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第一中學(321015) 王洋平
讀“地理難點突破策略”一文而想
——兼析熱力環(huán)流教學難點及處理
浙江金華第一中學(321015) 王洋平
熱力環(huán)流因其較強的邏輯性,是高中生學習地理的一大難點,但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故也是一大教學重點。為突破該教學的重難點,眾多地理教師也是費盡心血,但很多時候是“枉費心機”,教學效果不明顯。研讀了江蘇兩位老師“建構(gòu)主義指導下的地理難點突破策略”(2010年05期,本文簡稱“難點突破策略”)后,深有啟發(fā),對課堂教學大有裨益。但是,仔細研讀之下,筆者發(fā)現(xiàn)原文作者在處理熱力環(huán)流教學難點時,幾處知識和因果邏輯的難點處理值得商榷。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大邏輯推理和圖示錯誤。
1.氣壓和大氣密度間的因果邏輯。原文中有多處密度和氣壓的相關論述,如“高處大氣稀薄、氣壓低”、“大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壓”等等。從以上文句可發(fā)現(xiàn),原文作者認為“密度大小是導致氣壓高低的誘因”,且兩者存在明顯的因果邏輯。筆者認為該邏輯是一個明顯的誤解。
2.近地和對應高空氣壓變化的因果邏輯。對不同高度氣壓變化的因果邏輯,原文有如“空氣受冷收縮下沉;近地面密度變大、氣壓變大,形成高壓;高空密度、氣壓變小,形成低壓”等。從上表述,筆者認為原文作者疏忽了高空和近地氣壓變化的因果邏輯,而且有讓人認為“高空低壓形成的直接誘因為近地高壓的形成”。如果這樣,很不幸,筆者認為是明顯的科學性錯誤。
1.熱力環(huán)流圖像(如下圖①葉曉平, 王晨光. 建構(gòu)主義指導下的地理難點突破策略[ J ]. 地理教學. 2010(5).)表達的錯誤。
(1)高空大氣質(zhì)量和密度沒有任何變化(該高空面均是2個小黑點),卻有氣壓差異。
(2)三地空氣柱質(zhì)量沒有任何變化(每個空氣柱均有12個小黑點),卻在地表形成氣壓差異。
(3)中間高度等壓面上大氣密度不一,卻沒有氣壓差異(從等壓面呈水平可知)。
2.反饋加深中圖像的表達。從答案中推理圖中等高線是一個高空等高線,但圖和文中皆無交代。如果理解為近地等壓線,那反饋練習答案就是錯誤的,至少原文給的不是唯一的答案。
原文諸多失誤的根本是沒有正確處理熱力環(huán)流的因果邏輯——同一平面氣壓差異的因果推理,氣壓、大氣密度(質(zhì)量)間的因果邏輯??梢哉f正是邏輯錯誤導致圖像中的多處錯誤。
這兩個邏輯的處理是熱力環(huán)流教學過程中教師處理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熱力環(huán)流氣壓、氣溫、氣流運動的障礙。對于科學性知識,雖不一定對學生全部講白,但地理教師則不能有半點馬虎?;诖?,結(jié)合原文,提出糾偏,與原文作者交流,也與各位同仁交流。
要化解上述難點,就得首先弄清氣壓產(chǎn)生的本源。氣象學前輩周淑貞教授的表述為“假設大氣相對與地面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某點氣壓值等于該點單位面積上所受鉛直氣柱的重量”②周淑貞主編. 氣象學與氣候?qū)W(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筆者圖示該表述(如右圖,箭頭代表可以鉛直上下延伸,H0、H1、H2分別代表不同等高面),即H0處氣壓值P0應為H1、H2兩處氣壓值P1、P2之和,可見某地氣壓值應與該地鉛直空氣柱的重量有關,而不是空氣密度直接影響氣壓值變化。因此有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氣壓值越高。故原文作者關于氣壓和密度的論述有待完善。對比原文中熱力環(huán)流產(chǎn)生前和形成后圖示也可發(fā)現(xiàn),原文中甲乙丙三地的垂直空氣柱重量根本就沒變(前后均用12個小黑點代表每個空氣柱重量),即甲乙丙三地近地氣壓在熱力環(huán)流形成前后是相等的,而不像原文所說的發(fā)生了變化??梢妶D像錯誤源于邏輯錯誤。
