔第一節(jié)管采用4 m鋼管。鋼管上間隔25 cm按梅花形鉆Φ8 mm的小孔。
②鉆孔。
TBM施工時利用TBM主機上配置的錨桿鉆機在隧洞拱部進行鉆設超前孔,仰角為12°,孔徑為105 mm,鉆深孔需多次接管。鉆桿連接套與鉆桿同材質(zhì),兩端加工成內(nèi)螺扣(配合鉆桿首尾端外螺扣),連接套的最小壁厚10 mm。
③頂管。
采用大孔引導和管棚鉆進相結合的工藝,即先鉆大于棚管直徑的引導孔,然后用鉆機的沖擊和推力(頂進棚管時鉆機不使用回轉壓力)將安有工作管頭的棚管沿引導孔低速推進,沖擊壓力控制在(1.8~2.2)MPa,推進壓力控制在(4~6)MPa。
接管后再頂管:第一根鋼管推進孔內(nèi),孔外剩余(30~40)cm時,開動鉆機反轉,使頂進連接套與鋼管脫離,鉆機退回原位,大臂落下,人工裝上第二節(jié)鋼管,大臂重新對正,鉆機緩慢低速前進對準第一節(jié)鋼管端部,人工持管鉗進行鋼管聯(lián)接,使兩節(jié)鋼管在聯(lián)接套處聯(lián)成一體。鉆機再以沖擊壓力和推進壓力低速頂進鋼管。根據(jù)管棚設計長度,按同樣方法繼續(xù)接長鋼管。
④棚管注漿。
為加強管棚的剛度和強度,按設計將鋼管全部打好后,掏盡鋼管內(nèi)殘渣,進行棚管補強。一般在鋼管內(nèi)注入水泥漿,水灰比控制在3∶1~1∶1之間,注漿初壓(0.5~1.0)MPa,終壓為(1.0~2.0)MPa,注漿結束后用M10水泥砂漿填充,形成鋼管混凝土。
在管棚的支護作用下采用短行程進尺開挖,及時架設鋼拱架,并進行錨噴支護。
(1)高壓涌水洞段對TBM施工的影響有:
①由于水壓作用,工作面會坍塌,掩埋刀盤及機體,增大刀盤的扭矩。
②洞壁發(fā)生坍塌時,撐靴無支撐點,TBM不能推進。
(2)涌水處理措施:
處理涌水主要有引排和封堵兩種措施。
①在TBM掘進過程中出現(xiàn)涌水,如涌水量較小,采用TBM設備上的6”水泵進行抽排;當涌水量較大,超過TBM隨機配備6”水泵的抽排能力,啟動應急備用水泵(在TBM上備用了3臺WQ100-80-20-7.5污水泵)將水排至后備套以后,并全部啟動沿線水泵,將水排至洞外。
②如涌水量采用水泵抽排仍得不到控制,TBM停止掘進,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形成帷幕,加固圍巖。
③根據(jù)超前地質(zhì)預報,當TBM掘進至可能與河流相通的斷層或節(jié)理破碎帶時,施作超前鉆孔,探測鉆孔出水量、水壓、涌水里程等。如水量不大,利用TBM配備的鉆機打排水孔排水。如水量較大、巖石破碎,地質(zhì)條件不允許先排水時,應采用預注漿進行堵水,一次注漿長度(10~15)m,掘進長度為注漿長度的70%~80%,預留30%~20%作為下次注漿的止?jié){盤。
采用TMB法施工的隧道,一般洞線較長,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洞段出現(xiàn)不良地質(zhì)情況,本文總結了處理這些不良地質(zhì)情況的施工技術措施,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可供類似工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