那么,某地氣壓在什么情況下會發(fā)生改變呢?還是借用周淑貞教授的表述“一個地方的氣壓值經(jīng)常有變化,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氣柱中空氣質(zhì)量的增多或減少”①② 周淑貞主編. 氣象學與氣候?qū)W(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可見,原圖中,甲乙丙三地近地氣壓要發(fā)生變化,只有三地垂直空氣柱重量發(fā)生變化。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形成原理可知,實際因為近地熱中心氣流上升到一
a. 地表受熱均勻,大氣垂直空氣柱大氣質(zhì)量相等,無明顯上升、下沉,三地氣壓相等(以示區(qū)分,乙地大氣用空心小點表示,下圖也同)。
c. H1等高面,氣壓值暖中心高空比冷中心高空大。受水平氣壓梯度影響,氣流向冷中心上空流動,從而導致熱中心上空大氣柱質(zhì)量降低,近地氣壓隨之下降;反之冷中心近地會成相對高壓。
e. 近地持續(xù)的冷熱不均維持了熱力環(huán)流。
因此在因果邏輯上,氣壓變化過程中近地和對應高空應后者為因,近地氣壓變化為果。當然,熱力環(huán)流是循環(huán)往復,一旦形成環(huán)流,氣壓變化間因果就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作為傳道授業(yè)的地理教師,我覺的還是需要理清思路和精確表達其中的因果邏輯,因為教師講解“差之毫厘”,學生的理解就會“謬以千里”。
在熱力環(huán)流難點突破時在采用小步驟畫圖法,圖示邊上加注一些關鍵性語句,可使學生對圖像氣溫、氣壓、氣流變化的因果邏輯有著較強的理解。
最后要提的是,“課后反饋”中如不加高空等高線標注,那與原文熱力環(huán)流圖中的近地部分布特征相似,但與原文作者意圖差之千里。而對熱力環(huán)流中的一個經(jīng)定高度后,使該高度以上大氣變重而致該高度氣壓變大(序圖b),氣流遵循水平氣壓梯度原理,由該高度水平流向同高度的冷中心上空(序圖c),進而形成熱力環(huán)流(序圖d)。在教學處理上,采用原文建構(gòu)主義策略——“小坡度、小步驟”,筆者覺得可按因果邏輯先后,采用板圖或動畫逐一展開。
b. 地表受熱不均,冷中心(甲、丙)氣流下沉、熱中心(乙)上升。但每地垂直空氣柱大氣質(zhì)量仍相等,即近地點氣壓仍相等。但H1等高面,大氣質(zhì)量出現(xiàn)暖中心高空比冷中心高空大,即高空出現(xiàn)氣壓差異。
d. 因高空氣流輻合和輻散的差異,導致冷暖中心近地氣壓差異影響,在近地形成冷中心流向暖中心的水平氣流。(注意高空氣流運動和近地氣壓變化的因果邏輯)
f. 最后用等壓面表達同一高度面上氣壓差。(注意圖示中中間等壓面上空氣重量的三地相等,因在此高度三地氣壓相等)
簡圖示意如下(圖序為a—b—c—d—e—f)。典案例——山谷風(原文作為原理演繹,但無具體展開),有些同仁認為“山谷風的成因是山坡與谷地間熱力差異而形成”,實際這是科學性的錯誤?!鞍滋煲蚱律峡諝獗韧叨壬系淖杂纱髿庠鰺釓娏?,于是暖空氣沿坡上升,形成谷風”,“夜間由于山坡上輻射冷卻,使鄰近坡面的空氣迅速變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風”②周淑貞主編. 氣象學與氣候?qū)W(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所以谷風分析時要注意,溫差產(chǎn)生于同一高度;講解山風時要注意沿坡面下沉是因冷卻導致大氣密度較大,因重力而下沉。但不管是山風還是谷風,都是坡面與同一高度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而導致,所以作為熱力環(huán)流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分析。